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写写新西兰的成人教育,是我在新西兰大学上课的经历和感悟。
最近两周超级忙,主要原因是在奥克兰理工大学进修一门师范课程。两个星期每天都要到学校集中上课,把一个学期的内容浓缩到了两周。
学生活动占了主体。主要活动和练习有:开场每人上台简短自我介绍,短时命题锻炼即兴演讲,分组轮流练习如何与自己的学生进行破冰,分组阅读指定文章,然后小组形式向全班介绍文章所学;在小组内展示一个流程;分组进行讨论练习,还有在小组内进行案例练习。
这一部分就是从其他同学的教学表现当中学习可取的地方,比如这位同学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是通过分组阅读课堂纪律,然后进行问题回答的形式,让全班都了解了课堂规则。这样做比老师一个人照本宣科地讲述要有意思得多。我觉得这个设计可以参考,就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应用。这种学习,我把它叫做从同学的表现当中学习。这也是论语当中写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那层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身边的人身上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东西。选择那些好的进行学习,看到别人身上不好的,如果自己有,要加以改正。
分组活动结束后回到全班,老师问起分组活动中大家的感受。我把自己关于颜色标记的事情说了。那位说加了颜色变混乱了同学说,她从小学习音乐,看惯五线谱,都是黑白的,她可以很好地分辨。但是加了颜色,反而让她凌乱了。从这位同学在学习活动的反应中,让我意识到对于同一个要学习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可能非常不同。
这让我引申想起以前了解的一个关于不同方式学习者的VAK理论。有些人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些人通过听觉进行学习,而有些人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加以考虑的,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的一个新悟是,开放心态去关注同学在某项课堂活动的反应,其中的某些可以引发有益的深度思考。
课程中的很多学习活动是要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激发,让观点进行碰撞,相互学习,引发思考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这一点,在我自己从国内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经历中显得十分薄弱。刚走出校园的时候,几乎不太会进行讨论,也没什么自己的观点。还是之后多年工作的锻炼中才慢慢成长。如果当时自己上学时候能有这样的锻炼就好了。希望现在国内的孩子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
从一门好的课程中学习到的应该不止是知识。这门于我收获颇丰的师范课程,除了丰富的成人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之外,还让我感悟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新意 - 除了从同学的表现学习外,同学的反馈和反应都可以是自己学习的汩汩源泉。
作者简介
Sherman Wang - 在外企工作了二十年,曾任全球五百强美资企业中国区服务总监。因希望为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全家移居新西兰。Sherman创办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司,并在奥克兰理工大学(AUT) 教育系就读深造。
如有关于新西兰留学方面的需求,请发邮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