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认识已经被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然而,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糖尿病前期,是否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呢?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的一项大型研究就此给出了答案。
糖尿病前期是指个体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状态,但又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的阶段。如果不进行干预,糖尿病前期可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包括以下几项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或者糖耐量异常(进食后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或者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但是不同指南却有不同的标准,因而其标准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国际卫生组织(WHO)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值为6.1-6.9mmol/L,而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则认为标准应为5.6-6.9mmol/L。假如使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标准定义糖尿病前期,美国的指南建议标准为5.7~6.4%,而英国的NICE指南和国际专家委员会建议使用6.0~6.4%的标准。
之所以造成这些权威指南的标准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目前有关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及全因死亡率的研究结论基本不一致。此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值,预测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可靠性仍不明确。特别是对于来自ADA的指南,国际上的争议更为巨大。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学者认为,ADA的指南降低了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将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前期的低限界点从6.1mmol/降低到5.6mmol/L,将糖化血红蛋白从6.0%降低到5.7%)。这一标准极大的扩大了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例如,按照这一标准,在美国将超过有36%,中国则有50%的成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然而,是不是就意味着空腹血糖在5.6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在5.7%以上就意味着存在健康风险呢?
来自中国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胡允兆教授、黄裕立博士等人对此进行了分析。该团队提取了来自全球5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160余万人,平均随访时间近10年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评价了目前不同诊断标准下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及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无论使用空腹血糖受,还是糖耐量异常定义下的糖尿病前期,都会升高复合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风险及全因死亡率。当患者空腹血糖值在5.6mmol/L以上(ADA指南诊断糖尿病前期的标准)时其相关风险即出现升高。同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无论是使用ADA5.7%~6.4%的标准还是英国NICE6.0~6.4%的标准)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及冠心病相关。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ADA指南提出的标准,即较低的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的低值。
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最新调查我国成年人中有糖尿病患者11%,糖尿病前期50%。这一巨大的基数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糖尿病前期干预的意义不仅在于预防糖尿病,更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研究者的结论认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均衡饮食,保持合适的体重以及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基石。同时,将来应该进一步筛选糖尿病前期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药物干预试验。
▲胡允兆教授
文章的通讯作者胡允兆教授是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教授,现任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佛山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顺德区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现代医学丛书系列——《心脏病学》编委。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励。
▲黄裕立博士
文章第一作者黄裕立博士现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SCI期刊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老年心脏病杂志(英文版)》)编委会成员,《中国循证医学杂志》青年编委会委员。SCI期刊 Plos one,Journal of Diabetes,Hea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等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代谢性疾病与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以及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原创性论著23篇,影响因子达130分以上。包括BMJ,BMC med,Neurology,Diabetologia,Cytotherapy(细胞治疗学)等著名刊物。有多篇论文获得国际著名学术媒体和公众媒体的广泛报道。一篇论文同时被入选为F1000论文。
文章的作者团队表达了向The BMJ投稿的初衷:
“The BMJ是临床医学四大杂志之一,能够在BMJ发文,是一个临床工作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