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儿Sophia从哈佛毕业时,蔡美儿和丈夫帮她佩戴二级中尉的军衔)
瓜妈的话:为了教育孩子,你甘愿走多远?蔡美儿曾冒着美国公众舆论的指责以不近人情的方式培养她的两个女儿,原来她自己就有一个比她还严苛的父亲。如今两个女儿也已经出色地长大成人。
这是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三代人实现美国梦的过程,也是中国式教育在美国饱受争议的故事。无论是无条件支持“快乐童年”和“放养教育”的自由派,还是推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和“棍棒教育”的传统派,都应该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教严苛,虎妈四姐妹成就斐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找寻更好的生存机会,祖籍福建的很多华人家庭下南洋到了菲律宾。
蔡少棠便是于1936年生于这样一个菲律宾华裔家庭。因为不喜经商,他在大学毕业后没有参与到家族生意中,反而是积极寻找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在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奖学金后,他便毅然决然地赴美国攻读电子工程研究生。与他同往的还有同是菲律宾华裔,拥有化学工程学位的妻子。
靠着微薄的奖学金,两人艰难地维持着日常开销,甚至连冬天的取暖都无力承担,只能靠裹着毛毯熬过波士顿寒冷的冬天。之后,蔡少棠前往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继续求学,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普度大学找到了教职。
我们的主人公蔡美儿就是出生在这个移民家庭。
在蔡美儿8岁时,父亲蔡少棠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作邀请,于是全家从美国中部搬到了西岸。此时,家中四个姐妹全员到齐,分别是老大Amy(即蔡美儿)、老二Michelle、老三Katrin和小妹Cynthia。
(蔡家四姐妹)
作为第一代移民,父亲蔡少棠对四个孩子的期望极高、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家里必须说中国话,如果一不留神说漏了嘴,比如参杂一两个英语单词,立刻就会为此受到惩罚:用筷子打手板,而且是被狠狠地打。
每天下午,姐妹几个都得做数学题和练习钢琴。
到小朋友家过夜(sleepover)在美国很常见,但在蔡家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蔡家姐妹的成绩通知单一定要完美无缺,哪怕在全A中仅有一个A-,都会让父母感到难堪。
八年级那年,蔡美儿在一次历史考试中得了第二名。而有位同学则因为全优的成绩受到特别褒奖。颁奖仪式结束后,蔡爸爸只对蔡美儿说了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
在蔡美儿的美国同学看来,这样的童年简直令人发指。可美儿回忆起来,并不觉得难过,反倒是从中汲取了拼搏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其实,蔡爸爸不仅对姐妹们要求严苛,对自己也是如此,他经常晚上工作到凌晨3点,专注而投入,连孩子进到屋子里都没有察觉。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蔡家的女儿们都取得非常高的成就。老大蔡美儿本科攻读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之后又在哈佛法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目前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终身教授。老二Michelle是耶鲁大学本科和耶鲁法学院的硕士。老三Katrin也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不过是学医,现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教授。蔡家两代人的经历可以说是完成了从工程专业一代移民到医学法学专业二代移民的完美过渡。
看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说了三个女儿,那第四个呢?
蔡家最小的妹妹Cynthia情况很特殊,她生下来就是唐氏综合征的患者,也叫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基因突变,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智商低下和学习障碍。当时,蔡家的一些亲戚劝他们把这个孩子送到慈善机构去。但是,连孩子得第二名都觉得丢脸的蔡爸爸和蔡妈妈却并不打算放弃这个可能让他们“丢脸”的孩子。
蔡妈妈拜访了附近的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老师,联系了不少有类似症状孩子的家长,从他们那儿吸取经验。之后,她开始不厌其烦地花费大量时间陪伴Cynthia。蔡妈妈和Cynthia一起玩拼图,教她系鞋带,教她画画和写字,然后把她送到更适合的蒙特梭利幼儿园。
Cynthia跟正常人一样上普通小学和中学,蔡妈妈教她读书,帮她练习乘法口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Cynthia在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先后夺得两枚游泳金牌,她还在当地医院做基本的办公室工作。目前,Cynthia依然坚持学习写作和钢琴。
(在蔡妈妈80岁生日上,左一蔡妈妈,左二Cynthia,左三蔡美儿)
蔡爸爸和蔡妈妈的教育理念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须上名校,而是希望她们都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去克服人生路上一次次的困难,不轻言放弃。所以,他们也没有放弃这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没有降低对她的要求,而是陪着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最好。在他们眼里,这个没读过大学、只能从事最简单工作的女儿与另外三个进入常春藤盟校的女儿一样优秀,一样令他们感到骄傲!
奋斗不息,边带娃边成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回到我们的主人公蔡美儿。从常春藤盟校毕业对她来说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艰苦旅程的开始。
一开始毕业时,美儿去了华尔街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每天整理起草各式各样的法律文件。三年后,她发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希望能像父亲一样在大学里任教。可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尽管毕业于顶尖名校,但精英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在耶鲁大学的面试午餐中,两位教授借故提前离席,蔡美儿并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但她没有放弃,继续在自己的领域中努力耕耘。直到两年后,杜克大学法学院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此时,她已经有了两岁的女儿Sophia。但丈夫却在500英里之外的大学工作,她不得不与丈夫两地分居。而不久之后,小女儿Louisa降生,于是美儿进入了超级繁忙的状态,一边应对工作,还要一边照顾两个女儿。
(蔡美儿与丈夫和两个女儿)
稍微了解美国大学聘用规则的人都知道,在成为终身教授(tenure professor)之前是多么地艰辛: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负责培养研究生,自己还要完成学术指标,比如出书写文章和申请研究经费。
而对带着两个孩子的蔡美儿来说,这些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她经常需要清晨5点就起床,用半天时间搞研究和上课,然后飞奔回家,照顾两个女儿,督促她们学习。
蔡美儿的艰辛得到了回报。这样过了7年,她终于拿到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工作邀请,而且这一次是直接给了她终身教授职位。
严格还是虐待,中国式教育饱受非议
蔡美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中国式教育,她觉得正是这样不断追求卓越、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使她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于是,她也这样要求她的孩子。
她给孩子定下“十诫”,比如分数不可以低于A,不能自行选择课外活动。
她督促孩子竭尽全力,认为学习从来都不是件有趣的事。
她要求女儿除了完成功课,每天至少练两小时琴。
她不允许女儿到同学家过夜,或者浪费时间在玩耍和游戏上。
她不让女儿吃晚饭、喝水和上厕所,只为了练好一首钢琴曲。
她把女儿手工制作的生日贺卡扔掉,因为她认为女儿根本没有用心。
当蔡美儿把这些写进自传体育儿笔记《虎妈战歌》时,引发了美国全国性的热议。人们的态度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父母认同蔡美儿的做法,觉得只有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孩子才能成器,或者说至少能自食其力。但更多美国家长已经习惯于鼓励教育,哪怕是考了C也要为孩子找出理由,对他们来说,蔡美儿的虎妈模式不啻于晴天霹雳。于是,劈天盖地的指责一股脑地袭来:有人认为蔡美儿虐待儿童,应该被警察抓起来;有些已经出离愤怒的妈妈甚至给蔡美儿打了死亡威胁电话;还有人预言,“摊上你这种妈,孩子不是发疯,就是抑郁得自杀!”
(《纽约客》中讽刺虎妈蔡美儿的漫画)
五年过去了,蔡美儿的两个女儿现在到底如何了呢?
优秀依然,两个女儿双双进入哈佛
其实,五年前,姐妹俩按照比较世俗的眼光来看,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两人不仅学习出众,一路全A,艺术上也颇有造诣。姐妹俩差不多从3岁开始练琴,姐姐Sophia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Louisa在12岁那年,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
当然,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她们被逼着死读书,没有自己的思想,以后会像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她们的童年太痛苦,压抑过度会给性格乃至精神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对于第一点质疑,比较容易回答。大女儿Sophia当年进入哈佛大学,专业是哲学和南亚研究,目前23岁的她已经毕业并加入美国陆军成为了一名二级中尉,同时还在攻读耶鲁法学院的硕士学位。小女儿Louisa则仍在哈佛读大三,专攻艺术史。
对于第二点质疑,就很难回答了,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不清楚她们内心真实的感受。但我们依然能从采访和她们的自述中窥得一些蛛丝马迹。
Sophia在五年前就对很多谴责甚至谩骂她妈妈的读者做出了书面回应,披露了很多书中未曾提及的细节。她这封给虎妈的信叫“我为什么爱着严苛的中国妈妈”(Why I love my strict Chinese mom)。她说,
尽管小时候也曾懊恼没能跟朋友出去玩儿,还得参加钢琴夏令营,但时至18岁成年之时我却深深感谢你的严苛。
很多人质疑你养育出的是不会思考的机器人孩子,但事实上我现在就正在思考啊。我思考,正是你严苛的教育才迫使我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人们觉得你把我们手工制作的生日贺卡丢掉太刻薄,但实际上你是对的,那张卡片是我们只用了30秒胡乱完成的。我知道,如果我们确实用心去做,你是无论如何不会丢掉它的。
就像在参加一次钢琴比赛时一样,我非常忐忑,你却对我说,“你已经尽了全力,是输是赢都没有关系。”
可能有些人认为艺术是随性的,是靠灵感和天赋的,但你让我懂得艺术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没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我不会在卡内基音乐厅收获大家的掌声。
你并不是一味只看重成绩的家长,你更在意的是我们是否追寻新知。高三那年我选了一门军事历史课,其中有个作业是让我们采访经历过战争的人。我很清楚,采访姥姥姥爷是一个既轻松又容易拿高分的选择,但你却对我说,“Sophia,这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你不要投机取巧。”妈妈,你是对的,我后来采访的是一位卓越的以色列伞兵,而他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观。
什么才叫有意义的人生?我想,那不是要获得某项成就,而是知道我已经尽了全力,发挥了我的全部潜能。当我认为绝对不可能做到某件事,但最终做成时,我感到了什么叫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如果我明天死去,我知道我已经把生命活出了百分之一百一的样子。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您,我的虎妈。
Sophia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也是延续了这样的人生态度。为了毕业后顺利成为美军陆军的一员,在哈佛读本科期间她就参加了ROTC(预备役军官训练营)。在完成繁重的课业之余,每周的一、三、五早上她都要5点钟起床参加体能训练和课程培训。这样紧张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而最终,她不仅按时毕业获得荣誉学位,还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如愿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小女儿Louisa则一直与妈妈冲突不断,她从不愿意听从妈妈的安排。于是,尽管Louisa已经在小提琴上颇有成就,她还是为了打网球而决定辞去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位置。而那个在网球场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小姑娘却恰恰体现出了蔡美儿虎妈教育的精髓。连教练都对这个从不肯轻易放弃的女孩子刮目相看,说她不付出百分之一百一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
目前在哈佛读大三的Louisa说,很多人其实误解了“虎妈”。虎妈不同于直升机父母,她不会时刻盘旋在孩子上空监视他们,而是在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后选择放手,因为她相信女儿们已经有能力在人生路上做出不会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批判美式教育,虎妈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和不轻言放弃
在美国流行的教育理念中,孩子的自尊是尤其重要的,似乎批评一句就能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哪怕孩子不努力学习得了C,美国家长也要想方设法找到安慰孩子的理由;哪怕孩子敷衍了事完成的作业,美国老师也要去用某个也许并不存在的长处去鼓励孩子。
而传统的中式教育(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已经不认同了)是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极大,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的意志力才是成长所必需的。那些滥用的溢美之辞只会让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
真正的自尊,不是靠父母老师小心翼翼维护出来的,而是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来主动攫取的。美国家长总是强调要尊重孩子,要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可孩子毕竟是孩子,思想上的不成熟导致他们更愿意退回到舒适区,毕竟选择放弃比选择坚持要容易得多。但虎妈式的家长则为孩子做出了选择,选择全力以赴和不轻言放弃,选择没有选择不努力的机会。
这个一路从中国走到菲律宾再到美国的华裔家庭,用严格的传统中式教育成就了三代移民的优秀。而他们传承的教育理念便是:作为父母应该记住,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