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贸区邮报研究员 胡苏敏
最早参与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的上海,正在酝酿一场监管变阵,以化解跨境电商企业的后顾之忧。
11月16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开放发展”新闻吹风会上,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上海正在重新搭建一个跨境电商第三方监管平台,由政府财政出资,属纯公益性质。
“估计还有2个月,(新的)监管平台就建成了,它第一规范;第二体现公平、公益,因为完全是政府搭建的第三方平台;第三,它能解决跨境电商企业最关心的一点:数据的保密。”尚玉英说,“我相信,在明年、未来几年,上海的跨境电商会有一个更大规模、更快速度的发展。”
在这个平台的监管下,跨境电商企业可以通过租赁和自建的方式,拥有自己的保税仓,不再需要统一使用此前“跨境通”平台公司运营的仓库。
保税仓,是跨境电商保税进口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电商企业事先在保税仓“囤货”,将热销的产品放入受监管的仓库,待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后,企业就可以直接从保税区发货。虽然还是要经过报关等程序,但较之“海外直邮”来说,物流速度还是快了许多。
对上海跨境电商行业而言,尚玉英所说的这个新监管平台,意味着一次监管变阵。
2013年底,上海的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平台正式启动,由东方支付旗下的公司负责运营,主要提供通关、行邮税缴付、外汇支付等服务功能。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需要在该试点平台做好相关的备案,并通过提供相关数据以实现监管上“三单对碰”的要求。且这些企业所使用的保税仓,都是属于“跨境通”公司的,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在此有设立专门的监管点,以实施必要的监管手续。
尚玉英解释,因为当时是试点初期,虽然搭建的也是公共平台,但主要是委托企业来主导。
“试点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跨境电商企业都非常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仓库,和独立的监管点,但是海关等部门受人力资源的限制,不可能为每一个电商企业专门设立监管点。”尚玉英说,“接下来,我们会允许每一个跨境电商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监管上)我们会把海关等部门的监管点,平移到一个公共平台上,这个平台向所有电商企业开放。”
企业之所以希望有独立的仓库和独立的监管点,是因为“跨境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开始从事电商业务,企业对自己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有顾虑。
有业内人士曾告诉自贸区邮报,早在2014年8月就与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等签署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的亚马逊,就是因为数据安全方面的顾虑,而迟迟没有在上海大规模开展“保税进口”的业务模式。
现在,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投稿报料:[email protected]】
【微信搜号码:ftzpost】
【查找公众号:自贸区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