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娃 对中国的恨与根

2014年10月16日 美国留学信息平台



  对于大多数被收养的中国儿童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情感很复杂,首先是恨,然后是对“根”的依恋。在美的华裔被收养儿童,往往会经历这样的过程。随着他们的长大以及在对“出生地”——中国实地探访之后,这些被收养者对自身的身份认知,往往会有新的提高。
  “寻根”之旅改变华裔被收养者观念
  据全国广播公司(NBC)22日报道,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凯特•克罗蒂(Kate Crotty)——一名华裔被收养者,都很“痛恨”中国。这种感情直到今年六月她“返回”中国待了一个月之后才消失。克罗蒂生于无锡,1997年来到美国时仅1岁,她不知道为什么亲生父母会丢弃她,她猜可能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还有她的女孩身份。
  “我对过去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了解,”克罗蒂说。然而在高中三年级时,克罗蒂开始觉得应该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克罗蒂对她的养母——一位爱尔兰裔美国人说,她想去中国寻找亲生父母。
  不过克罗蒂的中国之行并没有让她找到亲生父母,但令人惊讶的是,曾经惧怕中文家教的她,现在已经爱上了汉语和中国文化。那些曾经参加的文化夏令营和节日,对她来说也有了新的意义。今年夏天,她甚至还接待了来自中国的交换生。
  “中国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父母的家乡,我是中国的一部分,”克罗蒂说,“在这次旅行之后,我会说,我是中国人。”
  过去14年 美国人“领回”71632名中国儿童
  中国的国际收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且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被遗弃的儿童越来越多,孤儿院等机构不得不寻找方法来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尽管近十年来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的趋势在衰退,但被美国人领回家的中国儿童就有约71632名。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数据,自1999年以来,美国家庭收养最多的就是中国儿童(1999年到2013年)。
  “在1999年之前,这个数字接近10万人”,宾夕法尼亚州米勒斯维尔大学(Millersville University)传播学教授常昌富(Changfu Chang)说,常教授曾拍摄关于中国收养者和他们家庭的纪录片超过10年时间。也采访了很多被收养对象和他们的家庭。
  克罗蒂并不是唯一自我意识转变的华裔被领养者。对许多被收养走进美国家庭的中国儿童来说,族群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更像是一种文化的“拉锯战”。特别是对那些被跨族裔收养的华裔儿童,他们渐渐成长,也逐步探索自己的“中国根”。
  中国,还是美国?是个问题
  但也不是每个华裔被收养者都有同样的体会。
  23岁的诺曼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长大。诺曼生于中国常州,1991年被收养时才7个月大,现在是化学品分销公司尤尼威尔(Univar)的商业分析员,诺曼曾在高中的时候返回过中国。
  “在中国的时候我很自在,因为周围都是和我类似的人,”虽然在与中国朋友相处时也会因为对方用中文交流而感到被冷落,但诺曼对中文的兴趣直到高中参加了一堂普通话课程才被发掘出来。
  “我知道未来要去中国留学,所以我要准备好。”诺曼在奥斯汀学院(Austin College)主修商业管理和汉学,随后得到了在上海学习的机会,但在中国待了半年之后,诺曼说,无论是以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身份,周围的人都无法接受她。她还说,觉得没必要找到亲生父母。
  “我留学后,我想要融入中国文化的观点改变了,”诺曼说,“现在我认同美国的方式。”
  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常昌富教授说,“一些孩子想找到亲生父母,因为这与他们的身份息息相关。但另外一些则拒绝寻找亲生父母。”不过无论他们最终如何协调他们的身份,许多华裔被收养者仍然承认他们与出生地及其文化的天然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正如诺曼说,“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了。”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可以点右上角图标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欢迎关注‘美国留学信息平台’的公众号


美国留学信息平台 竭诚为海内外朋友服务


如果您需要帮助请联系QQ:2360291714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