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一念之差选错专业是非常危险的,但他们几年之后知道时已经晚了

2016年11月15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瓜妈的话:我们接触了不少留学生,有当初为了一些奖学金选错学校,忙着转学的;有听说某个专业好找工作,但数理硬功夫不够,学不下来或实在不喜欢的;还有后来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原来自己留学的大学根本不提供的。林林总总各种情况都有,常常觉得留学的专业选择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Fela 这篇文章讲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希望面临专业选择的学生和家长警醒。好在现在各种信息很多,只要认真学习,应该不会做太盲目的选择。


我初上职场时的mentor 和导师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记着:做足功课,在你认知的范围内选择当初你认为最好的,将来就不至于后悔。以此与大家共勉。


小时候总听到“坚持就是胜利”,越长大才越知道人生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学校里,目标单一,不过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认真听讲、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坚持题海战术、坚持练习钢琴(或者任何其它才艺),然后考个好成绩,进个好大学。无论天资高低,坚持努力总会让人比昨天的自己要好一点儿。


可高考之后,你会发现,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选哪个大学?选什么专业?要是能找到兴趣与天赋相匹配的专业,那自然最完美。可问题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既不知道自己兴趣,也不清楚自己天赋的情况下,盲目地选了一个听说“好就业”的大学和专业。或者,也许找到了兴趣和天赋,但因为“不好就业”而不得不放弃。


然而,不是我们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快。


那些好就业的专业也许在你毕业之后变得不好就业,那些不好就业的专业也许突然随着社会变化成了热门。




1


我朋友A特别聪明,虽然不是奥数冠军那类位于金字塔塔尖的学生,但当年也是考进了国内排名前四的大学,而且是分到了难进的实验班。


他的聪明从日常就能看出来,反应快,学东西迅速,触类旁通。比如老师讲完新内容,布置了课后作业,有的同学还在发蒙,他就已经理清解题思路了。


国内硕士读完,他决定到美国读博。学校不错,理工强校,还给了奖学金,但专业方向成了日后找工作艰难的伏笔。


我是文科生,不太清楚他的专业到底是什么。不过,据他解释,他的艰难之处在于:如果想继续在学术圈发展,这个专业在美国大学里的教职很少,回国又很少有大学配备相关的仪器;如果想转战工业界,这个专业又比较敏感,大多数公司和机构都只雇佣美国公民。


目前,他在另外一所大学找到了博士后的岗位,继续搞研究。


后来一起吃饭时聊天,他也很多感慨。看看当年同学,彼时大家的能力不相上下,但因为不同专业方向,有的现在快拿到大学里的终身教职,有的在湾区年薪三十万美金,要么实现学术理想,要么体现经济价值。而他似乎两边都不靠,心里难免有些不是滋味,明明当年都是一样的,怎么现在差距越拉越大了呢?


难道就是因为当初选错了专业吗?


现在,他不得不面临又一次选择:是等待遥遥无期的教职空缺,还是转行刷题做码农。




2


混美国华人论坛时间久了,大概都知道“千老”这个词。“千老”指的是千年老博士后,一般都是生物专业的。


这是因为在美国生物专业毕业的博士很难找到大学里的教职,但却有大把成为博士后的机会。


只是这样的博士后似乎看不到尽头和希望,不能有自己的实验室,不能成为教授,不能实现学术理想,甚至不能拥有相对富足的生活。每天做的都是重复性工作,像《中国合伙人》中邓超那个角色一样养小白鼠,或者不停地刷试管和记数据。


这些“千老”们中也有当年风光的高考状元,智商一流,情商也不错,只因为听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便一头扎了进来。


可如今,另外一些学了计算机、统计和金融什么的同学似乎都成了人生赢家。“千老”们却只能默默地继续刷试管。


可能有比较懂的人会说,还是能力不够,生物界也能出牛人啊,比如34岁就成了哈佛双学科教授的庄小威,比如既是中国院士也是美国院士的施一公。但这都是极少数最顶尖的人才,我们普通人看到更多的是普通优秀的人。


那么,同样是普通优秀的人,是不是选了计算机专业会比生物专业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价值?




3


还有个朋友B,英语极好,口语和写作都强,属于竞赛能获奖的那种水平。


她本科在国内也是学的英语,研究生想有个具体的专业方向,于是选了传播学。当时,纽约大学和中部一所专业排名也还不错的大学都向她抛来了橄榄枝。但因为她申请的是硕士学位,纽约大学没有奖学金,中部那所大学愿意提供助教的机会。


小康家庭出身的她考虑再三,选择了中部那所大学。


然后呢?因为中部地区媒体、广告、公关等传播学相关的行业都不发达,与专业对口的公司简直屈指可数,而且人家从来不招外国人,因为没需求啊。所以她上学期间没有实习,毕业后更是很难找到工作,最后只好直接回国了。


当然,我不是说回国不好。不过要是能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了解人家的思维模式和职场习惯,对回国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时,英语表达能力不如她的同学和师弟师妹也来美国留学,他们选择了大城市的学校,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之类的。毕业后尽管也没都留下来,但因为机会多,确实有些人是找到了工作。


这样的选择就没法怨世界变化快了,实在是源于自己的一念之差。为了省下高昂学费的初衷固然好,但也要综合衡量。像是传播学这样的专业,又是只读硕士学位,明显不是想搞学术,那所在城市是否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实在应该首先纳入考虑范围。


既然选择了传媒专业,既然选择了出国留学,那么就该考虑得长远点儿,不要为了省当下的学费而看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或者,实在有经济压力,那就直接在国内先就业,攒够了钱再留学。


我没有资格去评论她选择的成败,只是可惜了她的能力因此缺少了发挥的空间。




4


讲了好多令人沮丧的例子,最后说个励志的。


朋友的导师是个华人,也是当年一路读书奋斗出来的,算是第一代移民,智商情商都很高。


可是孩子学习一般,拼不了高大上的名校。再加上没什么特别的兴趣方向,也没有突出的天赋,于是,专业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未来是否容易找到体面工作上了。


这位导师有很多同学在各行各业,学校也有同事比较了解就业情况,帮他出谋划策。最后,他为儿子选了一个专业,叫生物统计,是个交叉学科,既不像生物专业那样难就业,也没统计专业那样烧脑,可就业却出奇地好。导师的儿子本科毕业就进了医院做数据分析,年薪十万美金是妥妥的。


5


其实,正确的选择无外乎两种情况。


最好的一种情况是,尽可能在做选择之前搜集一切有用的信息,考虑和衡量各种因素,然后谨慎地做出决定。这样的选择有可能是成功的,也有可能是失败的,或者无所谓成败。但共同之处在于,至少做选择时是理性的,我们已经做到了谋事在人,剩下的只能看天成不成事了。


另外一种则是选我所爱。既然是自己所爱的,那什么后果都应该一力承担。就好像近些年来年轻人不同于老一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我们不愿意选爱我的人,而宁愿去追寻我爱的人。那样,即使将来有什么变化,我们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不会指向胜利,谨慎的选择比能力更重要。不过,最可怕的状态是做选择时敷衍草率目光短浅,事后却又喋喋不休怨天尤人。


最后,愿大家都能做出符合内心的理性选择。








妈妈圈周末微课预告:


时间:11月18日周五晚8:00

主题:SAT/ACT,托福和AP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做整体时间和进度规划

主讲:高娃老师,娃与娃教育创始人,12年出国留学教学经验。培训学员上万人。托福SAT备考专家。

参与方式:微课帮直播。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链接申请。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进入微课申请链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