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名为“笑气”的东西,在年轻人中间悄然流行。
“笑气”,化学名称为一氧化二氮,无色,有甜味。自1799年被英国科学家发现可以用于麻醉后,就走上了历史舞台。直到近年,更先进的麻醉技术被开发后,笑气在医疗领域的作用才渐渐减弱。
在日常生活中,笑气更广为人知的用法是制作蛋糕裱花、花式咖啡和分子美食等,我们在蛋糕店、咖啡馆里经常能看到的奶油枪,靠的就是“笑气”,把奶油打成浓密的泡沫。
但是,在一些年轻群体中,大家心照不宣,使用笑气来制作“嗨气球”(dizzy balloons)——先将气体冲进气球,然后抱着气球吸食。由于制作步骤简单,材料易得,吸食后可以达到所谓“自嗨”的感觉,让不少年轻人为之痴迷,甚至有人将它视为聚会时“调动气氛”的物品。
但是,一位在美国西雅图留学的中国女生却用亲身经历,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笑气弹在美国非常普遍,“一般烟店都有卖,很多人成箱成箱地买”。而且,“在留学生群体里很流行”。
“我感觉我认识的留学生里,有一半人吸过笑气。我们管这叫做‘打气球’,当时很多人告诉我,说‘打气球’会让人比较舒服,还说它比抽烟喝酒的危害还要小。”
出于好奇,林娜在自己住的公寓附近,买了四五盒笑气弹、奶油枪和一些气球。“第一次吸,我就用光了四五盒,每盒里面有24支,差不多有100多支。吸完之后,就感觉脑袋里在蹦迪一样。”这是林娜从未体验过的新鲜感,在此之后,“打气球”变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林娜在西雅图吸食用的笑气弹
林娜描述,自己是一个“很不容易放松的人”,在国外求学,自己照顾自己,也让她时时处于比较紧绷的状态。“打气球”似乎给她提供了一种解脱的方式,但危险,接踵而至。
几个月下来,林娜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变化。“打完气球,脾气会特别暴躁,还很容易饿,迷迷糊糊地点完外卖,等到送到公寓的时候,我又不想吃了,那段时间,我房间里到处都是食物腐烂的味道。”
林娜还察觉到,因为毒素排不出去,自己的前胸和肚子上,长出了许多红色点点状的小包,双手也因为长时间握着奶油枪,开始脱皮。
两三个月时间,因为“打气球”,林娜花掉了几十万元。这些钱,一部分是父母给她的生活费,另一部分,则是她打工挣来的。“多的时候,一天能花掉七八千元‘打气球’,一个月能花掉十几万,都是一箱一箱地买,一箱24盒,一盒24支,打完晕晕乎乎的,然后睡着了,睡醒之后又接着打。”
今年年初开始,林娜尝试“戒”过两个多月。“但是停下来的时候,特别难受”。最终,林娜“复吸”了。
复吸之后,林娜的吸食量比以前还大,“一箱一箱地打”,随即她开始出现幻觉,甚至觉得有人在追杀她。更严重的是,林娜的双腿时常觉得无力,“站不起来,像瘫痪了一样”,以至于她选择躺在公寓里,陷入“打气球”,然后昏昏沉沉地睡去,醒来再接着“打气球”的恶循环。
这时的林娜,已经失去了自控力。由于一个人住,林娜的变化没有被及时发现。等到好朋友上门来找她,发现她已经严重到出现了失禁情况。“她来找我的时候,我已经5天没吃过饭,没喝过水了,我忘记打了几箱了,也忘记自己当时是什么状态了。”
随后,好友将林娜送去医院,入院两天后,林娜被父母接回国。出首都国际机场时,林娜坐在轮椅上,这和大半年前健健康康的她,判若两人。
她入院时情况非常严重:双手蜷缩,双脚肌肉萎缩,连在轮椅上坐一会儿都会觉得累,只能躺着,吃饭、喝水、上厕所,都需要别人照顾......目前,她仍在北京的医院接受治疗,不能独立行走。
对林娜来说,现在一想起“打气球”的这段经历,悔恨便挥之不去。“很可怕。比起身体,心理上的打击更大。十几岁我就出国读书,在此之前,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克制力很强的人,但是吸了这个……感觉毅力被摧毁了,一点也没有了。”
林娜将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希望更多同龄人看到我的遭遇,以此为鉴,不要再碰(笑气)这个东西了。”
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专攻药物依赖型、毒品、神经药物研究的专家陆林提醒:“笑气”,一旦用于吸食,对身体就会产生危害,“这种危害好比是煤气中毒,是不可逆的”。他进一步解释,少量吸入笑气,会引起神志错乱、谵妄,但如果长时间暴露于一氧化二氮中,将会导致智力、视听功能障碍,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而据媒体此前报道,在2006年到2012年间,英国共有17人因过量吸入“笑气”死亡。
请大家保持警惕!这种危害身体又使人上瘾的气体,千万别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