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给中国孩子带来最大伤害的一句话

2016年11月19日 侨居AU


作者:卢勤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流传着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乎,幼儿园要学习小学的知识,家长忙着为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一场对孩子童年的掠夺正在进行。结果:忙坏了家长,累坏了孩子。


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马拉松,

起跑快出几秒对漫长的长跑来说是不起作用的

一天,我去拜访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柳斌主任去某地考察教育。当地一个人非要见他,说他能让3岁的孩子学会3000个字。柳主任不想见他。在一次考察结束时,这个人竟带了一群3岁的孩子和一群记者在门口等他。说:柳主任,你随便考,看这些孩子是不是能认识3000字。


柳主任说,你让孩子和记者都回去,我单独跟你谈。


柳主任对这个人说,我相信,你的每个孩子都能认识3000字,这无非是训练的结果,小狗训练多次还会算算术呢!可这对孩子有什么意义?《毛泽东选集》也只有2700多个字,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学会3000字,他干什么用?他会思维吗?而你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柳主任痛心地说:这种以孩子童年为代价的“起跑”是误人子弟的。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马拉松,起跑快出几秒对漫长的长跑来说是不起作用的。


“展望今天的教育现状”,柳主任说,“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能说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吗?能说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吗?”


柳主任越说越激动,他的目光中闪烁着焦虑和沉甸甸的责任。


一个在教育战线工作几十年的老领导,他在位时曾极力地推行素质教育,在中国许多大、中、小学的校园里,都留下过他的身影。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如今,他退休了,可他的心还在教育上,还在孩子的成长上,他奋笔疾书,写下《求解“钱学森之问”》。他认为:



杰出人才的培养,必须遵从青少年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遵从教育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遵从人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整体性的原则。人才人才,有人有才,无人即无才,人是本源,才是枝叶。所以若重才,先重人;若要才,先育人。


从人才成长规律看,是人有德,才为用;人无德,才为祸;人品善,才利民;人品劣,才害民。这是古往今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育人经验啊,杰出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


他希望家长们从急功近利的泥潭里跳出来,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错误理论的误导下走出来,不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每个家庭都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创造有利于孩子愉快成长的家庭文化环境。


听柳斌同志一席话,真有振聋发聩之感。




早期教育如果急功近利,将祸害无穷



早期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如果加入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色彩,那将祸害无穷。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走出校门,能记住的才是教育。


仔细想一想,你一生的学习生涯,究竟给你留下的是什么?什么东西让你记得住,忘不了,用得上?


想一想,今天的父母最看重孩子什么?不是如何做人做事,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仅仅是智力。


婴幼儿时期主要任务是玩,在玩耍中让他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我们却逼他们学。学写字、学拼音、学外语。为了出“神童”,用大量的练习占据孩子玩的时间。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书中曾经强调的,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今天,这样“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般的早熟的果子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一次,一对“神童”的父母来找我,神情中带着忧伤和焦虑,他俩都是大学教授:

“我们的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可现在他毕业在家,天天吃爆米花和膨化食品,什么事都不干,整天闷闷不乐,我们愁死了,知心姐姐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我对他们说:“你儿子该吃爆米花和膨化食品时,你们没让他吃,而让他学;想做事时,你们不让他做,也让他学。如今他学位是拿到了,可童年的缺少让他只想吃,只想玩,不想做事了。”


当时,我就把卢梭的教育观点介绍给他们: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卢梭还说:

“为什么要让那些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与痛苦呢?……你们绝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会后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人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不管上帝何时召唤他们,你们都不要让他们没有尝到生命的乐趣便死去了。”


“一个人没有快乐的童年是很不幸的,而用金钱买不回童年。”我对“神童”的父母说。


“那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


“把成人当作成人。你们的儿子已经过了18岁,是成人了,你们就要把他当成成人看待,放开手,让他自由,让他自己去面对生活,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他的快乐不是你们能给他的,而是他自己在实践中产生的。别为他担忧,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的孩子,看重他的能力。”


在一次青年人才培养的论坛中,一位长期从事“杰出儿童”培养的专家介绍一个事实,她去美国跟踪了几十名“少年班”的“神童”,绝大部分人发展一般般,有个别人还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她认为,这种急功近利人才培养的方式是违背人成长的规律的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杂志原总编辑傅国亮讲了这样一件事:印度一个叫辛格的4岁孩子,参加马拉松比赛,跑完了42公里。5岁时,他的家人准备让他跑50公里,超过马拉松。正当人们在兴奋地迎接“马拉松神童”诞生时,印度政府出面干预了。政府派人封锁了50公里长跑的道路。他们说:我们宁愿要个普通的孩子,也不要神童。印度政府这种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几年前媒体热炒的一个中国几岁的小女孩,从海南跑步来北京,她的父亲骑车“督战”,声称要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引起哗然,许多人认为,这简直是对孩子童年的摧残!


卢梭说:“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然而应该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更大的灾祸全是我们自己咎由自取的。”


不能因为我们的短视,误把人生的长跑视为短跑;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错把孩子看成学习的机器;更不能因为我们的功利,剥夺孩子最宝贵的童年。


如果我们不尽快觉醒,那些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最终将输在“终点线”上。


我们不想看到那一天。


在人生的路上,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



推广

 

侨居澳洲公共号平台

澳洲热门新闻 | 政府政策更新 | 社区消息 | 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告、商业合作请微信

zhenyan1999、angella 

意见反馈请微信DynamicQI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号:immisy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