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教育理念会耽误孩子的一生?(中学生家长细细研读!)

2015年11月17日 美中国际美国留学上海中心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中学,请您务必花20分钟的时间,仔细看一看这篇文章。否则,有可能因为那表面上正确而实则错误的教育理念,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警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一不小心打了水漂



最近遇到两件事,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可以给各位家长们提个醒。第一件事,是与一个朋友在电话沟通中,无意间聊到了子女教育的事。这位朋友是做实体企业的,规模不算大,虽然家境不算非常富裕,但也比较殷实。他有一个儿子,今年正在上中学,考入了全市升学率排名第一的学校。作为父母的,自然也很高兴,但这背后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一年要花4、5万元。我很惊讶,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费用。朋友叹息道: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唯恐比别人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参加了很多课外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等等,还请人私人教师,花费非常高,一节课就要两三百元。虽然家境殷实,但也让他感受到了较大的压力。


第二件事,是我们在进行教练式职业规划评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在刚刚上大学的时候,就看了一些知名企业家的自传,对他们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的事迹深感敬佩,并由此立下一个目标:毕业后一定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成为成功掌管一家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但他是英语专业出身,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够好,于是很早就做了考研的打算,并且报考的也是英语方向。但糟糕的是,他连续考了5年,都没有考上。最近的状况是:去了一家商业培训机构做销售顾问,因业绩不达标而被公司辞退。他现在已经32岁,在中国人“三十而立”的传统观念里,他既没有成家,也没有立业,依然在为“我到底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困惑不已。迷茫两三年而迷途知返,是常有事,很多人也由此转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上。但像这样一个劲儿地连考5年研而失败的例子,却是第一次。


假如这两件事分开来看,并没有什么。但事实上,这两件事情有很多内在的必然联系:一方面父母们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意愿,不惜在子女身上投入巨大精力;另一方面,却极有可能如案例中所述,在毕业后走向职业发展的另一个极端:职业规划不清,目标不明,频繁跳槽,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空间,职业发展一塌糊涂,导致多年的努力与付出付储东流。智联招聘2012年发布的《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人六大压力源排行榜”中,排在第一的影响因子就是“职业规划不清”。


在职场上,依然遵循着二八法则:20%的高潜质人才占据了80%的优秀岗位;80%的优秀人才流向了20%最优秀的公司;20%的人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导者,而80%永远只能生存在最底层。相信每一个对子女寄予厚望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那最优秀的20%,不是吗?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最终他们只能沦为最普通的80%。


教育理念的偏差,才是导致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13年,699万毕业生走向社会,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诚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招聘的岗位需求也在减少,但这只意味着竞争的程度在加剧,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失业。只是在这些竞争者当中,看谁的本事更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从自然界诞生生命以来,都是这样一个规律。竞争不过别人的,只有被淘汰,成为大学扩招的牺牲品,或者经济危机的牺牲品。


毕业生人数多,或者经济危机,都无法成为你逃避就业的借口。表面上看,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另一面的尴尬却是大量的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的命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距?根源在于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脱节。《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在高校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占49%,“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占21%,二者合计占到了70%。但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脱节?一方面在于学校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应试教育,而不是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他们更重视“教书”而不是“育人”。


另一方面也正是受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们也被绑架,将子女的教育重点放在了闭门造车式的学习上,完全不顾子女的兴趣、个性、爱好、特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只要能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你就是胜者。这种培养理念,从上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影响着家长及子女们对这个社会的成功价值体系的评判。正是这种极度偏差的教育理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才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不要随波逐流,理念的转变是你决胜职场的根本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剧,相关“专家”为了就业率而对学生们灌输“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先不管学生们是否满意就业状态(实际上,《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高达58%的人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先把“产品”卖出去再说。我曾经在多篇文章中强调,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无论是对于应聘者还是招聘单位,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对于学生们而言,“先就业再择业”意味着你在真正择业之前,可能所找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不适合你的,每份工作都做不长久(不超过半年),以致频繁跳槽,成为“跳早族”,跳槽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这个数量已经高达41%,比上一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想真正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你必须要在一家单位工作2-3年以上,否则板凳还没捂热,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已。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仅关心你的专业是什么,更关心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在哪个领域长期发展?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你在大学期间都做了哪些准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也往往会成为潜在的“跳早族”,而频繁的跳槽将会被用人单位视作缺乏忠诚度的表现,这样的人在职场上是极度不受欢迎的。


大学期间的学习,已经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来才有可能在职场上立足。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围绕你的核心目标,进行相应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构建,即:核心竞争力=核心目标+硬实力+软实力。什么是“核心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你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所追求的职业目标或者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是想成为管理者?工程师?技术研发人才?销售人才?程序员?还是顶尖财务人才?等等。这种目标,最好是从你大学填报志愿时就已经确立。有了目标,有了立足点,你才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又需要哪些条件。其中,硬实力条件包括你的专业背景和学历水平,你是985还是211?是本科还是硕士?是海归还是“土鳖”?在专业技能方面是精通还是半吊子?你是否具备与你的目标职位相关的职业证书或者从业资格证书?你能否很好地运用你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而软实力则包括你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良好的心态、较强的学习能力、快速的执行能力、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等等。硬实力往往是可以通过学习或培训而获得的,并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能力,因为人人皆可学。而软实力则与个人性格、优势特长等先天因素密切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这是比硬实力更重要的一种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综合职业素养。你学习了什么专业,虽然在硬实力方面拥有优势,但如果软实力不具备,则仍然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书呆子”在职场上是最不受欢迎的一种类型。事实上,通过对于职场优秀人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优秀的成功人士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最初的专业并不相关,但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优秀的软实力,照样可以保证让他们在其他的领域大放异彩。



目标的确立,务必要遵循“现实第一”的原则,这就要求你对于现实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有着充分的了解。如果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就会导致目标无法执行,或者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偏差,终致前功尽弃。


以上文的那个案例来说,之所以会走到现在这一步,就在于当初对于人力资源市场不了解,执行过程中出现严重偏差,以致核心竞争力迟迟无法构建。从目标的确立来看,他想成为外企的高管,但他对于外企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了解。成熟的外企往往是以管理培训生的方式来培训未来的管理型人才,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事业心、领导力、快速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英语能力,这其中大部分要求是软实力。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读书期间利用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培养这些软实力,与你是否考研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生学历只是你的硬实力,并不是你进入外企的决定性因素)。可悲的是,他把目标放在了考研上,并且错误地坚持了5年,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再者,即使他考上了,能保证他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吗?不见得!在很多年以前,英语就一直被认为是热门专业。如果你想把英语当成工作,你可选的职位有英语教师、翻译、英语培训师等;如果你想成为高级管理人才,外语只能是一项沟通的工具而已,无法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即便他当初考上了研究生,也不能够保证他实现这个目标。时间再向前推,假如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填报的不是英语专业,而是其他管理型专业,同时大学期间注重自己软硬实力的构建,则可以避免走更多的弯路,不是吗?但可惜的是,一切都无法重来。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你今天所做错的每一件事,都会在未来以某种形式毫无保留地回馈给你。


长期的应试教育,固然为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多伤害。但这种教育体制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也不是凭某你我的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而作为家长,如果能够对子女的教育加以正确引导,在不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的前提下,提前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有意识地进行相应的软、硬实力的构建,无论多么难的就业季,都无法阻止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快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环境不动,我自己走。”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你唯有主动改变自己,而不是被动被环境同化,你才能更好地立足。


提前3-5年进行学业规划,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出现



对于尚未步入大学校门的家长和子女们来说,虽然就业看起来离自己还有几年的时间,但你必须从高考填报志愿的这一刻开始,就要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提前进行学业规划,才能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状况出现。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抱怨大学四年什么也没学到,大学就是混过来的。其实这是一种悲哀。大学期间可做的事很多,必须要做的事也很多,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以致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白白浪费了。


前几天还在百度知道上看到这样一个求助:“本人是大三男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确定要考研,但在职业规划方面遇到问题了。本来打算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身边比较优秀的人的影响和刺激,让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生活。高考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沦落在一个二本的师范院校,如果考研再错过了,我怕这一生就也错过了,至少我得再社会上付出很多代价。因为我是一位河南农村的孩子,如果我不奋斗,不改变,估计我和我的下一代也就玩完了……”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职业选择焦虑。假如你没有提早考虑这些问题,你迟早也会遇到这些问题的。


你们为什么不早几年规划你的职业生涯,而非得要走投无路才醒悟呢?要知道,走了弯路之后再从头开始,意味着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前功尽弃!你损失的不仅仅是收入,更有机会成本。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改变其命运的机会往往是屈指可数的,一旦错过,就有可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损失,恐怕是你用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换回来的。所以我们就在想,把职业规划的理念提前,提前到大学一年级,甚至是高中教育阶段,提早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即使出现问题,还有很多补救的机会,这样不是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吗?


致强势型的父母:不要让“非爱行为”害了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假如只培养一项能力的话,我觉得这就是自立能力,这也是其步入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遇到过不少客户,非得强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假如孩子不听,或稍有反抗,就会遭遇父母道德层面的最严厉谴责:“家里省吃俭用这么操心,还不都是为了你好?”或类似种种,给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层面造成一种极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屈从于父母的选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爱行为”,即以爱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其实是一种非爱性的掠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英国有一个心理学女博士说:“世上的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如果你的子女成人以后没有自己的主见,无法自立于社会,无法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这就是父母一生中所做过的最失败的事情。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到积极上进的年轻人竟然为了一座房子而导致信仰都缺失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机遇多到只要你只要用一种成功者的角度来思考和实践,你就一定会脱颖而出。当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的时候,你唯一需要教给子女的,就是坚持信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必定会在这个乱世成为方向的引领者。微博上有一个段子:某杂志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抽样调查:第1名: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第2名:70%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第3名: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第4名: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第5名:49%的人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作为父母,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他60岁的时候,也同样会为上面的事情而后悔吗?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双城记》


好时代,还是坏时代?光明,还是黑暗?希望,还是失望?答案就在你自己手中!

(本文作者:杨毅,转载自新儒苑)

2015.11.22 在美职业发展+NACAC会议美国本科录取信息发布会,两场活动详情请公众号回复2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