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2016年惊蛰时间:3月5日 11:43:30,农历2016年正月(大)廿七。
“蛰”指冬眠,“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每到了惊蛰时分,气温回升较快,害虫出动,这时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因而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说法。我国古代还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鹏)鸣;三候鹰化为鸿”,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节的主要习俗有祭白虎、驱虫、炒虫、吃梨等。
惊蛰日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山西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19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让她们干与男工同样的活,但工资只有男工的1/2或1/3,没有劳动保障,境况十分悲惨。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女工举行抗议活动,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1859年3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5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内的妇女节。1910年8月,17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会上,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和第二国际创始人之一、世界公认的“国际妇女运动之母”、第二国际书记克拉拉·蔡特金向大会提议,将美国妇女举行游行示威的3月8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妇女节。这个提议获得一致通过。大会同时提出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同工同酬、保护女性、保护童工等提案。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
国际妇女节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自我意识崛起,不少新女性学者及代表建议把三八妇女节更名为三八女子节或女人节,并引发各界热烈讨论。由于时代的变迁,词汇的发展演绎,人们对“妇女”两字产生了理解上的差异,基本上指代年龄偏大、接近中年的女性。而在实际运用中,人们通常不会将年轻女性称为“妇女”,年轻女性也不会用“妇女”这个词来指代自己。
此外,在感情色彩上,“妇女”与“女性”、“女子”、“女人”等词汇相比,还含有弱者的联想、贬低的倾向。当今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对自身生活品质与内心感受极其关注重视,如果能够将“妇女节”更名为“女人节”,或者“女性节”,更加符合现代众多女性的内心愿望。
3月9日感谢日
Thank you=39,Thank You的日子,取读音3和9的双关语与英文Thank you相似的关系,所以爱过节的日本人将这一天定为感谢之日。最早是在2001年3月9日时由美术关系者对于艺术支持的粉丝表达感谢之意而发起的活动。随后在每年3月9日这天前后举办展览、团体和个人活动等等。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的年轻人加入到3月9日感谢日的活动中,他们在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等SNS(Social Network System)上传达对熟悉的亲人朋友甚至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的感谢之情,感谢相遇的美好,也感谢未来可能相遇的机会。
3月10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作为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为取吉利,二月二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