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蒲松龄笔下的西河煎饼

2017年07月04日 鲁泰纺织


“煎饼一张张,棒子小麦都出香,卷着豆腐就咸菜,个个吃的白又胖”,在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有这么一首民谣流传甚广。

长久以来,煎饼作为西河人的传统主食,极富地方特色,出生于淄川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写过一篇,《煎饼赋》,来赞美它,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开放,大量客商来淄博做生意,西河镇政府不失时机地将这一风味名吃加以推广,于是,西河煎饼便以其“薄如纸,味如饴,营养丰富,口感细腻”的特点,一炮打响。

在西河,几乎家家院里都有一盘石磨,用来磨制摊煎饼用的糊子。过去,糊子以玉米、小麦和豆类居多。而今西河百姓又开发出大米、小米、芝麻、高粱、红枣、蔬菜等30余个品种供客商选择。西河煎饼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纯手工制作,粮食要经过多次淘洗,一夜浸泡,然后放入1/3或一半的熟料,这样磨出的糊子才好烙,摊的煎饼才更爽口。

磨糊子是件很费工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要花两三个小时,往磨眼添料也得是有经验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的糊子才细腻均匀,摊烙要求的技巧性极高,想练成这一绝活就得先会使用西河人的“三件宝”,鏊子、刮耙和油擦。鏊子,铁制、圆形,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唐人《朝野金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见煎饼历史之悠久。刮耙,木制、版状弧形,有柄。把糊子舀到熟鏊子上用它薄薄地左右摊匀。油擦,又称油搭子,是用十几层白布缝制的方形擦子,蘸上食油擦鏊子,防止煎饼粘在鏊子上揭不下来。

因为煎饼有诸多好处,西河人便将它作为当家饭食。摊煎饼也就成了妇女必须掌握的手艺,据说在过去,女孩子要是摊不好煎饼就难以找到好婆家。

概括来说,煎饼有四大特点,一是薄如纸,极易成熟或加热,食用方便,还可卷上各类菜肴一起吃,上学的孩子经常向妈妈撒娇,“,棒子面,煎饼卷鸡蛋,不给俺吃俺不念。”二是纯粮制作,富含纤维,无糖,便于人体消化吸收。三是存放时间长,不宜变质,不需添加防腐剂,因它含水分极少,出售前已经晾干。四是硬度和韧性高于其它面食,咀嚼时间长,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还能带动面部神经运动,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敏锐性,延缓衰老,不失为一种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