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美国高中生,最齐全的美国高中资料整理
这些精英已关注我们
主页君决定了,从2015.5.25起将推出一个系列叫《美高留学300问》。小伙伴们也可以把你的问题告诉我,我将把你们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为啥身边会有很多人说话会夹杂着英文呢?会被讨厌么?108问主页君带领大家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我爸有一个朋友,非常看不惯他们公司的人说话都是
“诶,Amanda,你帮我check一下这个文件好么”
“今天我schedule了一个appointment,我可能要晚一点,你不用等我”
“Eason,去楼下帮我print一下这个文件好么,还有,帮我拿一杯cappuccino·”
这种典型“外企语”
于是
他每一次打内线都会用央视翻译腔,一字一顿说
“喂?请问阿曼达女士在么?”
“(对方)……谁?”
“(一字一顿)阿曼达女士,”然后优雅轻吐,“Ms. Amanda”
……
……
平常见面当然也不可能放过
“早上好呀,伊森先生,”
“你好爱丽丝女士,罗伯特先生找你”
长此以往,几乎所有受到他“语言攻击”的人都不行了——“行了,大哥,我们错了,你继续叫我李狗蛋,成不?不装了,大哥,不玩儿洋调子了,自打脸成不成?”
(顺带一提,我把此事讲给我的高中小伙伴他们纷纷叫我吉尔伯特女士……真的是语言暴力大家可以回去自己试试)
我个人倒没有厌弃到这种地步,但也相当不提倡说中文时穿插英文的行为——至少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发生在自己身上。
其实,好好说中文,好好说英文,并非难事。
“这个英文词在中文里没有确切的翻译,我只能这么说”的情况其实在日常对话中没有那么常见。
而且一般这种时候会说,“我不知道中文怎么说,但是英文词XXXX,你懂吧”
包括写文章的时候,为了文体严谨统一,谁会主动穿插英语词外与此?就算不得已穿插也要随后附上翻译。
再复述一遍:
好好说中文,并非难事
“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第一蹦出来的就是英语词”都不是理由。
关注我的部分人可能知道我从小在日本长大,说实在话,我无法用中文表示的日语词语多了去了——难道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直接蹦日语?因为“没办法,脑子里第一蹦出来的就是日语词”么?
我总会寻找另一种表述方式,并且尽量避免将日语逻辑搬到中文来。
日语不应该成为我在中文表达上的一种阻碍。
英语同理。
很多人误以为英语词汇量,短语,句式的大储备,提供了表达语义的捷径
大错特错!
错的离谱!
什么“大多数人考过英语六级,这个词他按理懂”都不是理由。
依赖于对方的理解能力而不努力去尝试使用现用交流语去表述是一种懒惰,对于自身语言能力没有丝毫益处,甚至助长对语言的一知半解:要知道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就是混搅两套系统的背后逻辑,直接无视章法胡乱用,破坏两边句法结构——最可怕的是一圈下来还不自知。
这种残破不堪,三脚猫功夫,半瓶水晃荡的句子遭致反感竟然还装可怜哭诉,“怎么大家说我装逼,我并没有,唉,现在的卢瑟,怎么什么都看不惯”
……
……
我已吐槽无力。
——好好使用对话语言,这是一种礼貌。
其实这个题目底下那些学法语的,德语的人的答案说得还不够清楚么?
无论对话者英语水平如何,语境如何,理所当然地在中文中穿插英语,这一行为在姿态上,已经是一种傲慢。
“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词,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说出来了”
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悲伤地问:
难道你母语表达能力,如此之弱鸡?
别自己骗自己了。
你会说中文。
我并不是说以后说中文绝对不可以穿插任何英文,也不会看到有人回家招手说Byebye,就开始狂喷,“你这个懒惰胚子!抽你丫的!”也不是强迫那些说“我用Chrome”的人一定要一字一顿说成“我在用谷歌浏览器”,
我提倡的是别动不动就把
“结论为”说成“我的conclusion是”,
“你懂的”说成“you know what I mean”,“
“我懂你想说什么了”说成“我get到你point了”
“我们的新项目”说成“我们的new project”
“正在下载”说成“正在downloading”
“真的是”说成“literally”
“我就算了”说成“我pass”
再说一遍,我想表达的是:
好好说中文,并非难事。
穿插英文,并非必要。
用一门语言贯穿对话是种基本能力,更是种礼貌素质。
一门语言里过多穿插另一门语言并不值得提倡——这不是什么欢天喜地大好事,千万别有这种误会。
诚然,中英文穿插说并不被憎恶到需要唾弃的地步,但这完全不是什么值得赞扬的现象——别误会甚至洋洋得意了。
我依旧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做解释,不适感是因为你感受到了背叛和攻击,为了保证阅读体验,我尽量用诙谐的方式来阐述这个问题:为方便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理解一个场景:和你在老家东北蘑菇屯里的一块长大的小花从东莞回来以后染了鲜艳的红色头发,穿上了20CM的恨天高,改了名字叫做Mary,回家操一口东北味的“粤语”向你问好时,你会不会心里也不爽?
哪怕明面上不说,心里也会暗暗嘲笑:你穿开裆裤的样子我还记得的呢,还叫Mary,真恶心
看你的头发,整得和玉米棒须子一样,还自认为很好看,真恶心
看你的高跟鞋,弄的和特殊工作者一样,真恶心
这一连串的“攻击性”的语言,是本能的从心里冒出来的因为小花表现出了对你们所认同的文化的一种巨大的背叛,变成了一个异类,这个异类的背叛让你和家乡人感到了被攻击和背叛的不安全感。
攻击是最好的防御,于是自认为被背叛的人就会进入一种攻击模式,开始反击,希望迫使对方变回和大家统一的样子,重新找回安全感
精神分析认为,分析人的行为如果不谈及攻击性和关系,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深刻。语言是抚养关系中忠诚的一种体现,母语和口音事关你对家族和故乡的态度。
很多人从学习能力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始终无法熟练掌握英语或者摆脱家乡的口音,比如雷军浓重的方言和蹩脚的英语,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不敢对故乡背叛,这就能推导出,雷军应该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反之,如果方言改的非常彻底,能流利的说一口普通话或者是英语就意味着对自己父辈、家乡的背叛和攻击,一般这样的人对故乡都没什么好感,甚至是深深的憎恶。
搬到大城市生活或者在外地求学的人过年回家,绝大多数人是不敢理直气壮的讲普通话或者外语的,尽管我们在外地讲这些早已习以为常,大多数人还是会重新操起家乡话,一般人的理解是:我不好意思讲这些,怕家里亲戚笑话我。
这就是我所讲的:对故乡和家族的忠诚,我不敢背叛家族传授我的东西,那么亲戚对我们的嘲讽也很好理解了,那是对我们背叛的一种攻击和惩罚,为什么要攻击呢?因为你放弃了我们教授给你的语言,这是一种对我们的背叛,为了惩罚你的不忠,所以我要攻击你。
我看有些答案说:LOW的人看谁都是在装逼,这有道理但没切中本质。
人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群体动物,群体统一意味着安全,这是漫长的进化中得来的经验,如果你在旧圈子张扬你在新圈子的特性,遭受攻击和反感几乎是必然,为什么?因为你在攻击旧圈子中的人试图获取优越感啊,小花一定是觉得自己和家乡这些土鳖不一样才穿起恨天高,染起火焰山,这样打扮让小花有优越感。展示优越感就是对别人的攻击啊,你攻击在前,所以遭受反唇相讥几乎是必然,比如有一个朋友圈子一波人在外企工作,时不时扯几句外语;另一波在传统行业工作,时不时说几句家乡话,本来在自己的圈子稀松平常的事情,一旦掺起来就水火不容了:外企笑话传统的土,传统笑话外企的浪。根源不是谁LOW ,这是人性罢了,不管你承不承认,上述的几个场景,你都曾亲历过,你也肯定对异类的背叛有过不适感。
所以不是LOW不LOW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规律:懂得和圈子保持一致性才是高手。保持统一不是要求在原则上同流合污,而是在无关对错的地方学会保持一致性,这样能收获很多友善,减少很多纷扰。
很多回答都很优秀,我从另一个角度试着回答一下吧。
因为,这是一种「圈子效应」。
假如,你是一个喜欢看美剧、学口语的人,你跟有同样爱好的人交流时,蹦出几句美语,或者直接用Sheldon、Joshua、Laura称呼剧中角色。这正常吗?再正常不过了。
或者,你在4A公司里面,跟同事聊天时,来一句「帮我check一下这个report」「多push一下这个project」「要engage更多人进来」之类,有没有问题?没有。你如果说「帮我看一下这个报告」,不会被人在心里嘀咕「这个人不专业」才怪。
但是,如果这些情景,发生在不看美剧不练口语的人面前,或者完全不懂4A公司氛围的人面前,他们会怎么想?自然会觉得你是在装腔作势。
为什么呢?究其根本,是因为「圈子」的隔阂。
喜欢美剧,习惯性练习口语,是一种共同爱好,这些拥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圈子」。对于不看美剧的人,他和你们就处于不同的「圈子」里。他之所以会讨厌你夹杂英语,并不是单单出于这个行为本身,而是敏感地感受到了「圈子」的隔阂。
人都有这么一种心理:我们希望抱团,害怕被排斥,因为排斥意味着势单力薄。因此,对于圈子的隔离性,一般人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否定。否定圈子隔离性的存在,否定圈子边界的存在,乃至否定圈子的存在。从而产生「看,他跟我们还是一样的人嘛」这样的心态。
这是一种出于「被排斥」的恐惧,是一种对于圈子隔离的不协调感。
另一种情况是:你可能只是学了几个单词,想显示自己的逼格,故意在平时闲聊的时候抛出来——这种情况下,别人的反感就是出于这种原因:你想故意营造一种「距离感」,从而把你跟其他人区别开来,让你自己形成一个单独的「圈子」,借以凸显你的与众不同和优越感。
这不啻于一种隐形的侵略和挑衅,别人对此产生的反感,其实是一种防卫机制。根本原因,同样是由于「圈子」。你想通过建筑圈子,来将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别人则想通过打破、否定这个圈子,重新将你拉回他们之中,借以消除这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
人有一个最根本的弱点:优越感。无论是谁,总是会在心底期盼自己比其他人更优秀、更聪明,同样,对于自认为比自己更优秀、更聪明的人,会存在着暗藏的反感。这本质上都是对于优越感的争夺。因为,长期的进化过程告诉我们:优秀的个体拥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而优越感就是对于优秀的证明。所以,我们总是渴望优越感,本质上是出于确认自己的存在更强、更有力的需求。
「圈子」的产生,就是建立在优越感之上。我们会对别人夹杂英语感到反感,正是因为我们知道:能讲英语,通常意味着更宽广的视野和更优秀的能力;同样,我们对别人抱团讲方言会产生反感,也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潜意识:方言会极大增强小团体的凝聚力,而凝聚力越强的小团体,在竞争时就会更加有力。
我们总是希望被圈子接纳,不希望被圈子排斥,正是因为我们知道,被圈子接纳意味着强大,被圈子排斥意味着弱小。
其实,讨厌别人夹杂英语还有一种可能性:你试图在别人面前通过夹杂英语彰显你的逼格,却不幸说得并不自然和地道,更不幸的是又被别人看穿了,那么这时别人对你的眼光就是:这个可怜的家伙,他想进入我们的圈子,却没有那个本事,看,他正在努力想跳过那堵墙呢。
无论以上哪种情况,本质原因,都是出于圈子的存在而产生的每个人之间的差异。只是,有些时候,是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以减少别人的优越感;有些时候,是为了强调这种差异,增加自己的优越感。
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