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十岁以上的老师与十几岁的学生要实现有效对话,必须考虑“隔代”的因素,只要利用好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冷静的理性思维,以包容的胸怀与学生对话,便是发挥了长辈教师的优势,便能增强与学生沟通的效果。
作者 | 曹书德(语文特级教师)
来源 | 《走下讲台做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动之以父母之情
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由于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存在,冲突的化解与消弭只是时间的长短罢了。但如果学生心目中已经视中老年教师为父辈或祖辈,那么他就会把合理的批评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有的中年教师直接对学生说:“你们跟我的儿子一般大,对你们的行为我会像对我儿子一样欣赏或者批评。你们可以不叫我老师,改称妈妈好了。”当学生把这位中年教师视为“妈妈”的角色时,他的心态和情感自然也就有了“儿女”的因子,对话渠道更为畅通,对话内容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即便偶尔有点冲突,也会很快释然。
有位中年教师因学生未认真值日罚其做三次值日时,学生极为不满。这位教师告诉学生:“我的女儿比你小两岁,因她未按我们的约定收拾好房间,我罚她打扫我们单元的楼道一个星期,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你是我的大女儿,你是否表现得更应像个姐姐呢?”听闻此言,那学生自然二话不说认罚了。
晓之以思辨之理
如果说中老年教师积累了与学生对话的丰富经验的话,那也应该包含“善于讲道理”的经验。所谓“讲道理”,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做人的价值观,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年青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理性思维的引导者,但以理服人、以理促思更应成为中老年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优势和方法。
启之以历史之智
十几岁的孩子非常厌烦长辈在他们面前“忆苦思甜”,只要听到父母说“我们那个时候……”孩子就会捂住耳朵或者跑到一边去。这不是讲“历史”的错,而是“错”用了历史。
中老年教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既可以讲述自己的过去,也可以重现已逝的时代。如果用这样的“历史”去教训学生,学生自然不会接受;如果以这些“历史”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才会乐意领教,甚至沉浸其中思考玩味,从而开蒙启智。
例如,我曾经给学生讲起上世纪70年代读中学时偶遇孙犁的小说与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后,躲到一个窑洞里,从中午一直看到下午放学,既误了课也没吃饭竟浑然不觉的往事。之后请喜爱看电视和迷恋网游的学生谈电视和网游的魅力所在。然后与学生一起比较不同时代文化资源、文字阅读与图像阅读、持久影响与短暂快感的差异,启发学生思考物质条件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探讨面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选择的问题。教师这样把自身的经历交由学生对比、分析,就使其本身的经历也成为学生的一种历史资源,不但能引发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做了智慧体操。
中老年教师与学生对话本不应该有鸿沟,而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交流。
来源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