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腻了朋友圈里的洋节日,这回有个中国节日刷屏了老外的社交网络

2017年12月08日 英伦大叔


大家一定都经历过被洋节日刷屏支配的恐惧吧?


就拿刚过去的万圣节来说,那一天的朋友圈简直聚集了各路牛鬼蛇神,活生生上演了现实版“林中小屋”



这几年,洋节日在我国大行其道,颇有“西风压倒东风”的架势,从一开始的圣诞节、情人节到现在的万圣节等,洋节日在中国遍地开花,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


就在几天前,一个中国节日反其道行之,在海外刷屏。令人惊讶的是,它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不是由阿里巴巴那样在全球具备很大影响力的企业发起。

这个由国内音频分享平台龙头喜马拉雅FM发起的“123知识狂欢节”,在短短2天内占据了200多家外媒的版面



根据对外宣传的资料,这是首个以内容为主题的购物节。期间,老郭的首档脱口秀节目“郭论”、马东和奇葩天团打造的“好好说话”和“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纷纷上线,实现了1.96亿交易额。


当然,外国友人们在惊讶于知识狂欢节交易数据的同时,还有些五味杂陈的小情绪


有的人说,这体现了中国人对知识的尊重,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买单,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而更多人透露出来的,是一种羡慕嫉妒的情绪。


毕竟,他们可没有喜马拉雅FM、知乎这样的内容分享大平台。


Quora被誉为“美国知乎”,但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外却无法在知识付费领域有大的斩获


2007年,Quora曾推出knowledge prize功能,顾名思义,提问者提供赏金,寻求问题答案。但推出后,这项功能的成绩却并不耀眼。


对于知识付费来说,中国似乎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片沃土。


事实上,近几年诸如喜马拉雅FM、知乎live等内容消费平台走热,背后始终穿插的是萦绕在中国青年人群体中的两个关键词:“知识焦虑症”和“信息焦虑症”

看见别人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想着自己的口语不够好,要去报个培训班;微信里某位行业大咖出新书了,想着必须得买才能跟上步伐。周围的人都各有所长,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与更多人有共同话题。

对于知识和信息的焦虑感是广大中国,尤其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年轻人身上的通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知识的追求是穷尽一生所努力的事。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曾在著作《双重职业中》提出一个概念:Splash,意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自己有一份工作,也会在工作之余利用自身才艺获得额外收入。

喜马拉雅FM上,张萌被粉丝亲切地称为“萌姐”。


她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这个参加过4次APEC、3次达沃斯论坛的奥运火炬手在双十一没花一分钱,但却在今年消费了80万,当然并不是买了房。

萌姐说,这一年他消费支出的大头是学习培训类和身体提升类,当有提升自己的机会时,萌姐从不手软。同时,她又能通过自身强大的消化总结能力,将得到的知识整合成干货对外输出。

上月中旬,萌姐的新课程《人生管理课》上线,在里面她大谈精力、思维、知识、人脉和健康方面的管理,而这些,都是她平日里花重金,费心去实践、检验学来的。此次知识狂欢节,《人生管理课》在栏目中销量排行第七,这也反映了萌姐在粉丝中的受欢迎度。

正是诸多的“张萌们”崛起,助推了知识付费的发展。们对知识有强烈渴求,愿意为知识付费,同时又能通过自身劳作生成新的知识,反哺受众,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从另一个角度看,知识付费风潮兴起也是内容文化消费升级的体现。

今年9月,网易与知萌曾联合发布《2017内容消费升级营销趋势报告》指出,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过载的时代。根据数据统计,一名网络用户平均每天接收54000个单词,相当于一部小说。

面对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消费者的追求愈发极致精简,内容消费升级应势而生,带来模式、结构、价值的全面升级。

内容也不停地更新迭代,内容形式多元化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兴趣个性化自动匹配,适应不同的风格和语境,从而形成不同时间空间的内容消费模式。

消费内容不断升级,兴趣化与泛娱乐是明显趋势。这次的123知识狂欢节”喜马拉雅FM打出“脑馋”主题,力图让知识变得好玩儿,就是对这一趋势的感知。



移动互联网时代,咱们正在多处进行弯道超车,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这次的知识狂欢节提到的“知识付费”概念,都是类似体现。

如今,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海外攻城略地,或许以此次的刷屏为苗头,知识狂欢节就是下一个正在海外崛起的中国智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