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感悟:最好的教育是让你达成最好的自己

2016年03月09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范海涛不是个一般的“留美学生”。她2011年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作家。2009年,和时任谷歌中国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先生,合作出版李开复先生自传《世界因你不同》,至今销量已超过100万册。


她到哥大,又选择了一个对于华人来说冷僻,而又“直逼美国文化和历史核心”的口述历史专业,成为华人拥有哥大口述历史专业学位的第一人


海涛的文字感性而细腻,她为人也温婉低调。正值她关于哥大留学经历的新书《就要一场绚丽突围——三十之后去留学》上市,我们特别邀请她本周五到妈妈圈做客,给妈妈和娃分享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三年的感悟。


下面是我昨天与海涛关于她这段特殊留学经历的对话:


【瓜妈】你当年已经在做记者,作家的路上有些名气和成就,另外也有像李开复徐小平这样的人脉,为什么会选择离开老公,花钱花时间去读哥大的口述历史?你当初最单纯最强烈的愿望是什么?你说你当时事业遇到瓶颈,是指什么?

 

【海涛】《世界因你不同》确实让我在出版界里小有名气,也结交了一些有趣的人。但是越是这样,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就如同我在《就要一场绚丽突围——三十岁后去美国》那本书里的一开篇写到的那样,我当时结交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是常青藤或者名牌美国大学毕业的,我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视野比我宽泛,也感觉他们的做事方式和思维方式和我不一样。甚至他们的动手能力都特别强,有很多人可以做美味的饭菜,有些男孩还在海外学会了烘焙。


当每周我都组织这些年轻人来我家做客交谈时,我感觉自己第一次的成功只是依靠的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要获取真正的大智慧,就要取得国际视野,也要磨练自己的性格,想去多经历不一样的事情。

 

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去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体验真实的美国教育,以及美国校园生活。即便将来我要接着当传记作家,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拥有国际视野的作家,能够全面的把握自己采集的信息和资料。


至于事业的瓶颈,非常明显,纸媒的衰落让传统媒体的记者的价值感下降。我们去一个发布会,往往在现场,网媒的工作人员已经把图片,信息,评论都发出来了。我们的速度完全跟不上他们。

 

 

【瓜妈】想必你去哥大念书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做为一个成熟的记者,对这段生活一定有明确的期待。这些期待是什么?经过这段生活,你是否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哥大和美国的哪些经历和瞬间让你惊讶,并超出了你的想象?

 

【海涛】其实真的算不上深思熟虑,我确实是当时内心有一股冲动和强烈的愿望。如果是深思熟虑,我可能就去不了了。因为客观的羁绊实在是太大了。我的期待,其实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向往。我想知道美国的教育系统是怎么运行的,同时也想了解,美国人是怎么挖掘个人记忆,从而为下一代留下历史的。我想知道,独自在一个国家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也想知道,熟练掌握英语之后,是不是整个人的感觉会更加自信,天地也更加广阔。我觉得我基本上得到了我想要的。

 

哥大的整体教育都让我很惊讶的。比如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作业,比如去一个组织去采访老毒贩,比如教授经常让学生给他们提意见,包括学生对教授的评分系统。所谓的culture shock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很多东西我都写在新书里面了。但是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论文指导课程,我们每个人把要做的毕业论文拿到课堂上,让别的同学给自己提建议,提供资源,提供指导。我觉得,这是一个相互帮助的氛围,能激发你做最好的自己,也能激发你帮助别人的意愿。这个时候我感觉到,原来强调排名的教育总是希望把别人PK掉,但是在我的美国课堂这种环境下,别人都来帮助你,你也尽可能地希望助别人一臂之力。你做好一件事情,不是为了名次,不是讨好父母,甚至不是证明自己,而是单纯地想做好一件事情。



 

【瓜妈】你在哥大最大的挑战和困惑是什么?最孤独的感受是什么?见过的优秀的同学到底优秀在哪里,他们和中国学生学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海涛】首先最大的挑战还是对语言文化的不适应。我们的课程全部是直指美国文化的核心,因为要做各种口述历史的采访,所以有很多文化背景的东西,我听不懂。还有写作课,也是非常文学化的,刚一开始,这些内容让我非常抓狂。因此,课堂上听不懂,课下没有人诉说,这是我人生里比较困难的一段时间。 

 

最优秀的同学,让我感觉还是他们的能力和视野。有的人会开小型飞机,有的人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学习过医学,有的人做过小电影,有的人给州长办公室做过游说人员,美国同学他们除了学习以外,都是比较有意思的人,比较放松。而中国学生,很多人的目的感太强。他们总是向着优秀这个目标不断进发。反而忘记了生活的意义。

 

【瓜妈】哥大和美国这一段经历,回来之后你觉得自己有了哪些深刻的变化?你对之前和之后的自己分别做怎么样的评价?你更喜欢哪一个自己,哪一个自己更轻松幸福?

 

【海涛】视野开阔了。最深刻的变化是由衷喜欢上了阅读和旅行,也希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我记得一个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你到达最好的你自己。我以前无论是阅读还是旅行,甚至职业选择,可能多多少少都会带有功利的色彩。但是现在,我觉得,我还是喜欢做有价值分享的事情。按照 David Brooks的The Road to Character里说的那样,如果人生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简历价值,一个是墓碑价值,那之前的我可能更看重前者,现在的我更看重后者。也就是你给世界留下了什么,你和所爱的人,分享了什么。

 

【瓜妈】别人怎么样看待你的变化?亲人朋友怎样感触了你的变化?

     

【海涛】可能直观地感受,别人会说,噢,我觉得你好优秀。但是我觉得很多人看待这个优秀,只是因为我多了一个文凭,很多人很羡慕那个文凭。或者认为文凭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能力。也有朋友说,我觉得这多年以来,你一直在上进,一直在奔跑。

 

我觉得,真正理解我内在发生的化学反应的人并不多。比如可能我选择推广口述历史和传记写作,其实都是非常缓慢而艰巨的工作,其中的社会价值大于商业价值,很多人都觉得我应该去做更酷的工作。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最酷的工作了。

      

【瓜妈】回来之后有哪些困惑和思考?下一步怎样开始?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对于在出国路上探索的孩子和家长,你想对他们分别说什么?

 

【海涛】困惑非常多。离开三年,和熟悉的环境进行对接,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其中最深的感受就是夹在中西方两种文化里,非常不舒服。可以说,我曾经觉得非常困惑。但是这可能是无能的表现。我觉得真正有能力的表现是,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两种优势,让自己在两种文化里游刃有余。



 

我目前承接了一个互联网的名人的传记工作,完成之后,我自己将成立自己的口述历史与人物传记工作室。一方面,我要致力于在中国的大学推广口述历史这个学科,因此教学与讲座将占据我的一部分生活。另一方面,自己承接名人传记这样的商业项目和有意义的口述历史这样的公益项目。在养活自己的同时,给这个社会留下一点鲜活的记忆,是我的目标。

 

对于家长,我想说,我理解你们陪伴孩子的不容易,因为现在信息不对称,很多家长对国外信息掌握的不充分,因此和孩子很难沟通。这个时候,你们要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比如和孩子做朋友,一起探讨他的兴趣,对未来专业做出选择。一方面关注孩子们的压力,不要经常指责他们,而是为他们宽心。要记住,如果沟通中,孩子得到的最多的信息是指责,他们的心门就关闭了,也不再想和你沟通,这个时候,想了解孩子就更困难了。


如果家长懂英文,可以亲自上网为孩子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的地理位置,国际生源,气候,奖学金状况,以及擅长哪些专业。如果家长不懂英文,可以和国际班的指导老师多联系,尽量多的了解各类信息。

 

对于孩子,我想说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学校,真的不能依靠别人。依靠中介,依靠老师,最终都是一种懒惰的思想,也说明你其实并没有真正成长起来。自己写好文书,自己建设好自己的高中生活,自己管理好时间,这一切都是必经之路。早一点开始比晚一点开始,真的不一样。希望你们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海涛新书链接:http://item.jd.com/11885896.html



"美国留学妈妈圈"微信课堂预告:

主题从记者到学生,哥伦比亚 的绚丽突围

时间:3月11日(星期五)20:00

演讲人:范海涛,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代表,记录今天·海涛工作室创始人。 2011到2013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是华人拥有哥大口述历史专业学位第一人。2009年,和时任谷歌中国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先生,合作出版李开复先生自传《世界因你不同》,至今销量超过100万册。新书《就要一场绚丽突围——三十之后去留学》近日于2016年3月上市。



参加方式本次讲座在专门的微信群进行,讲者会用语音信息与大家交流,并回答大家问题。如欲参与,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妈妈圈微店购买课程,留下您的微信号,工作人员会将您拉到讲座微信群,聆听讲座。


注:这是妈妈圈最新推出的“留学的意义”系列微信课堂的第三次讲座,本系列讲座共四次课(共收费120元),将邀请四位留学美国的女神,以过来人的视角,分享美国留学对她们的生活和职业的影响。

也许,她们是多少年之后的你!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进入妈妈圈微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