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看《北京人在纽约》,1992年的纽约和北京,比起今天,实在是相差太过悬殊。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和郭燕,竟然从来没有见过燃气灶,手织三件毛衣挣的钱,竟然抵得上北京小半个月的工资。20多年过去了,北京已经是今非昔比。美国能买到的大牌,北京一样不缺,而且北京还仿佛更加的高大上些。北京各种豪迈的馆子现在领着美国人看就跟乡下人进城一样。于是我想,那我们今天还苦哈哈的出国留学干啥,难道就是为了一个个奋不顾身的都投身代购么?
我想,留学,不只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只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只是上言长相忆,下言加餐饭;不只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不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每个留学的人都经历过乍一离开熟悉的环境,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文化,陌生的交流方法,那种周围的一切像是都蒙上了一层毛玻璃,似乎听见也明白了,但却总是隔着一层东西,迷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的无力感。即便是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亚裔貌似是永远的外乡人。
英语跟汉语之间有太多的隔阂,但却不似文化和样貌上的隔阂巨大。其实中国人在美国的日子应该说越来越好过,春节的时候芝加哥的街头彩旗招展挂着春字招牌,花圃里的喇叭响当当的奏着春节序曲。于是当长着一个亚洲人的面孔,被人问起那个永恒的问题,你是从哪里来的,仿佛可以头抬得高一点了,恩中国来的,没有人不知道吧,你们欠了我们好多钱。
国家和时代的命运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但是个人的疼痛和欢愉才是真实的。切肤之痛,刻骨之爱,才对个人构成意义。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大厨、司机、找deal的专家都是表象,留学的实质是对传统的摒弃和逃离。留学,让你离开父母,离开土地,离开过去世代交往的人脉情网,这里你谁的儿子都不是,你只代表你自己。同时抛在后面的还有故土的思维方式,故土的待人接物。一切都是崭新的,你马上迎来了一个重建身份的过程。为什么说幸福的人不远行,因为待在家乡就意味着方便和快捷,意味着一以贯通四通八达。读完本科甚至硕士才出国的人应该尤为能体会这种移植感。
大学作为一所训练场让你貌似学会了一些成人的世界里的游戏规则,但出国之后则面对着洗牌重来。过去手里拿着好牌的,不一定出国了还有好风水。过去手里拿了烂牌,倒有了重新掌好牌的机会。但是打牌总有打牌的规则,掌握规则,知己知彼,总是打的差不到哪里去。所以为什么留学这样的吸引人,因为它代表了未知,代表了挑战,代表了跃跃欲试和树挪死人挪活的期望。
因为个体突然获得了很多自由,就像是突然驾车来到了茫茫雪野上,失掉了之前被一个个架起的路标,于是特别容易迷失方向。但是迷失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找到自己的时候。你获得了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之前的人生,也许曾经是父母眼里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同学嘴里的和事佬,那些你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扮演着的角色。
但是远离故土却让你有机会真正接近你想成为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不论是心有猛虎,还是心嗅蔷薇,留学仿佛给你无限的可能性去追本溯源。我的亲爱的妹妹,省实验毕业,各种理科竞赛拿奖,高考考中名校,谁都觉得聪明的脑袋将来一定是个挺棒的工程师吧。但是在美国硕士毕业之后却一心一意的做起了古董珠宝的生意。小店慢慢开成了大店,妹妹依然是聪明绝顶的妹妹,现在更是品味独到的古董首饰老板娘。
人们说留学让心灵更强大,我想更重要的是留学让心境更平和宽大,接受并勇于尝试以前未曾发生以及不信会发生的事情。
留学让你看见生活在地球另外一边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看见爱怎样穿过每个人的手抚摸你。在中国,爱来自亲人,来自朋友,来自盘根错节又积淀很久的关系,在这里爱会更多的来自陌生人。来自亲人的爱,也不会更多。我总觉得这是更加坚定的一种平等吧。即使我们血脉相融,也不代表我就要强迫你接受我的观点,若是我们观念相左,虽然我不开心,可是我坚决尊重你坚持你的真理的权利。
这个是我美国同学的故事,自己挣着奖学金钱掰成两半儿花。想买个洗衣机算着就不够过年回家的路费了。我说你跟家里呼唤一句怎么也可以支援你嘛。姑娘说那才没有的事儿呢,去年就是没钱回去,结果我爸说,噢!太惨了闺女!冬天穿暖和点儿,咱们争取明年见!拜!其实姑娘的母亲早逝,老爸却是业界比较成功的设计师,她佛罗里达家里住着超级大的房子还临海景。姑娘觉得自己跟迈阿密的时髦热带风情格格不入,于是就决定来到了我们乡土的中西部上大学。姑娘走的时候老爸给买了一件羽绒服和一个电暖气,说孩子今后就靠你自己了。于是这姑娘18岁开始自立,她说开始经常每个月日子过不到头,后来开始算账了就渐渐好起来。姑娘说没人帮你是应该的,而且一直感激着老爸给的羽绒服。
父母双亲是至爱,国内养成的习惯,总是觉得来自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拿着父母的钱好像也是理直气壮。双方父母出首付在北上广供一套房子,自己安居乐业着住着。孩子生下来,双方的父母交换着做免费的保姆,好像也都是稀松平常。反过来,父母插足子女的生活也觉得是理所应当,我生了你养了你你自然要按照我的想法过,更何况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都是为了你好,你不结婚怎么行,你不要孩子怎么行,你不要脸我还要呢。没有出来之前的思维里,父母和子女是绑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在美国,固然我们确实是血浓于水,却在无意间限制了双方的自由选择,也在默默的培养着不知道如何去感恩父母的子女。经常听到未婚的闺蜜抱怨过年回家就是年终审判,一顿唠叨,临到最后跟父母抱头痛哭。闺蜜不知所措却也无能为力,互诉衷肠之后发现是双方不理解。婚姻毕竟不单单是搭伙过日子。你们生下来的孩子偏偏就还相信爱情,可是爱情这东西,不是逼到墙角就马上开出数只梅的啊。
也许是因为独生子女的政策让父母的重心全压在了这一个身上,孩子的问题全部内化成了自己的问题,孩子遇到的困难全都是自己困难,孩子承受的压力全都是自己的压力。可是却忽略了一点,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再怎么擅长舍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父母,依然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为孩子着想。双方都在努力,却默默的给对方压力。我们总是习惯从传统的继承的价值观看待问题,我们总是信赖自己长年习得的经验,全部灌输给孩子自然是少走弯路。可是或许,时代的变化已经超过了经验的保质期呢?
也是身边的故事。我办公室里的副主任,30出头的青年才俊,有一双可爱的女儿,大的12,小的9岁。不知道的人都觉得这结婚生子够早的哇,一问才知道两个女儿都不是自己亲生,都是妻子带来的。可是他的妻子其实也才跟他一般大,当年曾经是个街上的小混混,认识了同在街上混的孩子的爸爸,高中刚开始念就辍了学生下了老大,后来跟孩子的爸爸断断续续,又生下了老二。俩人不但一直没结婚,孩子的爸爸还是个虐待狂,成天动不动就打骂母女。后来女的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了他,这时候小的才生下不久。
但是按我们传统经验的看法,这个女的这时候是不是算是挺难救的,少年失足,不但没有学历还拖油瓶了俩孩子。女人于是决定要回头去上学,带着孩子回头去补高中的课,考了SAT又去申请大学。后来推着孩子的摇篮去上大学,她所在的大学还在她的提议下建了第一个大学托儿所。我们副主任认识她的时候,她正好是大学毕业,没有进公司,而是成立了第一个关爱移民家庭妇女的反家暴组织,帮助她们成长自立,就像她自己一样。
现在,副主任虽然工作不错,但是他妻子却是好几个联合基金会的主席,在当地政界开始有所作为。他说认识她的时候她坦然相告,我就是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一点没有难为情。我后来去了一次他妻子做嘉宾的公益活动,她说我的孩子是我的两个宝贝啊,我怎么会因为她们难为情呢。他是真心的爱她,崇拜她,被她的热情和精力感染。两个人相识四年后结婚,孩子们知道他不是亲生,但是却待他亲过亲生的爸爸。我想这是一个浪子回头教育改变命运的好故事,可是若妻子生在一个中国的小城,是不是就要被口水淹死了呢?我想除了她自己对待自己的自信跟从容,这个社会也给了她很大的宽容和大度吧。你怎样对自己,自己也会被怎样相待。
批判主义的学者们总是会说美国梦都是幻觉,君不见满街都是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无路可走之人,哪里来的《当幸福来敲门》的从白手到发迹。是的,芝加哥的贫民区我去过。苍凉破败。让你难以想象一个长在这里的孩子,无论怎么说都不可能跟送贵族学校的白人小孩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可是美国梦也是有的。我在这边教一门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公共演讲课。这门课的第一次练习是做自我介绍。以前都觉得来了美国就单单自己是英语非母语吧,满屋子都应该是黄头发蓝眼睛的欺生的主吧。可是现在我在的这所州立大学,今年的新生里有40%的学生在家是不讲英语的,而白人只占到了学生总量的30%多。于是我就在课堂听到了很多移民家庭的故事。
有一个姑娘家本来在非洲的尼日利亚,爸爸是卖尼桑车的,一家四口人过的在当地算是中产,生活舒适。但是因为当地政治腐败,姑娘四岁的时候爸爸的公司倒闭,裁员下岗,当地的求职气候,到了他爸爸的年龄就已经很难再被另一家雇主雇佣了。一家的重担于是全都压在了之前没有工作的妈妈身上,靠打零工生计,家里各种变卖,很快就变得一贫如洗。天无绝人之路,她妈妈偶然得到通知,之前参加的美国政府抽签给绿卡活动,居然抽中了。于是一家人马上打点行囊来到了美国。爸爸妈妈都从头开始,他们都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都找到了挺好的工作。现在一双儿女都上大学了,生活又回到了舒适的轨道。
每次回国的时候都会被问,怎么还没有毕业呢?其实我在这儿教了三年书了,但是直到现在每次上讲台之前还是会紧张。刚来美国的时候,觉得自己像是刚从土里钻出的土拨鼠,虽然有些战战兢兢,但是眼见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奇异的。现在待久了,战战兢兢已经不在,但是我愿自己永远保持土拔鼠的好奇心。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时刻想找到一个可以容纳自己的大本营,那么多人加入了WeBond这个大家庭的原因,在这里可以找到你需要的安全感,和你热切需要的肯定与信心。
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跟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一样,有苍凉也有繁华,有疮痍也有勋章。美国当然不完美,但是却存在着仿佛若有光的希望。这样的希望,不囿于五湖四海,不舍昼夜,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接近梦想的模样。这应该就是为什么我要来美国留学吧。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标明来源及ID)
微邦WeBond,您的海外生活管家!
微邦WeBond,Connect & Share !连接你我,共享世界 !
_ALD
(来源:微邦WeBond)
↓点击阅读原文,看新闻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