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微榜
帐号
文章
问答
我收藏的公众号
我收藏的文章
我浏览过的公众号
我浏览过的文章
提交公众号
登录
注册
我收藏的公众号
我收藏的文章
我浏览过的公众号
我浏览过的文章
找公众号
搜文章
【高清视频】看呆了!这里有一群奥克兰华人穿越了!
2016年11月19日
新西兰天维网
去年七夕,有情人忙着虐狗,一群热爱汉服的年轻人也“终成眷属”。他们从线上走到线下,成立了“新西兰汉衿兰韵汉文化社”。
“汉衿”意指汉服,“兰”是新西兰、奥克兰,亦指“气质如兰”、“气韵生动”。
别急着贴标签,先跟随天维菌的镜头,穿越时空,看看他们如何在千里之外的新西兰、复兴千年之外的传统服装……
新西兰汉衿兰韵汉文化社
时长:5'02''
衣冠先行
“身在山外”的海外留学生们经历着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获得了对传统文化更加强烈的认同感。接受采访的几位新西兰同袍相识于一个成立于2009年的汉服QQ群,正是这份源自文化基因里的认同感驱使他们走到线下,成立了“汉衿兰韵”。
直到采访结束,我还不知道他们的真名,即使是社团内部,彼此也以别号相称。这些别号有的是网名,比如人偶、哀宝;有的是古雅的字号——旖旎、木兰、束思、灡音——形成了一套汉服圈专属的、与汉文化相得益彰的话语体系。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这是同袍们反复提及的观念。
“汉服”一词古已有之,配合礼乐制度、从未间断。清朝“剃发易服”,汉服断层几百年,逐渐淡出主流社会。时至今日,汉服往往与韩服、和服混为一谈,以至于发生过反日份子误将汉服当作和服,逼迫汉服女子当街褪衣的事件。
新千年以来,汉服借着国学复兴的浪潮逐渐兴起。朝代更迭、民族融合,传统服装也在不断流变,这也是汉服定义存在争议的原因。文化部长孙家正曾经指出:“……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是能够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
在汉服复兴者看来,汉服是“汉族传统服饰”,是“以华夏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无论服装风格如何更改,有一些特点被继承了下来,这些特点包括交领右衽、宽衣博带、系带隐扣等。
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也是汉服的推崇者。其导演的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就寄托了推广汉服的愿望,还曾受邀出席2013年浙江嘉善西塘世界汉服文化周。
他在《致汉服同袍千言书》中写道:
“任何一个日本人穿和服走在京都街头,恐怕没有人会多看一眼,或是任何一个苏格兰人穿著传统的苏格兰裙出现在爱丁堡,也不会引人侧目,甚至被媒体加以报导,因为传统服装对他们而言,就像我们端午划龙舟,中秋吃月饼一样,太习以为常了。还有当今世界上会有哪个民族荒谬到将自身的传统服装误以为是别民族的衣服呢!? ”
但汉服自身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表述,使汉服复兴无法自上而下地进行。今天,中国有数百个大大小小民间汉服社团,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园。汉服复兴者还推出了“汉服春晚”,如今已经举办了六届。很多人不知道,汉服春晚的发起者是留学欧美的华人学生。
不止汉服
汉服是汉服社至关重要的部分,但绝非唯一主题。所谓“衣冠先行”,紧随其后的是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不管是因为汉服之美加入汉服社,还是因为热爱古典文化继而穿上汉服,机缘各异,但这一点已经成为每一位同袍的共识,“汉文化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社团内部划分了不同小组。“文史小组”讲授汉服发展史、诗词格律;手工小组制作荷包、草木染、折花灯;“鉴食赏味小组”清明节教做青团、端午包粽子、重阳节制作重阳糕、中秋节制作月饼,还有复原古人食谱的墟食;“舞蹈小组”编排的群舞《采薇》曾在“中国秀”上登台表演……最近的活动是采访视频开头展示的“雅集”。
腹有诗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社团文史担当的木兰、旖旎尤其如此。两人联手为汉服社的同袍们带来了一系列传统汉服、诗词格律的讲座。
谈及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感情,木兰用了“痴迷”二字。三年级因为《三国演义》,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大坑”,开始阅读中国典籍,陆续接触国画、书法、古琴、象棋、站桩等艺术门类,这个年轻人希望在浮躁的社会追求一颗宁静的心。
追求古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被他视作珍宝的中国典籍是很多人眼中的“杂书”。课堂偷看《水浒传》被处分、初中偷看《明朝那些事儿》被叫家长、高中偷看《红楼梦》影响了理科成绩……为了练习古琴,把手指练肿的经历也让他印象深刻。
目前他在新西兰学习人类学,一门有关各国人类文化的专业,汉文化就是诸多文化的其中之一。课余时间,木兰坚持修习儒家经典,他的目标是成为君子,采访邮件的落款悠然题道“木兰居士”。
提到旁人的眼光,木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穿上汉服也是为了体验古人的生活,并非愿意穿上街引人注目。衣冠先行,它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风貌,在我心中它的地位早已不是一件奇怪的衣服,而是我们汉民族的风骨。”
至于蓄发,木兰坦言没有文化方面的动机,只是随性为之,待到长发可以束冠,他会在家试试,但不会外出。
有女初长成
17岁的哀宝仿佛从古代仕女图中穿越而来。对服装设计和古典文化的热爱,是她加入汉服社的原因。
在新西兰高中“缝纫课”习得的技能,被她用在了中国传统服装上——没错,这个女孩儿手工制作汉服。
通过不断回溯文献、摸索形制,从第一件作品的“拿不出手”,到现在作品的“还能看”,对“肤浅”外在的执着,反而让她格外深入汉服文化的核心。
经历了在文献中的漫长回溯,出国七年的哀宝即将完成另一种形式的“回溯”。高中毕业之后的间隔年,她选择回国报读北京服装学院为期一年的服装设计课程。
和哀宝一样,很多同袍最早都是因为汉服之美爱上汉服继而了解汉服和汉文化的,灡音也是如此。她喜欢观看“鉴宝”类节目,折服于古人的智慧,然后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饰品物件。
同袍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不应该让这么美好的服饰消失。
汉服融入生活
在海外推广汉服的氛围不及国内浓厚,但素以开放包容著称的新西兰却为同袍们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至少在身着汉服、结伴逛街这件事上,同袍们的心理压力可以忽略不计。
即便如此,来自周围的误解和不理解依然在所难免。因为活动形式上具有一定相似性,汉服往往与日本动漫的cosplay混为一谈。
对于这一点,同袍们心中有着明确的界定。一个是虚拟的动漫世界,一个是绵延几千年的衣冠传统,不穿汉服去漫展俨然成为同袍们之间不成文的规矩。
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水火不容,事实上许多同袍同时也是日本动漫爱好者。
有人认为汉服之所以没有在当今社会全面复兴,或许正是因为汉服的形制和功能不符合时代要求。那么汉服复兴是否具有现实操作性呢?束思解释道,汉服分为正式的礼服和日常的便装,融入了汉元素的服饰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在不同场合选择不同汉服即可。
譬如汉服复兴者提倡使用汉服替代现行的毕业学士服,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再来几张汉服照。美观与实用兼顾,所谓“汉服影响日常生活”的论调似乎也不攻自破了。
生生不息
最初让新西兰汉服同好结识的QQ群还在活跃,如今已经聚集了两百多名同袍。社群的创始人已然“归隐”,人偶劝我放弃联系群主的打算。
创建这个虚拟社群时,她或许和哀宝一样正当妙龄。总有女生十七岁,总有身着汉服的十七岁女生,华夏文明的一线脉络远及新西兰,所谓“生生不息”,大抵如此。
冬至大如年,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是约定俗成的“汉服复兴日”,全球各地的汉服复兴者们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汉衿兰韵”也不例外。
如果他们的只言片语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可以通过这个二维码走近“汉衿兰韵”,关注他们接下来的相关活动。
微信公众号:hanjinlanyun
新浪微博
@新西蘭漢衿蘭韻
收藏
赞
已赞
推广
2016-17秋冬色彩趋势
澳洲抗疫迎来重大转折!本土病例首次0新增!悉尼7月进一步解封
美国荣富地产诚邀您莅临中国顶级尊耀房展会( LPS)!
走近墨尔本战争纪念馆:古典威严,为澳洲最大战争纪念建筑
回顾 第四届广州国际食品食材配料展澳大利亚国家馆精彩播报
劲爆!在加拿大消失了3年的超级网红产品现身Costco,结果你猜~
相信我,牛逼与傻逼会以相同的速度传染给孩子
澳洲生活消费高? 那是因为你不懂这几条超市“潜规则”!
博科•索拉招募原始股东,够牛你就来!
一组照片,震惊了你的心灵!!!
新西兰留学这些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超一流
NAATI+PY双拼6998,你还等啥子嘛!
扫一扫,分享文章给你的小伙伴
作者介绍
新西兰天维网
微信号:SkykiwiNZ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