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算一笔账。
如果孩子是大学才来的美国,而且能够4年后按时毕业,那么学费、住宿费和保险等费用加起来大概是这样的。
较低:中西部公立大学,每年45000美金,四年是18万美金。
较高:东西岸私立大学,每年75000美金,四年是30万美金。
换算过来,一个美国本科学位差不多价值100万-200万人民币。对于大富之家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大多数中产家庭而言,计较一下投入产出比是无可厚非的。
孩子毕业之后能否留在美国?如果选择回国的话,又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拿到什么样的薪水,会比那些没出国留学的同龄人有优势吗?
这大概是很多家长最纠结的两个问题。
首先简单聊聊能不能留在美国这件事。
两个字,很难,尤其是文科商科这些非STEM的方向。
除了语言上的局限,美国政府在签证政策上为雇佣文科商科的留学生设下了重重障碍。
1)公司先是要证明为何要雇佣一个外国人,而不是本国人,于是很多文科和商科专业的学生就被淘汰了。毕竟文科和商科的就业领域还是以拼软实力为主,主观色彩较浓,公司很难说服移民局一个外国人比母语英语的本国人更适合。
2)不管理工科还是文科商科,凭着强大的实力,我们好不容易找到愿意为我们申请工作签证的公司,然而我们还得有足够的运气被抽中。
目前,每年美国移民局放出8.5万个工作签证名额,其中2万是给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而研究生学历没抽中的可以继续与本科生一起参加剩下6.5万个名额的抽签。仅余的6.5万个名额里还有6800个名额是给智利和新加坡公民保留的。2016年申请工作签证的人数则有23万6千人,里面有大批的印度人跟咱们竞争。作为一个本科生,能被抽中有多难就可想而知了。
3)没被抽中的理工科(STEM)有一点优势,人家可以凭着36个月的OPT(合法实习期)能拿到三次抽签机会,而文科商科则只有12个月OPT,也就是一次定输赢。所以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名校金融专业毕业,找到了华尔街的高大上工作,但是抽签没中,不得不打包回国。
其实,由于移民们常常感到很难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而且随着中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再加上人们对于归属感和亲情的需求,留在美国未必是首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是主动选择回国发展的。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
如果选择回国,海归就能拿高薪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教育部统计的数据,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其中自费留学48.18万人。而2015年度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0.91万人,自费留学有37.38万人。
也许早在20世纪或者21世纪初,海归还能算是稀缺资源,就业市场也相应地给予了较高的重视。现在每年乌央乌央将近40万人的回国留学生,光靠“海归”这个标签似乎已经不足以进名企拿高薪了。
我自己和周围朋友都曾经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海归:
A,女,22岁刚从美国本科毕业回来,文科生。公司里有人内部推荐给HR的,说是先实习一个月,如果觉得不错再考虑正式录用。
因为考虑到她的留学背景,HR把她分派给了一个与美国客户对接的小组。她需要负责的工作是简单的英文文案,就是阅读客户中方这边的项目报告,然后形成简短的新闻式通报,经审核后发给客户美方。
她的直线领导的期待是,毕竟A经过美国本科四年训练,写过无数报告和小论文,搞一个短小的新闻通讯应该不太难吧。结果却让这个领导大跌眼镜,A信心满满交上来的稿件简直错漏百出,语法错误不忍卒读,恐怕连国内一本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水平都不如。
B,男,24岁的美国硕士,商科。当面试官问,你的优势是什么时,他自信坚定地说,英语。于是面试官说,那好,你就用英语来描述一下咱们这个会议室吧,你可以准备5分钟。
之所以没有让B进行英文自我介绍是因为考虑到可以事先准备,看不出真实的英文水平。5分钟之后,这位自称英语是优势的海归硕士哼哧哼哧,连说句完整的话都费劲。于是,面试官瞬间对B失去了兴趣,觉得他连英语都没过关,这几年在国外学习的专业水平也是有限。
C,男,22岁的美国本科毕业,计算机专业。他打算应聘一个程序员的职位。因为职位本身跟英文关系不大,面试官并未考察他的英语能力,而是直接出题测试他的编码水平。这样的面试就非常客观了,答得出来答不出来一目了然。C表现得完全不像经过四年计算机专业训练的本科毕业生,代码编得好多bug,中间还有两三次卡住,需要面试官提示,然后耗时也比较长。
碰到A、B、C这样的海归,他们的薪水也高不到哪里去,没有高薪的理由啊。
实际上,目前国内公司招人已经早过了对海归另眼相看的时代,不管“海龟”还是“土鳖”,你都得证明自己到底有什么真本事值得公司付高薪才行。
可是,按我们的想法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强,从美国大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比国内大学毕业生有本事啊,他们为什么表现得却远低于大家的期待呢?原因其实很明显:
留学生活怎么度过,将来职场就怎么回报你。
能考入全美前50学校的学生本身就都是十分优秀的,他们一般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也都至少是托福100分以上的水平,对未来有相对明确的规划。这些学生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中适时地缓解自己的压力。
另外就是在回国之后,文科生就业领域的工资确实一开始可能不太高,3、4千一个月很普遍。在美国也是如此,很多名校文科生也不过3千多美金的工资。但是起点并不能决定未来的职场走向,是金子早晚会发光,有真才实学的文科生在职场上的晋升也是非常快的。
我就曾经目睹过一个同事如何在三年内完成从最低一级4千月薪的公关专员到4万月薪公关总监的蜕变。关键是要放平心态,不要因为自己毕业于名校,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没任何工作经验的新人应该拿高薪。
进入50-100学校则属于可塑性较强的留学生群体,强的会比前50学校的毕业生还优秀,差的就沦为学渣,混个毕业而已。我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很多关于50-100学校学生的故事。
这些学生一般托福成绩集中在80、90分,属于勉强能听懂、勉强能表达的水平,如果加把劲就能冲上去,但稍微放松就难免沦为学渣。除了少数学生本就抱着混的心态,大多数学生还是想好好学习的,但是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其是在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提升英语能力的情况下。
于是,如果意志力不够强,那些一开始想着奋发图强的学生就会慢慢掉队,在得过且过的状态中眼看着四年本科生活一闪而过,带着半吊子的专业和英语离开大学校园。
当然,其中还有些人连混毕业都做不到,他们成天打牌喝酒飙车滥交不务正业,于是为了拿到毕业证选择考场作弊、找人代考、论文抄袭。前不久,爱荷华大学上百名中国留学生就因为作弊行为而面临退学的后果。而2015年的一则报道则披露出这样的数据,2014年有8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因为成绩不及格或作弊被大学开除。
就这样的海归,哪怕他的作弊行为侥幸没被发现,他的能力又凭什么能拿到高薪的工作?!
当然,在50-100大学里还是有很多留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讲一个真实的励志故事给大家压压惊。我认识D同学时,他还在读大三,普度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D比同龄人大一岁,因为他之前曾在国内读过一年大学,是个很普通的一本学校。他读了一个学期,发现这个大学的教学质量他很不满意。于是,D萌生了出国读书的想法。
经过半年的准备和申请,他拿到了工科强校普度大学的录取。普度大学虽然工科很强,研究生院甚至能排进全美前十,但本科的综合排名却在50名开外,而且由于录取中国本科留学生的标准不高被很多人认为是保底学校。但对于D来说,这已经是他当时为数不多的好选择了。
D家的经济条件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100万本科四年的学费说不上倾家荡产,也差不多是竭尽所能了。因此,D在学习时始终抱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志气。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早出晚归,在学校上自习,跟教授和助教请教不会的问题,几乎日程表都被学习塞满了。他跟中国室友相处很融洽,但在他们打牌和玩电脑游戏时,却总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
除了学习,他的娱乐只有两项:看美剧和打篮球。光是《老友记》他就看了整整7遍,之后英语就有了质的飞跃,交流无障碍且没什么口音。打篮球则既是他的兴趣,又能让他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保持健康的身体条件。
英语好,专业强,D在大三暑假不出意料地拿到了亚马逊的实习机会,报销住宿,每月6000美金的实习工资比很多人正式工作的还高。而这段实习经历也让D坚定了进入顶级IT公司工作的志向。之后我知道的就是他在普度毕业之后,申请到了南加州大学的硕士,一边实习一边修课,硕士毕业后成功拿到了年薪15万美金的谷歌录取。
至于那些来美国读100名开外大学的留学生,恐怕需要付出额外多的努力和拥有极为坚韧的意志才能有所作为了。
2011年,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专业的研究生Darcy Holdorf以本校中国留学生为对象拍摄的一组纪实照片引起了中美媒体的广泛关注。Darcy为她的摄影报道起的标题是Not Here or There,形容的正是这些中国留学生既不在此处也不在彼处的夹缝状态。
俄亥俄大学在全美排名135,位于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小镇雅典。一般来说,像俄亥俄大学这样比较偏僻且排名不高的大学往往是由州内学生组成的。但是,自从中国留学大军挺进美国,美国大学资金短缺,像俄亥俄大学这样的学校开始改变招生策略,雇佣了招生中介,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于是,俄亥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从2004年的17名激增到2010年的603名。
俄亥俄大学设置的全部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英语强化课
可是这些学生的英文根本还没达到能听懂美国课堂的水平。俄亥俄大学对于正常录取留学生的托福要求是71分,其实比多数大学的79分要求已经降低标准了。但即使这样,很多中国学生还是达不到,于是他们就进入到学校专门为留学生准备的英语强化项目。直到英语达到一定水平,这些学生才可以开始修专业课程。而一些学生甚至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能从这个英语项目中考出来。
实际上,如果英语和心态准备充分,留学生在100名开外的美国大学一样能成才。硅谷和华尔街不都是名校毕业生,各州的大企业也更愿意招聘排名虽然不高、但能力并不差的当地大学毕业生。
问题就出在,这些孩子根本没做好留学的准备就被硬推出来了。他们既没有足够应付学习的英语能力,也没有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连在国内大学他们都未必能有所成就,何况在文化和语言迥异的异国他乡。盲目出国并不能解决教育问题。
你毕业后海归能找到的工作,是由你有多少本事决定的,是由你四年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