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英伦】乘坐时光机来到1925,去看看老舍笔下别样的伦敦!

2017年07月18日 伦敦房叔




乘坐着时光机,房叔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跟随老舍先生的文字,重回1925年的伦敦。



请输入标题     bcdef

从1924年的秋天到1929年的夏天,老舍先生一直在伦敦住了五年。多亏手头的钱紧,英国的旅馆和通行也都不便宜,让他没法子去到各处跑。 除了寒暑假节,和极少数的外出游玩,老舍先生这五年,眼里尽是伦敦这个大城市了。在这期间,大概有很多时候他是泡在图书馆里写小说,出走的时候只拎了一个皮箱,伦敦五年,带回了三本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还有《二马》。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伦敦地名


“京味儿”

老舍在作品中提到伦敦地名,总是透露着一股子“京味儿”,比如他把牛津街西端的Marble Arch称为“玉石牌楼”,把商铺云集的Oxford Circus译为“牛津圈”,把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不远的Gordon Street叫做“戈登胡同”,别有一番“洋为中用”的幽默。当我路经这些地点之时,想起老舍的所记所述,便觉得意趣盎然。



先生说:“假期内,学院里清静极了,只有图书馆还开着,读书的人可也并不甚多。我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与《二马》,大部分是在这里写的,因为这里清静啊。那时候,学院是在伦敦城里。四外有好几个火车站,按说必定很乱,可是在学院里并听不到什么声音。图书馆靠街,可是正对着一块空地,有些花木,象个小公园。读完了书,到这个小公园去坐一下,倒也方便。现在,据说这个学院已搬到大学里去,图书馆与课室——一个友人来信这么说——相距很远,所以馆里更清静了。哼,希望多喒有机会再到伦敦去,再在这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




“蓝牌制”


从伦敦市中心乘地铁中央线到荷兰公园站下车,步行穿过数条街巷,便到达了圣詹姆斯花园街(St.James’s. Gardens)31号。抬眼看去,这是一栋翻新过的维多利亚式黄砖联排建筑,算上地下室共四层,高阔的台阶从街面向上直达大门,深绿的底色上镶嵌着金字门牌,黑色的铁栅栏围出英国式的秩序感,克制而内敛,是伦敦中产阶级家庭常见的住宅风格。


在明亮的轩窗之下,一块“英格兰遗产”的蓝牌挂在乳白色的外墙之上,上面铭刻着老舍姓名的中文、拼音、他的生卒年以及居住于此的时间。

“蓝牌制”(Blue Plaques是英国保护名人故居的制度,能获得“挂蓝牌”殊荣的名人故居必须符合一系列严苛的条件,比如该名人在其所处领域是公认的杰出人物、为人类进步和福祉作出过重要贡献等。老舍是迄今为止唯一在英国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前身)任教,在伦敦度过了他25岁到30岁的时光,他在伦敦的故居有好几处,被授予“蓝牌”的这一处,是老舍在伦敦期间租住时间最长的居所。





在杂文《头一天》中老舍先生写了他真实的伦敦初印象:“啊,来了救兵,易文思教授向我招手呢。他的中国话比我的英语应多得着九十多分。他与我一人一件行李,走向地道车站去;有了他,上地狱也不怕了。坐地道火车到了LiverpoolStreet。这是个大车站,把行李交给了转运处,他们自会给走到家去。然后我们喝了杯啤酒,吃了块点心。”

■ Liverpool Street Station 1920 对比 2017

■ Tower Bridge 1920 对比 2017

从圣保罗教堂出来,沿着泰晤士河边溜达,穿过贾灵十字街,就到了马威和李子荣看戏买票的皮开得栗(Piccadilly Circus)。现在看戏还在这,也还有买票的亭子,通常当天的戏票还有打折。不过演的可就不一样了,经典比如《歌剧魅影》《悲惨世界》,流行的有《哈利波特》《狮子王》。过了皮开得栗就是瑞贞大街了,书中马威给李子荣买表的地方,现在街两旁也还是奢侈品店,只是中国人再不会像那年代,李子荣一见马威要往里走,就扯着他就跑呢。

■ Piccadilly Circus 1930 对比 2017

再往前走就是牛津圈 (Oxford Circus),拐个弯就是购物的天堂牛津街(Oxford Street)。在老舍先生那个年代,牛津街就已经是最热闹的所在,这狗年月倒是没有任何变化。“从太阳一出来直到半夜,牛津大街总是被妇女挤满了的。这条大街上的铺子,除了几个卖烟卷儿的,差不多全是卖妇女用的东西的。她们走到这条街上,无论有什么急事,是不会在一分钟里往前挪两步的。铺子里摆着的花红柳绿的帽子,皮鞋,小手套,小提箱儿……都有一种特别的吸力,把她们的眼睛,身体,和灵魂一齐吸住。” 

■ Oxford Street 1930 对比 2017

牛津街往西是玉石牌楼,在海德公园的东北角,每到夏天,大人们孩子们晒太阳的景象,和那时候也一毛一样:“青草地上的男男女女,也有脸对脸坐着的,也有搂着脖子躺着的,也有单人孤坐拿着张晚报,不看报,光看姑娘的腿的。一群群的肥狗都撒着欢儿乱跳,莫明其妙的汪汪的咬着。小孩儿们,有的穿着满身的白羊绒,有的从头到脚一身红绒的连脚裤,都拐着胖腿东倒西歪的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奶妈子们戴着小白风帽,唠里唠叨的跟着这些小神仙们跑。” 不同的是,再没人叫眼前这座门楼“玉石牌楼”了,人们所知道的名字就只有Marble Arch。

■ Marble Arch 1920 对比 2017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