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市两大要事:第一件事是温哥华空屋报告终于出台,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空置率仅4.8%,且过去12年都没有什么变化。
那之前一直吵吵说都是外国买家买了温哥华的空屋又不住,把房屋空置楼价推高,弄得市长省长都要调查空置率,结果出来却是这样。那么,所谓外国买家囤积房屋推高房价的说法岂不是不攻自破?
第二个新闻似乎还是想坐实“中国买家”炒房的事实。请到了一个“地产批发商”(realestatewholesaler)现身说法讲述从卖家到买家,中间人是如何层层加价,翻炒合同,最后将房子卖给人在海外的买家的。而且当局没有办法查出洗黑钱,因为有了这个神秘的“地产批发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温市空屋报告。受市府委托软件公司采用卑诗水电局(BCHydro)提供的2014年智能电表数据,分析温哥华市22.5万住户的全年耗电量,如果一个房屋在一年内每个月至少有25天的用电低于指标,就可以被定义为空置房屋。
结果发现,温哥华市内的房屋空置率仅有4.8%,与2002年前的4.9%相比甚至是下降的。尤其是大家关注的“被外国买家炒高”的独立屋,其空置率仅1%,反而是一般炒家暂时未看好的公寓屋空置率达12.5%。也就是说,温哥华1万800间空置房屋中,其中9750间是公寓。也就是说,温哥华及周边地区的房屋空置率与温哥华房价的高涨并没有直接关系。
这简直像一个迷思。不是老说投资者买了豪宅不住任其空置从而推高了温哥华的房价吗?这个的数据出来后这个观点还能成立吗?那些动不动就将矛头对准中国买家的媒体和政客这回要怎么自圆其说呢?
连卑诗大学尚德商学院的教授ThomasDavidoff都对这个数据感到疑惑,表示比他预计的要低,于是教授猜测:这或许与研究方法与空置屋计算存在差距有关……
空置不空置都不能否认“中国买家”炒房事实?
今日另一外媒的头条也是有关房屋。不过似乎是想搞一个“揭丑”报告,请到了一个前“地产批发商”现身说法,来揭秘温哥华的房子是如何层层加价到达“中国投资者”手中。(是的,文章就是用的“中国投资者”(ChineseInvestors),只用小字体不经意注明“中国人或外国投资者”。)
其实也不算是什么新闻,因为媒体已经曝光过一次“炒卖合同”现象,即一份未最后成交的购房合同可以再被转手卖出几次,每次出售中间人都可以获一笔利,而且这样的转手倒卖并没有违反法律,也不需要付税,因为从技术上来讲交易最终还没有完成。
先不管房屋的空置问题,反正就是有那么一拨人,专门针对中国投资人服务,会尽力获得房源,然后一转再转,层层加价,将房子卖给需要钱多的中国投资者。
神秘的“地产批发商”
为什么当局比较难查到投资者的资金来源或查清楚是否涉嫌洗钱?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人物——“地产批发商”。
在大温,就有一群这样的“地产界人士”,他们连地产经纪牌照都没有,工作内容主要是深入社区、广洒传单,从屋主,尤其是一些不懂得自己房屋行情的长者手中,通过私下交易用现金买下房屋。然将合同转手给他们背后的“本地投资者”,收取约10%的费用。
这样的“地产批发商”在大温地区多达数百位,不需要牌照,因此也不需要向有关组织或防止洗黑钱的单位报告资金来源等信息。风险低、利润极高。曾从事此行业8年、后因良心发现、金盆洗手的某批发商就在这短短几年中,透过这样的工作方式,为自己在温哥华买下两栋房子,大概值多少钱大家自己掰手指头算算……
据该位化名阿曼达的地产批发商口述,他们通常会“扫区”,在温哥华大小社区分发或张贴一些手写传单,上面通常写着“我想在这个社区买一个房子,我不是地产经纪(博得信任),我有现金。如果你有意向卖屋,请卖给我,不需要openhouse,不需要验屋,关键是,不需要出经纪费用。”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承诺替屋主找到替代房屋,屋主要做的就是收钱和搬家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住老房子的屋主,尤其是那些丧偶、又对当前房屋市场毫不知情的长者很难说不会心动。而他们一旦同意开卖,地产批发商、本地投资者、地产经纪几方中间人都会从这个价格上收取10%的“费用”,当然,这些费用通常都是由最后的买家来负担。
和之前所报的合法合同炒卖不同,在这场交易中,源头上的地产批发商私下购买业主房屋本身是不合法的。但这样的行为很难被追踪。据阿曼达,一旦有地产批发商谈成某笔交易,他的身后会立即有几位“炒家”排侯。最后的买家通常是“中国买家”。她还指出,还有部分地产经纪也在秘密进行着同类的活动。
这能不能成为结论?
结合两个新闻,一个说温哥华的空屋空置率并不高推翻中国买家推高房市的说法,另一个虽然仍然认为中国投资者通常是最后的买家,但从“地产批发商”揭露的这个加价流程来看,不管买家是否来自中国,最后都是高价的承担者。当媒体一味地将房价飙升的矛头指向中国买家时,这中间层层“盘剥人”正在笑着数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