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第二大城基督城在2011年2月22日发生芮氏规模6.3强震,几乎被夷为平地。新西兰在灾后成立「坎特伯里地震恢复局」(Canterbury EarthquakeRecovery Authority,CERA),统合重建工作,而「地震委员会」(Earthquake Commision,EQC)以政府力量介入灾后保险理赔事宜。基督城市议员陈金龙(Jimmy Chen)表示,新西兰一条鞭救灾体系让当局在灾后迅速掌握灾情,值得台湾借镜。
陈金龙是基督城首位台裔市议员,移民新西兰20年。地震发生时他人正在市议会顶楼吃饭,一阵天摇地动后所有人不疾不徐下楼,市长立即到附近的美术馆成立指挥中心,各级官员也按民防规画动起来,「没有慌乱、没有惊恐,大家都胸有成竹知道自己要作什么事。」
新西兰政府因应这次地震和前一年9月另个地震成立坎特伯里地震恢复局,陈金龙指出,灾后重建艰困,涉及横向、纵向多个单位,由地震恢复局专责处理较有效率,局长角色是当县政府、市政府与中央部会意见不合时居中协调,若协调不成,局长拥有最后裁量权。
这次地震是新西兰80年来最强地震,政府耗费至少270亿美元重建基督城,相当于一年国内生产毛额(GDP)20%。按照规画,基督城将以安全、绿色为发展目标,市中心规模将缩减,建筑物高度也会降低,以28公尺为上限,并拟定更严格的耐震标准。
陈金龙表示,新西兰以政府力量介入灾后保险理赔事宜,维护屋主权益。新西兰向来强制屋主投保地震险,房屋损害在10万纽币以下由地震委员会补偿,超过部分由保险公司理赔。地震委员会执行长由中央政府指派,运作仰仗政府经费和民众部分保费。
然而,建物鉴定和理赔责任却也形成基督成灾后重建的阻碍。基督城5个月内历经两场大震,地震委员会统计,两场大震共衍生16万9000个申请理赔案件,当一些屋主还在申请赔偿并进行房屋修复时,又面临第二场地震,造成鉴定上的困难,保险公司和政府理赔基金对赔偿互踢皮球,再加上地震理赔基金被前场地震用得所剩无几,重建之路格外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