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今天《时代》杂志选出了2017年的年度人物——“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仔细一看,许多人可能一眼就认出了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或许还有人能认出演员艾什莉·贾德(Ashley Judd)但其余几位陌生平凡的脸孔恐怕都没有人认得。她们是Uber前工程师、采草莓工人、洗碗工、#MeToo(#我也是)的发起人等等。所有封面人物都穿着不同款式的黑色衣服。黑色或许是沉默的颜色,但是这些打破沉默的人们却有各自相似却不同的故事。他们年龄不同、或许讲得不是同一种语言、信仰的宗教不同、族裔不同,或许他们在生命中从来不会相遇,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遭受性骚扰,并打破沉默指控侵犯者。
当然这也不是《时代》第一次选择一个群体作为年度人物.
举几个最近的例子: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鼎盛的一年,“反抗者”成为当年的年度人物;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之时,“抗击埃博拉者”这一群体成为年度人物。
正如文章开头引用的《时代》杂志的话,这一“打破沉默”的风潮似乎是在近两个月席卷全美,并以超强的阵势扳倒了昔日高高在上、权力不可撼动的国会议员、好莱坞金牌制作人、电视台名嘴、好莱坞巨星等等,而这些昔日的“沉默者”也克服恐惧和耻辱站出来指控侵犯者。正如笔者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性骚扰”这一问题并不是一夜间才兴起的,是社会成员长期的参与和纵容,深深地植根在我们的文化中。(关联阅读:每天一个名人落马 全美性骚扰成风 你我该负多少责?)
赵小兰在“Women Rule”峰会上发言
正如交通部长赵小兰昨天在参加第五届“女性领袖”(Women Rule)峰会时分享的,“我认为(性骚扰经历)是许多女性保守了很久的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尤其是在过去,那时的氛围是不一样的。”赵小兰在华盛顿工作40载,服务了4届总统,作为少数族裔优秀的女政客也不免遭遇性骚扰。而她昨天仍然没有指控自己的骚扰者,因为此人仍在职。
那么今天的氛围真的和往年不一样吗?是,又不是。回答“是”的理由就是有越来越多的遭受性侵的人(大多数是女性,也有男性)战胜恐惧,打破沉默;有越来越多的“看客”从“谴责受害者”(victim blaming)变成“鼓励受害者”。回答“不是”的理由有很多。
“走近好莱坞”录像截图
比如,去年大选前,“走近好莱坞”录像带曝光,引起选情震荡。录音显示,川普称可以凭借自己的名气去抓女性私处。即使录影带录于几年前,川普还是真人秀节目“学徒”的主持人,而当时和川普同时出现在录像里的NBC主持人Billy Bush还是遭到了开除的待遇,但是当时的“总统竞选人”却毫发未伤。
设想,如果该录音带曝光的时间在今年,在温斯坦风暴以后,情况是不是会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不会。
也有人大胆地设想,如果希拉里在去年当选总统,那么今年的这股“揭发性侵者”的风暴并不会刮得这么强烈。笔者也不能赞同,正如有人在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宣称,美国所有的种族问题都解决了,但实际并非如此。
正如许多媒体报道的,希拉里竞选团队其实了解温斯坦历年来“性骚扰”传闻,但是希拉里本人也只有在温斯坦“倒台了”以后才公开与他划清界限。
“包庇性侵者”和“谴责受害者”是“强暴文化”的重要元素,与热衷“政治正确”的民主党还是“不畏打破禁忌”的共和党无关。无论是川普还是希拉里都是这一文化的贡献者和参与者。
在今年年初,川普就职第二天,全国各个大城市乃至全球许多城市都加入了美国女性的队伍,带上粉红小猫耳帽子,走上街头,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全美选出了一个“不尊重女性”的总统,但是身为女性的我们不会坐以待毙。
要改变这一不尊重女性的文化,靠的不是希拉里或是川普,而是包括平凡的你我以及电影明星、歌星在内的“打破沉默者”。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