北京时间周四(7月30日)凌晨02:00,美联储将宣布利率决定并发表政策声明。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本周不会加息,但投资者在首次加息时点预期上意见不一,目前9月和12月加息的呼声最高。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政策声明基调预计将给加息预期带来重大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此次美联储会后有几大看点,对美元后市走势有很大影响。
看点1.加息暗示
美联储几乎铁定会在本周维持利率不变。部分投资者预期美联储将暗示加息最早将在9月来临,其他人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慢,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疲弱,可能令美联储等到明年再加息。
华尔街日报对经济学家的一项调查显示,没有一名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会在7月加息。
参与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9月份加息的概率在50%左右。自2008年12月份以来,决策者一直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
虽然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本周的会议上按兵不动,但是观察人士依然期望从美联储将于周三发布的政策声明当中找到加息时机的蛛丝马迹。
美联储上一次重启紧缩周期是在2004年,当时该机构事先直截了当地表示将以缓慢有序的步伐加息,以此传递了其加息的意图。
分析师认为,美联储可以可以通过调整对经济及其所面临风险的评估来暗示该机构距离2006年以来首次加息越来越近,最早可能在下次会议9月16-17日采取行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曾在美联储货币事务部门担任经济学家的Jonathan Wright说道:“我觉得他们可能微调措辞来暗示将于9月份加息。”
担任美联储经济学家、目前是Cornerstone Macro LLC驻华盛顿合伙人的Roberto Perli说道:“经济学家认为本周的公告声明不会这么明确,我并不预计会有非常清晰的信号。”
看点2.就业市场
美联储早已表明,该联储希望在加息之前看见就业市场有“进一步改善”。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本月稍早的国会作证中指出,“就业市场继续朝实现就业最大化这个目标显现进展”,她并补充道,“就业市场明显接近更加正常的状态”。假如会后声明包括类似上述的乐观评估,则暗可能暗示加息正在临近。
Decision Economics Inc.驻纽约的首席执行官Allen Sinai表示,尽管5.3%的失业率已经接近与会人士认为正常的水平,FOMC对就业市场的看法将是好转但还不够好。
Sinai说道:“就业市场在好转,但我们还没有实现充分就业,信息是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那里。”
看点3.通胀
美联储决策者已经表明,他们希望在加息前对通胀升至2%的目标水平有“充分信心”。投资者需要高度关注决策者是否会在声明中透露与6月会议时的不同看法。
例如,FOMC在6月份表示:“通胀继续低于委员会的长期目标,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了先前能源价格的下跌以及非能源进口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看来已趋稳。”美联储的通胀目标是2%。
(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FX168财经网)
但自6月份会议以来,西德克萨斯中质油价格已经下跌大约20%,更广泛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标——彭博大宗商品指数跌掉约8%。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证券的美国政府债券策略师Edward Acton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内在具有抑制通胀的作用。
CMC Markets UK的首席市场分析师Michael Hewson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将会引发关于通缩的话题,美联储或将考虑是否要在这种情况下加息。
法国兴业银行周四表示,大宗商品价格走软、新兴市场国家增长疲弱以及欧洲都可能成为美联储推迟加息的借口。
看点4.消费者支出和就业增长
美联储6月会后声明显示,受助于家庭支出温和增长,美国经济增长显现温和扩大步伐。
耶伦在本月国会作证时表示,强劲的汽车销售暗示许多家庭有能力和信心购买大件物品。
强劲的消费者指出将给美国经济提供重要推动作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6月零售销售数据表现疲弱,这可能打压乐观情绪。
美国商务部7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零售销售月率意外下滑,这也沉重打击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和加息的预期。
数据显示,美国6月零售销售月率意外下滑0.3%,市场预期增长0.2%,前值增长0.6%。同时,美国6月核心零售销售月率下滑0.1%,预期增长0.6%,前值增长0.8%。
美联储主席耶伦7月15日在国会作证时表示,如果经济继续像决策人士预期的那样演变,“可能使得在今年某个时间上调基准的联邦基金利率成为适宜之举。”
看点5.异议者
假如美联储会后声明结果是以10-0被通过,则将是连续第五次会议一致投票通过决议,为2009年以来最长记录。
但投票一致的情况不会永远持续。美联储6月16日至17日会议上,有一名委员当时曾准备投票赞成加息,但根据6月会议纪要,该委员“也表达了愿意再等待一到两个月的会议来观察经济数据而定”。
投资者应关注此次声明是否有官员存在异议。尤其是里奇蒙德联储主席莱克,他在过去数年中经常投票反对,但在2015年迄今为止一直与“大部队”保持一致。
摩根大通驻纽约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Feroli表示,如果莱克投票支持加息,则将表明FOMC与会人士中有更多人希望将利率从零水平上调。
Feroli说道:“莱克是鹰派人物,但不极端——毕竟今年这么久他一直没有持不同意见,如果莱克投票反对本周的会议决定,或许暗示,如果到9月或者10月美联储还没有加息,持异议的一派将向委员会的核心蔓延。”
看点6.强势美元
因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加息,自在2014年中以来,美元兑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全面走强。在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三个季度里,贸易加权美元汇率折合年率上涨23%,之后在上季度短暂休整;这股走强趋势最近再次启动,与第二季度相比,美元已上涨6%,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20%。
强劲的美元已在过去几个季度对经济造成重创,美元走强对出口领域的打击最为直接,但是其连锁效应还令国内生产商和跨国公司双双“受伤”。国内生产商不得不与大量廉价进口商品进行抗争,而跨国公司的海外利润则受损。面对美元汇率“节节攀升”,美联储官员和经济学家对此可能冲击美国出口透露出忧虑之情。
Morgan Stanley Wealth Management资深市场策略师Jonathan Mackay表示:“美元走强将会阻碍经济增长,美联储或许需要更多时间。”
分析师指出,随着美元近期持续攀升,投资者需要警惕货币当局对此可能会感到不安,并影响未来货币政策决定。
美联储主席耶伦本月在国会作证时表示:“包括美元升值对净出口的影响等一些遏制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应该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退。因此,FOMC预计在今年的剩余时间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加强,而失业率将逐步下降。”
彭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Carl Riccadonna撰文称,如果美元继续升值,美联储有关“这一对经济增长不利的因素将很快消退”的评估或受到冲击。
Riccadonna指出,美元强势令美联储官员关切,因为他们力图判断美国经济是否可以承受货币政策宽松程度减小。如果市场驱动的利率上升,美元因此而升值的话,仅这一点就将令金融形势收紧,实际上缓解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的部分必要性。
纽约联储日前的一篇博客文章显示,假如美元一季度升值10%,美国经济一年的增长率将降低0.5个百分点,次年将再降0.2个百分点。美国政府6月时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GDP萎缩0.2%,出口下降5.9%,进口则攀升7.1%,美元升值是GDP萎缩的“元凶”。
看点7.中国股市
两周前,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预计2015年剩余时间经济将强劲复苏,表明美联储不愿等太久再行动。彼时,中国股市下跌态势受到抑制,美联储预计希腊债务危机不会严重拖累美国经济。
目前,希腊危机渐渐淡出投资者视野,但中国股市周一再次暴跌并有可能继续下滑。市场担忧如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美联储加息时机或将受到影响。
分析师表示,中国股市疲弱是否会影响美联储加息时机的不确定性,并对美元走势构成拖累。一些投资者认为美联储最早将在9月加息,这在最近几周支撑美元。
中国股市上证综指周一收盘暴跌8.5%,创近八年半最大单日跌幅,券商能源等权重板块领跌,两市再现千股跌停。
(图片来源:Zerohedge、FX168财经网)
巴克莱驻纽约的汇市研究部全球主管Jose Wynne表示:“存在中国经济放缓的程度超过我们预期的可能性,这可能促使美联储推迟加息。”
BK Asset Management的首席外汇策略师Kathy Lien指出,中国股市暴跌以及美联储不再急于上调利率的忧虑令美元承压。
Lien在文章中写道:“因中国股市重挫提升投资者对美联储9月加息是否会遇阻的忧虑,周一美元兑所有主要货币下滑。”
花旗外汇G10外汇策略全球主管Steven Englander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股市持续疲软并严重影响美国资产市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决定。”
不过Englander称,当前美国股价还没有低到使美联储感到困扰的地步。他说道:“美联储要考虑的国际方面的因素是,他们是否认为相关国家的央行能够应对本国经济和资产市场面临的冲击。只有蔓延风险非常严重,才能成为影响美国政策的直接风险。”
Mesirow Financial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说道:“金融稳定压倒一切。中国股市表现的溢出效应会影响美联储加息时机,他们或将不得不推迟加息。”
高盛集团首席美国股市策略师David Kostin在上周五的研报中写道:“我们最近的客户见面会显示,许多投资者相信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将会导致联储将紧缩推迟到2016年。”
高盛经济学家的预测是联储将在今年12月份首次加息。不过Kostin并不否认中国和其他因素正在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也有机构认为中国股市不太可能会影响美联储决策。摩根大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Feroli指出,美联储不会花大量时间讨论中国股市暴跌。他说道:“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相比金融市场,美联储将更加关注中国实体经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