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可持续发展城市:生产力与民众生活质量是关键

2016年11月14日 普华永道澳大利亚


麦肯锡(McKinsey)在《城市世界—直面人口问题》(Urbanworld - Meetingthe demographic challenge)报告中提出了以下看法:


城市人口增长长期以来为全球GDP增长提供了动力。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在2015年至2030年期间大城市将创造86%左右的全球GDP。然而,由于两大增长因素(高出生率和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如今已渐衰退,人口轻松增长的日子也渐近尾声。报告预测,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将减少17%,而所有大城市人口将减少8%。这一趋势也将影响新兴地区。城市需要面对“城市大环境变得比之前复杂得多”这一新现实情况做出调整。若干地区将出现蓬勃增长,而另一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则会停滞不前甚至减少。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有一段路要走。例如,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到2025年,城市人口可从2005年的5.6亿人增至9.5亿人。印度的城市化进展很快,但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在印度,仅有五分之一的人居住在全国约230个大城市中。非洲是世界上城市化最快的地区。在2015至2045年期间,与印度的1100万和中国的900万相比,预计每年平均有2400万人迁往非洲大城市。尽管如此,城市化进程有一天终将结束,其中明确的影响之一将是城市间需彼此竞争,以吸引自身增长所需的人才。移民将作为人才来源的重要部分。


报告指出,人口挑战并非一定给城市经济发展造成无法避免的阻力。城市只要能保持人均GDP持续增长(重点关注生产力)及保持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吸引当前及潜在的城市居民),就仍能生存下去。城市只要保持自身活力与动力,就仍可吸引人才和企业。每个城市都需要量身定制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案。大城市具备包括充满活力的城市经济及大量工作机会在内的诸多优势,吸引国内外移民前来。然而,住房成本是一个主要问题。中小型城市也能通过吸引特定人群而得以生存,譬如学生、老年人或家庭。城市必须做出明智的选择及制定优先顺序。虽然城市因多元化而变强,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做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城市应对人口挑战可采用的战略


优先考虑城市居民需要城市需要变得更富吸引力,也需要了解其辖区范围内的人流情况。以往,城市倾向于制定政策吸引企业,这样人就会被工作吸引而来并在此定居。然而,情况已与以往不同,如今工作更像是以人为主导。可在任何地点从事数字化工作;较年长的劳动力在临近退休时可能选择更为灵活的工作安排;而数字平台也使人们能够在任何地点均胜任工作。这意味着城市将重点关注吸引人才,而非工作机会。


重点关注生产力随着众多城市的人口增长放缓,经济增长需要来自GDP增长的第二大部分-生产力提高。城市可通过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吸引熟练劳动力来提升生产力;也可通过建立可靠的数字和电力公用工程、简化行政程序及减轻交通拥堵情况来改善生产力。城市亦需要对包括土地和水源及清洁空气在内的资源加以更为妥善的利用。此外,由于收入增长可刺激本地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市民收入水平的城市也可能实现蓬勃发展。


住房成本—收入不平等和住房成本日渐成为大城市面临的问题。报告指出,住房成本通常与土地的可用程度和监管情况有关。其他城市(规模较小)可利用这点,以“买得起房”和“宜居”为卖点进行宣传。要点是住房价格合理,地点合适(方便上班往返及配套服务,譬如教育、医疗、运动及休闲设施)。“买得起”的定义以及首选服务种类会因多种因素而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吸引移民吸引移民对老龄化及后工业化城市来说均是有效方案之一。移民更有可能处于工作年龄,因此将壮大劳动力群体。移民将推动人口增长并对该地区的薪酬、房价、租赁及文化多元化带来积极影响。


针对老龄化城市可采用多种策略来重新定义自身。例如,可试着利用政策和补贴来提高出生率,从而扩大人口基数。另一种策略是确保居住在这些城市的老人安享晚年,从而吸引更多老人前来。现有基础设施与服务可重新制定方向,以服务年长市民。


针对后工业化城市可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规模进行调整,使其适应较少的人口和提高生产力。这些城市也可进行自我重塑和落实那些将改变城市人口密度的政策。例如,可转向新行业以吸引新移民。


此文为中文译文仅供参考,若与英文原版存在不一致,请以英文为主,不构成法律意见。普华永道对信息的准确性不负任何责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