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及其他六所加州学校EE专业PhD超详细申请总结

2016年03月07日 美国留学




作者非常非常之详细的写下了自己申请加州七所学校EE专业PhD的经历,包括1. 背景中各个因素在申请中的影响;2. 申请Caltech本科毕业设计及拿到offer的过程;3. 七所加州学校申请的tips。虽然是四年前的申请经历,但是耐心读完,对你的留学申请也是有帮助的!




申请结果:


Caltech EE PhD offer


USC EE PhD AD


UCLA ME PhD offer


UC Berkeley EE PhD reject


Stanford EE PhD reject


UCSB EE PhD withdraw


UCSD EE PhD withdraw



在这7所学校中,USC同时申请了EE PhD、MS两个项目(因为他家可以一份申请费多个项目申请),UCLA申请的是ME PhD,Caltech同时申请了EE和APh(Apply Physics)的PhD,其余学校申请的都是EE PhD。


申请方向:Optics, MEMS, Sensing


申请背景:


浙江大学 竺可桢学院工科平台 光电信息工程学系 08级本科


辅修专业:浙江大学工程教育高级班


GPA: 3.92/4

Rank: TOP 3%

TOEFL 95

GRE 710+800(注:这里的成绩是老GRE,老GRE分数构成:Verbal(语文)800分+Quantitative(数学)800分+Analytical Writing(作文)6分)


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本科期间有两项普通的科研项目,leader


两项一作实用新型专利


UC Berkeley Summer Research Program


一封牛推


Caltech EE做本科毕业设计


一篇水文,与专业无关;几项小奖,不赘述。


申请感悟


申请是一个提升IQ和EQ的过程,学术背景和申请结果固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如果一定要定量化分析,我认为客观背景占40%,余下的60%是主观努力。


以大三暑假或大四的开始为分界线,我的申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拿到GT成绩,GPA和一些科研经历。第二个阶段是在一部分已确定背景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实质阶段的申请。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我在第二个阶段申请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希望能够对你们今后的申请有一点帮助。


我的申请从2011年9月开始到2012年3月19日结束,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出于让文章更清晰有条理的考虑,我将围绕以下三个部分展开:


1. 背景中各个因素在申请中的影响;


2. 申请Caltech本科毕业设计及拿到offer的过程;


3. 七所加州学校申请的tips.



背景中各个因素在申请中的影响



英语成绩(GRE和TOEFL):我的英语是软肋,从大一上学期到大四上学期,不间断、迭代纠缠于GT考试。如果你属于那种第一次考GT就能拿到Verbal 600+、 TOEFL 100+的孩子,那么恭喜你迈入了我一直以来万分仰慕的英语小牛人行列。因为与我相比,你已经节省了3年半的时间成本,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我觉得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术和科研上。当然,如果你的英语只比我好一点点或与我相当,也不要灰心,你还是比我幸运,因为前段时间GRE与TOEFL一样有了刷分政策。如果成绩不理想还可以重头再来,不用为之前的成绩会有负面影响而担心。一句话,如果你真心想申请出国,英语成绩绝对不会成为障碍。


GPA和Rank:我并不属于那种平时不听课考前突击依然可以拿90+的天才童鞋。虽然自认为理解能力还行但记忆力相当不靠谱。如果上课时理解并记住了80%的内容,那么一周后,大约会剩下50%,一个月后30%,考试前只好重新开始预习。所以我强迫自己从听完课到考试前至少复习三次,即使这样,我的平均分也只是维持在10%的状态。能够得到这样的GPA和Rank,要归功于浙大“人性化”的出国GPA计算方法以及竺院极其不靠谱的排名政策。如果你的学校和浙大有相似的“优惠政策”,那么你大可不必对GPA有过多担忧。如果你的学校非常实事求是,个人建议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这两项指标,因为他们都是硬指标,对于committee 决定的学校来说可能会是筛选的标准之一。不过即使你没有能够拿到看起来光鲜的数据,也不必灰心,因为接下来的两项才是申请过程中占主导作用的因素,也就是科研背景和你与教授交流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当然,还要有一点点运气(*^__^*) 。


科研背景:在与教授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科研背景和科研能力是他们最关注的元素。如果你的科研背景和能力与他的项目需要或期望相匹配,对他来说你就是不二选择。所以我的理解是,申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说服教授的过程,让教授相信,you are the one。如果你认为凭你现在的条件说服他还有困难,那就提升自己,直到符合他的期望。


截止到大三,我有两项在校的本科生合作科研项目经历,通过这两个项目,自己对科研及合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两个项目技术含量都不高生病,并不能够成为我申请背景中的核心优势。即使我把它们包装得天花乱坠,一个在专业领域研究了几十年的教授在两分钟内就可以把我看透。所以我觉得与其花大量时间美化之前的项目,不如踏踏实实地做点东西,从根本上提升科研能力。大三暑假我参加了浙大和UC Berkeley合作的科研项目,虽然只有短短6周,却成为我申请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简单来说,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提高锥形光纤与环形波导的耦合效率;通过学习原理,分析,实验,改进,六周后耦合效率从50%提高到80%。这是一个短期的小项目,技术细节不提,结果也并不是重点。这次经历最大的收获有两点:第一,这个项目让我接触到了micro-fabrication(微制造)领域,直接影响了之后的申请方向;第二,通过这个项目我认识了UC Berkeley的W教授,并让他对我留下了还算不错的印象,在我之后的申请过程中他的帮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点容我之后慢慢解释。


回国后我开始全面投入申请,从2011年9月份到2012年3月份,足足有半年的时间,而我要做的事情无非是完成PS,CV,选校,填网申表,然后联系教授、争取面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项工作是真正可以提高我的专业竞争力的。我宁愿每天做着大家都在做的申请琐事,享受着花一整晚的时间美化CV格式后的满足感,也不愿敲醒自己,问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现在应该专注提高的。那段时间的我每一天都很恐慌,让自己做一些申请琐事来掩饰内心巨大的空虚,那份空虚中弥漫着对自己每天貌似忙碌却没有任何本质性提高的申请生活的恐惧。


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背景确定了微型光学传感器件为申请方向,并分析了自己的背景条件和申请方向要求之间的差别,才发现自己对micro-fabrication领域的了解极其匮乏,于是毅然决定暂时把申请琐事搁置下来,全力提升自己micro-fabrication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争取超净室的工作经历。在本科专业导师jjh教授和xx学长(这个学长真的就叫xx)的帮助下,我开始接触超净室的一些项目,那段时间保持着早晨6点晚上11点的生活状态,每天奔波于超净室,图书馆和寝室之间。在浙大,大部分本科生并没有特别多机会能够接触超净室的工作,我只能尽力争取一切资源学习PECVD ICP SEM FIB等常用的仪器并了解微制造的基本原理,同时读paper熟悉器件制造的过程。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多很多学长学姐及老师的帮助,当然有时也会遇到不解的目光,也会因为看到身边的同学已经完成了选校或提交了PS、CV,自己却完全没有开始申请而闪过一丝不安。但我一次次告诉自己,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选择了就要坚持。直到11月中旬,我才正式开始选校,网申,整理PS、CV。但提升自己科研背景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甚至男朋友12月底回国看我的那几天还放过他鸽子去超净室做实验。就这样,我终于慢慢地对这个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一段在我确定了申请方向并全面分析自身优劣势后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科研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本质的提高,更让我具备了不同于其他申请者的优势,并间接为我争取到了Caltech本科毕业设计的机会。关于这一点我会在第二部分中详细说明。


关于套磁:在讲套磁之前,先提一下选校。我在选校时考虑的因素可能与其它同学有所不同,因为我男朋友在Caltech,我们希望能够离得近一些,所以在选校的过程中我将学校地点作为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加州所有的学校在excel中按照“专业排名”和“距Caltech车程”加权排名,得到了适合我的学校名单:Caltech、USC、UCLA、UC Berkeley、Stanford、UCSB、UCSD(此排名考虑个人因素,与专业排名,综合排名没有直接关系,在本段的叙述中对各学校排名没有冒犯之意)。这种按照地域选校的方法可能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适用,所以在这里我也说一些常用的选校原则。


1)尽量包含各个层次的学校。比如说你对自己的定位是排名20-30的学校,那么建议你在20-30的学校中选取3-5所,然后在30-50的学校中选取1-2所,最好是自己十分有把握可以拿到录取的学校作为保底,最后再从前20的学校中选取2-3所作为冲刺的学校。


2)申请的学校总量不宜过多,如果要说一个数字,个人认为10所左右比较合适。一方面因为即使你拿到了一把offer,最终也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另一方面,申请过程中时间和精力有限,将有限的精力分布在少量的几个学校中,可以把申请工作做的更加细致,也许会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3)在选校的过程中要有自己内心的排名,对自己形成初步的定位。以我为例子,UCLA和USC是我个人认为在积极申请的情况下有一定把握,而且自己也非常愿意去的两所学校,也就是我对自己的定位。其中USC的MS项目由于历年对浙大同学比较友好,所以我拿它作为了保底项目。Caltech是我的第一选择但申请难度较大,所以我将它与Stanford、Berkeley作为我的冲刺学校。另外根据我的选校名单,我将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Caltech 、UCLA和USC这三所我最想去的学校上,将被录取的可能性最大化。


在套磁前建议先打听清楚各学校的招生方式,大致分为两种,“Committee决定制”和“Professor决定制”。对于Committee决定的学校例如Stanford和Berkeley,在拿到了Committee的AD以后,套教授可以帮助你拿到funding,但是直接套教授对你是否能拿到AD不一定会有帮助。对于Professor决定的学校,例如Caltech和UCLA,教授直接决定招生名单然后报给系里,系里再统一发正式通知,这样的学校,教授的口头offer有效,所以套磁非常关键。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学校,比如USC是professor组成的committee,这个名义上是委员会决定制,但实际上还是professor自己在招人,所以这样的学校套磁也是很重要的。


我的套磁分为“模板套”和“学术套”,“模板套”从11月中上旬开始,具体操作方法是浏览各学校主页,记录相关院系教授的研究方向,找到与我申请方向相匹配的教授,列在excel表格中,这个excel表格是我与各学校教授联系过程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参考表格。然后按照匹配度给他们排名,按照排名顺序发出第一封模板套磁信。三天后根据回复的情况,再决定联系第二位教授的方式,以此类推。下面是我的套磁信模板:



Dear Prof.XX,

My name is Kun Huang, I am a senior student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in China who is applying for graduate study in XX(school name).

I have gone through your website, and find myself really interested in the projects your group are working on, especially the XX(his/her research interests), which is the convergence of optics and microfluidics. I feel that the research focus in your lab really match my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interest. I strongly desire to focus on this field in future study and learn a lot from them.

I was in Prof. W (my advisor in Berkeley summer research program)’s lab in UC Berkeley for a summer research program this July and August. I participated in the XX project in Berkeley, and now conducting a project of XX. From the experience in cleanroom, now I can complete fabrication process independently including XXX、XXX、XXX and can operate some useful equipment such as XXX and XXX. I think I have prepared myself with the basic skill in micro-fabrication, and my experience in all these projects might bring some innovative ideas to the projects you are conducting.

I want to consult if you are planning to hire new graduate student next year. I attached my brief Curriculum Vitae as followed, and thanks a lot for your attention. If you need any detail information about my background, please contact me.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Best Regards,

Kun Huang


-----------------------------

Brief CV Attached


(介个CV最好贴在邮件内容中,传说有的教授邮箱会屏蔽有附件的邮件-_-!)

-------------------


我会在信中简要说明我的申请方向和能力,也会强调他可能感兴趣的科研经历。这样的模板套在Caltech、UCLA和USC我一共发了21封,收到了12封回复,其中有两个教授告诉我说今年不招生,3位教授回复“I will encourage you to apply.”我曾经以为这是模板回复木有用,但最后这其中居然有一位直接发了offer,所以收到这样回复的同学一定要继续努力。


还有2位教授大致意思是说“If you indicate my name in your application somewhere, it will be directed to my attention.”“Please use the regular application procedure in our department. You can indicate your interest in my lab during the process.”这个就是暗示你要在网申的时候把他作为你的意向教授,当然,填不填一定要自己考虑清楚。还有一些继续询问情况的教授,比如“please email your full resume.”,这种一般来说是认真看了信并对你的背景比较感兴趣的,这个教授最终给了我面试并录取了我。


当然也有比较诡异的回复,比如这个“I will hire one or two. Contact me ONLY after you decide not to go to Berkeley or other schools. It is unfair to other students who are not in as fortunate a situation as you are. ”这种就比较尴尬了,我至今也没搞清楚他想干嘛,于是就模板回复他了“Thank you for your advice and I will think about it carefully. Hope to have more chance to consult you about academic problem in near future.”但我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他。


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模板套也就基本完成了初步的双向选择过程。然后我从中选择了回复比较积极而且自己感兴趣的教授开始学术套。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术套方法,我的基本思路是,研读他近期的论文,然后想新的idea或改进方法,整理成一份proposal。我大约是读2-3天论文,然后写1-2天proposal。我只学术套了两个教授,一个是Caltech EE的C教授,另一个是Caltech APh(Apply Physics)的Y教授,都得到了积极的回复。没有继续套其他教授的原因是当时Caltech EE的C教授开始与我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其实是他考查学生的一种手段。于是我每天读他的文章,研究他给我提出的新问题,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展示给他,以至于没有时间继续锁定其他的教授学术套。但是对于时间比较富裕的同学,我还是强烈建议坚持学术套滴,因为学术套就好比找工作的试用期,教授招生的目的是帮他做项目,他希望看到的是你的科研能力。你把自己当做他的学生,研究他的项目,告诉他你对他项目有新的看法,如果想法提的到位,他会很惊喜,甚至直接录取你;即使想法不成熟,你也比其他申请者更直接地向他证明了你对他项目的兴趣和你快速学习的能力,很有可能他会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申请Caltech本科毕业设计及拿到offer的过程



2011年11月初,一方面受到浙大-UCLA暑期交流项目可以后续申请毕业设计的启发,另一方面由于和男朋友异地的生活确实很难适应,我产生了申请去Caltech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想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将EE和APh所有相关的教授排序后开始逐个联系。因为时差的关系,那段时间每天4点多就要起床查邮件,只为了能够每天和教授们有两次以上的邮件交流。11月中旬,我开始网申,写PS、CV,联系推荐信等。很多事项同时进行,平均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然而在我联系的近10位教授中,大部分都表示不愿意接收这样的短期项目,原因之一是短期项目需要办理诸多手续,很麻烦;原因二是在我开始工作前要先经过培训,了解项目,熟悉实验室,这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而教授不能确定我的科研能力是否能为他带来收益。所以这样的高风险投资大多数教授不愿意尝试。只有Caltech EE的C教授仍表示有兴趣,并不断发邮件询问我的背景和申请意向。


在初期他主要关注的是我对micro-fabrication的理解和超净室的工作经验:“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more about your micro-/nano-fabrication skills/experiences in detail? What processes have you done? What processing machines have you operated? What kind of devices have you fabricated? (For example, plasma etchers, ksaligner, ...) Have you used SEM and FIB?”我看到这封邮件时相当激动,感觉从9月初开始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为回答这些问题而做准备。于是我认真地总结了这两个多月来学到的相关知识和超净室的工作经历,并详细描述了我对一些制造步骤的理解。这样联系了几次后他发来邮件“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you would like to work on for your graduation thesis? Do you have a topic in mind?”我当时觉得他表现出了要接收我的意向,于是提出了我自己想做的一些项目,当然也表示如果他有合适的项目我也很愿意加入。然而这封信没有收到回复。一个星期,我的邮箱一片死寂。在焦急的等待中,我又发了一封邮件给C教授,询问他是否可以决定接收我,没有任何预兆地,他回复说“Sorry, I cannot offer you a position.”没有任何解释,只有这样直白冷酷的一句话。


在打开邮箱的那一瞬间我就呆住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他的态度产生如此大的转变。只觉得9月份以来的工作和近一个月的邮件来往都化为乌有了,恍惚过后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回复了他的邮件:“Dear Prof. C, Thanks a lot for your kind response and explanation. I know that you are cautious in the process of hiring new graduate student, and may not have a lot of time to take care of a visiting student in spring term. But could you reconsider my petition: for the first thing, I believe that I can prove myself to be a good researcher in this field if I get the chance of working in your group; for the second thing, I have prepared myself with basic skills in micro-fabrication and solid academic background, I can also learn fast in winter term while you are not that busy and working on the project independently in spring term, I can be a full time researcher here and might not occupy a lot of your time, and my experience in this field might bring some new thought to the project you are focusing on. I really treasure the opportunity of working aboard and hoping that you can reconsider it for a while.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仍旧没有回复。


当时已经11月23号,我必须专注于PS、CV等,没有时间重新开始联系其他的教授关于毕业设计的事情了。而且我从11月10号开始发邮件给Berkeley的W教授,希望他能够帮我写推荐信,也一直没有收到回复。那也许是我申请过程中最低落的一个时期,那连续几天我整夜失眠,找不到起来做事情的动力。直到11月28号,推荐信和毕业设计还是没有任何新的消息。我停止了联系毕业设计,告诉自己前面一个月发生的事情只是为了增加我与美国教授沟通的能力,算是为申请攒人品了。12月1号是USC网申截止的日期,也是我申请的7所学校中最早截止的一所。为了保证申请材料的完整性。我不得不开始联系浙大的另一位教授为我写推荐信。


没有想到的是,11月29日上午8点50,我收到了Berkeley W教授发来的邮件: ”Dear Kun, Sorry for late reply. I have been on travel lately. Sure I will be happy to be your reference. I believe the school will send reference links to me directly.” 最后关头W教授终于像救世主一般地出现了,当时的我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推荐会对我的申请产生怎样的影响。但在后续的申请过程中,我从三位不同学校的教授那里得知他为我写了strong recommendation,而这位教授本身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很大(我遇到的所有教授,包括EE、APh、ME,都知道他的名字),同时他也是UC Berkeley招生组的主要成员,这为我的申请背景加分不少。


好事成双,当天下午两点半,我收到了Caltech C教授发来的邮件”Are you still interested in working in my lab as a visiting student?”。只有这一句话,仍然没有任何解释。他又一次让我无语了。我立即表明仍有兴趣,并询问他是否有合适的项目推荐给我。他立刻就回复了,告诉我项目是关于optical micro-sensor的。在了解了项目的大致内容后,我发现与我的申请方向非常吻合。事后我从系里的秘书那里得知11月中旬C教授在Caltech EE和本科生院都打听了接收本科生做短期项目的手续,发现没有先例,相关文件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于是他决定不接收我。这大概就是11月23号他拒绝我的原因。但是在那之后,他们组启动了一个新的科研项目,这个项目与我的科研背景和申请方向吻合度非常高,于是他再三考虑后最终决定接收我。那天傍晚我冲出寝室冲着电话大喊“妈妈,今天是我大喜的日子!”,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当时路过的同学投来的诡异眼神。申请是一个考验心理素质的过程,往往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成功。我想,既然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决定,那不如尽全力争取,做好一切准备,尽人事,听天命。


后面的事情都进行得相当顺利,W教授在12月11号提交了我所有的推荐信,我也在12月中旬基本完成了申请。之后办完了Caltech的毕业设计手续,顺利拿到了I-20并订了2月1日飞LA的机票。期间遇到一位UCSD的教授反套,发邮件来说“There are indeed several positions available for the coming year, and from a quick look at your background you may be well qualified for one of them.”但是这个教授提供的方向与我的申请方向有一些偏差,所以也没有进一步地联系。圣诞节时男朋友回国来看我,玩儿了一个多星期,之后临近期末考试,同时也还在做一些超净室的仪器培训,申请的事情基本上停滞下来了。现在想想当时也许应该继续与其他学校的教授保持联系,坚持套磁,而且应该认真整理面试时候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准备英文的回答。那时可能是因为觉得对Caltech的录取有了一定的信心,或者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真的太累太累了,所以状态稍微放松了一些。


1月13号上午考完马克思原理,完成了本科阶段最后一门考试,1月14号坐火车回外婆家准备过年,15号到家,计划先休整两天。没想到幸福来得这么突然,16号中午十二点半,我刚吃完午饭窝在沙发上看芒果台的肥皂剧,手机突然响起来。我一看是Skype的号码,下意识觉得是男朋友从国外打来的,于是用广西话懒洋洋地打了个招呼,电话那边沉默了两秒钟,一个陌生男生的声音“你好,请问是**吗?”,我顿时警觉起来,离开电视,走进书房,改用标准普通话回应他。他说自己是USC一位教授组里的学长,希望能有一个电话面试,对我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我当时脑子里一片混乱,因为自己还没有认真准备过英文面试,而且传说中面试都是先有邮件预约然后通过Skype视频进行的。那个时候我脑中唯一与学术相关的内容是马原期末考试问答题答案,科研项目已经两周没有碰了。情急之下我打了个幌子:“不好意思学长,我正在吃午饭,能不能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后再打来呢?”学长也是过来人,我的这点小心思他自然相当了解,爽快地就答应了。挂了电话后我立刻打开电脑,翻出科研文件夹,准备所有的项目及核心技术的英文描述。并且浏览这个教授的主页,找到他们组的科研重点。我发现这是一个挺大的组,主要做光通信和传感,与我的申请方向比较吻合,之前这位教授曾表现出兴趣并问我要过完整的CV。一点半左右,那位学长又打来电话,他的第一句话让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不用紧张,我们今天就用中文聊聊吧。”这等好事都能让我遇上了,虽然我英文不怎么样可是汉语还是过了四六级的。接下来他问了我的科研经历,申请方向,并提了一些光学方面的基本问题。面试大概持续了20分钟,最后他开始给自己的组做广告,说他们是做通信的大组,组里气氛很好等等的。又问我如果被录取了,我选择USC的概率有多大。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我当时回答他的是,我因为个人关系希望能去LA,如果LA附近的三所学校中有一所录取了我,我就一定会去。他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并表现出对这个答案比较满意。


这次突如其来的面试还算顺利地结束了,为了防止再次遇到类似囧事,1月17号到20号,我认真地整理了自己本科的经历,把它们用英文口语的描述方法写下来,又汇总了历年面经中的常见问题。之后22号过年,没有再专心学术,到大年初三,也许是因为过年太贪吃或者天气太冷,我大病了一场,烧到40多度,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直到1月30号才渐渐恢复起来。2月1号就登上了飞往LA的飞机。


到达LA是当地时间2月1日晚上9点多,天很黑,见到男朋友时突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几个月来一起经历了种种,如今终于团聚,无语凝噎。LA的夜景很美,我的心却很惶恐,来这里的目标很明确——拿到Caltech的offer,但我不知道接下来的几个月要面对的将会是什么。也是从那晚开始,我辩证地思考来Caltech做毕业设计的意义。理想的情形是,如果C教授对我很满意,可能会直接录取我,但我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个机会给我造成的限制。首先我不能再联系Caltech的其他教授,因为那样很容易让他们觉得我不够“专一”,与同一个学校的几个教授同时保持暧昧关系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往往最后无果而终。而且C教授答应在毕设期间发工资给我,我既然在他这里干活,就应该全心全意投入科研,而不是把精力分散在套磁上。另一方面,假如我套磁成功,有教授给了口头offer,我也不可能马上回复他,因为Caltech才是我的第一选择,这样我就辜负了这位教授给予的信任和机会。我是一个很容易感到guilty的人,于是从那一天起,我停止了与其他教授的一切联系,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决定,我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C教授这里,一旦出现意外,我很可能一无所有。至今我也并不确定自己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如果将来的你面临相似的选择,而你的心理素质足够强,也许给自己留条后路会更好些,毕竟孤注一掷风险太大了。


命运对我是公平的,第二天早晨5点钟,我因为时差还没调整好早早醒来,打开邮箱,收到了USC的AD,并表示3月份会决定fellowship。这个AD更坚定了我停止联系其他教授的决定,开始全身心投入毕设项目。由于我没有积极联系USC奖学金的申请,我最终没有收到他家的fellowship,有得必有失,我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第二天,我与C教授第一次meeting,他是一个亲切幽默的人,和他说话时不会有距离感。但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说英语太快了,每次我努力抓住所有关键词,但最多能catch 30%。就这样我开始了新的项目,这个项目刚刚起步,还在准备proposal的阶段,idea还没有完全成型,最无语的一点是我和他直接对接,没有其他学长或者postdoc参与这个项目。我隐隐能够感觉到这个项目是否能够拿到funding将直接关系到我的未来。每周我会和C教授有两次以上的meeting,他给我讲他的想法,让我帮他考察可行性或直接尝试实现,那是我第一次和美国教授面对面交流科研问题,而且还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压力非常大,我觉得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在为offer添砖加瓦,所以小心翼翼地应对老板布置的每一个任务,争取保质保量并提前完成。三周内,我用了CAD、COMSOL、CST、Solidworks等画图和仿真软件,晚上在家也继续干活,基本没有给自己周末,最终将proposal完成。2月21号,C教授提交了proposal,并带着我们一起做的PPT给项目评审委员会做presentation。2月22号下午不到五点的时候,C教授突然跑来我们办公室,在他兴高采烈地说了半分钟我没有听懂的英语之后,我听到了一句“We got the money!”我知道proposal通过了。然后他饶有兴致地描述了投资人和评委的看法,又向我和另一个研究生学长提出了他的一个新想法。但在这期间,我完全没办法focus on他说的话,脑子里面只有一个词, “offer,offer,offer。。。”大约半个小时以后,他讲累了,然后走出了我们的办公室。我突然清醒过来,这是个绝佳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于是我冲出办公室追上他。鼓足了勇气问“Professor, I am not sure if it is proper to ask, but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n will you make the decision about admission?” 他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然后笑着说”You can get the offer, our project get money! No, your project. ” 然后他拍拍我的肩膀,说”Please keep up the good work, Kun!” 然后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转头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站在Moore地下室空空的走廊里,回味着这两句梦一样的对话。


两天后老板对我说他已经把我推荐到系里,一周后会发正式通知,并说他已经告诉了向他打听我情况的Caltech APh的 Y教授,UCSD的F教授和Berkeley的W教授他录取了我的情况,果然两天后我收到了Berkeley发来的拒信,也再没有收到来自Caltech APh和UCSD的录取信息。(这里补充一点我对申请国外毕业设计的看法。我当时把毕业设计项目以Prospective Project的形式写在了CV里,所以审我材料的教授都知道我在C教授这里工作,而对他们来说了解这个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联系C教授。如果C教授给我发了offer,我也答应了,他们将不会再考虑录取我;如果C教授决定拒掉我,那么C教授所认为的缺点就会暴露在所有的教授面前,这很可能会导致我被他们集体拒掉。所以如果你也一样有申请出来做毕设的想法,一定要考虑清楚再行动,而且要仔细斟酌把这段经历写在CV上可能会造成的后果。)3月9号,我收到了Caltech graduate school发来的admission letter,3月14号,周三,白色情人节,我们正在开组会,我做完presentation后,老板带着寓意深刻的笑容对我说 ” Kun, you should go and check your email now.” 当时我不敢肯定他的意图,但我隐隐感觉到something happened。 我跑回办公室,打开邮箱,看到了EAS的division fellowship,那一刻我没有预想中的兴奋,可能是因为在这艰辛的申请道路上,各种人给我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渐渐相信这封在路上的offer终将到来。


3月19号,周一,为欢迎我的加入老板请全组的孩子们及家属在中国城吃湖南菜。在饭桌上,我收到了UCLA的offer,是那个只回复了一句“I will encourage you to apply.”的教授。当晚,我with draw了剩下的两所学校,把application的文件夹从桌面转移到硬盘里。我的申请结束了。



七所加州学校申请的tips



Stanford:Stanford的EE是committee决定制,硬条件比较重要,我联系到的教授都表示不能够直接决定录取。另外如果你套磁的时候只收到了EE一位女老师的回复,一定要淡定,因为我所认识的大部分同学都收到了她的回复,那只是礼节性的,纯礼节性的。Stanford久负盛名,是很多同学的dream school,所以竞争压力很大,能够被录取的孩子大多数学术背景相当硬或有独特之处。被他家拒掉,我并不觉得诧异,只是$125的申请费委实有些让人心疼。在此我也仰慕一下被Stanford录取的各位大牛!


UC Berkeley:个人非常喜欢这所学校的风格和校园环境,如果不是因为距离原因,我很可能会把Berkeley作为首选。它与Stanford同样都是committee决定制,内部消息是,学校会组织一些研究生围在大桌子旁一起看上千份申请材料,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再由老师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录取名单。因为我在Berkeley有一位比较熟悉的教授,所以我并没有套磁过其他老师。但有同学告诉我说,有些教授明确表示不能够决定AD,如果拿到了committee发的AD后,联系教授可以争取funding。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个别比较牛的教授可以自己决定录取的学生,比如我之前提到的W教授,他就明确表示过要招一个学生并且可以自己决定。所以申请Berkeley的孩子也可以尝试套磁。另外Berkeley网申时需要提交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决定申请的孩子别忘了提前做准备。


UCLA:UCLA我申请的是ME,所以对EE的录取不是特别了解,但我知道这两个学院都是教授可以直接决定的,所以强烈建议套磁。根据我的套磁结果,这所学校的教授对中国学生十分友好,ME我一共套了4位教授,收到了其中3位的回复,说明他们对中国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有招收中国学生的传统。但申请UCLA一定注意选定教授,因为他家网申表只能填一个意向教授,如果你之后联系的教授和填写的不是同一个人,可能会引起尴尬的局面。


USC:USC也是一所对中国学生很友好的学校,特别是他家EE的MS项目,我身边申请的孩子大部分都拿到了他家MS的AD。他家还有一个很好的政策是一份申请费可以同时申请5个项目,当时我就同时申请了EE的PhD和MS项目。USC校园很漂亮,也很大,听说各种活动比较丰富,个人觉得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决定去USC的孩子们一定要注意安全,选一个治安相对好的地区居住。另外,USC喜欢在招生前来中国各大城市做宣讲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还是可以获得蛮多信息的。


UCSB:在申请中我发现这所学校的micro-fabrication很强,相关教授也很多,但是貌似对中国学生不是特别的友好,至少对我不是。我发了套磁信给5位教授,一封回复也没有收到,这是我唯一一所“全军覆没”的学校。之前听一位UCSB的学姐说他们大多数的PhD都只招MS毕业的孩子,建议想申请的同学仔细考虑这个因素。


UCSD:这个学校micro-fabrication也很强,而且传说中临近海滨,校园很漂亮。但其他的方面我就不是很了解了。教授对中国学生比较友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申请。也有听一个UCSD的浙大学姐提到说,当时她发邮件主动要求面试,教授1月份就给了她面试然后很快录取了,当然她也需要很快答复。我没有这个魄力,也不敢那么早答复。但如果你真心想去UCSD,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


Caltech:Caltech EE的特点是很小,每年大约会招20个PhD+MS,PhD都是各位教授直接招生的,MS录取是系里的一个graduate dean决定。如果你要申请Caltech的PhD,套磁是王道,因为老师的口头offer和系里的official letter是等效的。如果你觉得申请PhD风险太大,也可以先申请MS曲线救国,因为MS来了之后是可以通过联系教授的方式转为PhD的,只是第一年的学费要自己出或通过做TA解决,想申请的孩子们仔细考虑哦。其他的方面在第二部分中已经提到了很多,有问题可以直接联系我。


以上是我申请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掺杂了很多个人意见和看法。每个人都对申请有不同的理解,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只希望能够给即将申请的你们提供一点点参考,避免走重复的弯路。


感谢一路给我鼓励和支持的朋友们,是你们让我越来越坚强。


感谢在精神上安慰我,在学术上帮助我肖泽,是你给了我对爱情和未来的执着,让我看到更好的自己。


祝所有的孩子们申请顺利,也祝所有的情侣们双飞成功~O(∩_∩)O~







去美国读研究生,请看这里!
回复【名校介绍】,查看热门名校全解析;
回复【专业解读】,查看热门专业解析;
回复【专业排名】,查看热门专业排名!

去美国读本科,请看这里!


--------------------------------- 乐闻·携尔 ---------------------------------

托福 | SAT | GRE | 北美留学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我哦


如果你想更最快速的得到留学选校申请指导!不妨戳下面的 ◤阅读原文 ◢ 找大牛为你指点迷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