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城,那可是留学小伙伴们最常去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吃到想念的家乡菜、逛中国的超市。还是能买到中国点心,连奶茶都是有的呢。
在英国,8个城市有中国城身影,分别是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纽卡斯尔、谢菲尔德、利兹和格拉斯哥,其中最大的是伦敦的中国城。它位于伦敦市区的黄金地段,由一条长约800米的主街道和几条小道组成,距离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首相府以及特拉法加广场都不远。
走在伦敦的路上,随便抓个人来问问,他们都能说出个“中国城”一二三点出来。中国城越来越成为英国人认识中国的窗口。然而在过去,“中国城“的名声并不好,向来被认为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尽管如此,依然挡不住英国人对它的喜爱。
船坞区的中国城的萌芽时期
最初伦敦的中国城是在伦敦东区,是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的所在地。最早踏上英国土地的中国人是一个水手,他在17世纪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来到伦敦,就住在Limehouse一条叫做Poplar High Street的街上。
最右边的为中国船员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雇用数千名中国人作为船员,其中大多数中国船员仍然选择回到中国生活,不过依然有少数人选择离开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英国大地上谋生。这些来自华南地区的海员和劳工流落人生地不熟的伦敦,只能靠开设杂货店、洗衣店、餐馆和旅馆为生。
到了20世纪初,Limehouse以及附近的Pennyfields开始被正式称为“中国城”Chinatown,并且30年代达到了规模的顶峰。此时华人居民大约有了5000人,有了近30个中国企业。其中大多数是为中国海员服务的小商店和旅店。虽然规模和数量都很不起眼,但是这30个中国人开办的小企业却是形成如今中国城重要的基石。
伦敦有东西两个大区,相比较的伦敦西区的富饶高贵,伦敦东区则曾在柯南·道尔笔下被形容为最危险之处——“无可比拟的暴力与堕落之地”、“众多怪异的秘密与欲望的深渊或地狱”,并常常游离在外界的视线之外。
20世纪初是中国城被英国人黑得“最狠”的一次,受到以英国小说家Sax Rohmer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影响,中国城的各种负面传闻越来越多,从赌坊到鸦片窝点,从妓馆到黑帮……真是什么都有。而这些传闻也成了在整个欧洲散播“黄祸”(Yellow Peril)恐慌的主力军。
丑化中国人的形象
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1913年在《傅满洲博士之迷》一书中首次出现,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
傅满洲是一个瘦高秃头,倒竖两条长眉,面目阴险。他总是幽闭在黑暗世界中,精通各种酷刑和毒药,策划种种邪恶勾当。他集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华人所有最恶劣的想象于一身。按照罗默的描写,这其实是黄祸的拟人化形象。
文字和影片深深塑造着英国人脑海中对于中国的形象,但是在报纸和公众心目中,有“成千上万”的华人来和英国水手抢工作,这些人还在伦敦东区开鸦片馆、诱骗白人妇女,或是经营着其它罪恶勾当,甚至连“堂”(tong)也进入了英语词汇,用来形容华人中的黑帮。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在伦敦当时还发生了白人水手聚众阻挡华人海员登船的“种族歧视”事件。
到了二战时期,Limehouse在伦敦闪电战中被摧毁,航运业走向衰落。航运业形成了新的联盟规则,这一新规则使得非英国的海员想要在英国船舶上找到工作基本不可能。
工作的的丢失,社会大众的歧视,让刚刚萌芽的中国小企业到达濒临破产的边缘,让身在伦敦的华人挣扎度日。
中国城西迁时期
随着二战结束,从远东地区返回的英国士兵已经养成了一个喜欢中国菜的胃,这时中国城的春天才再次来到。一些餐馆老板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于是在杰拉德街的西区开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餐馆和食品店。
原本杰拉德街的西区就是一个聚集有趣美食、娱乐和购物的繁华地段。因此,中国人开办的新店铺通过街区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华人从东区到西区来开店寻找财富。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法律允许香港新界地方的原住民搬到英国居住,这一政治举措吸引力许多新界人移民到英国,为中国城的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1967年,香港发生暴乱,不少香港人决定移民到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不少华人陆续移民到英国,使得中国城的范围不断扩大。
60年代唐人街
1979年,英国当局同意两万民来自越南和华裔的“船民”到英国居住,其中一些“船民”把东南亚的特色带到唐人街,将地方特色和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相融合,使唐人街向多民族文化方向发展。
时至今日,新发展起来的Soho中国城已经成为了伦敦的“美食心脏”。
根据The Londonist在2015年进行的一项线上调查发现:超过10%的伦敦本地人每周至少吃一顿中餐,比英国任何其他城市居民的频率都高,而Soho中国城自然是首选。
还是应了那句亘古不变的定律:要抓住心,先抓住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