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年老时看淡

2017年12月01日 阳光母亲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从年轻走到中年,从中年走到老年。


什么是境界?境界就是人生之始能看远,人生中途能看宽,人生终年能看淡。


年轻时要看远,中年时要看宽,老年时要看淡,这是君子的三种修行,人生的三种取舍之道,和人生的三重进境。


01

三种年龄,正是君子的三种修行


《论语》中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轻时戒色,蓄元气。


色字头上一把刀,古人造字用意极深,无不期望后人见字戒惕。何况色不迷人人自迷,色也并不只是女色,而是代表着欲望。所以人在年轻时应将精力放在正处,在学生时代就应当专心学业,初踏入社会就应当认真工作,不同的时期都有应做的事情。



中年时戒斗,养和气。


人在壮年时指向一切的斗,比如在职场中常会为了利益、职位而勾心斗角。人一旦养成这样的品性,人生的关注点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与扭曲,从而无视人生的真正乐趣。所以应当努力克制自己,变得平和谦让。


年老时戒得,养正气。


“得”是贪得,包括财富、地位、美色等。不只是有权有势者,即使在普通生活中,也广泛存在贪恋小便宜。过于在乎一些小利小得,贪婪无度,就会损害元气、损身折寿。


02

三种年龄,正是人生的三种取舍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取舍,是人生必须要上的一堂必修课,关系着人生能否顺利毕业。取舍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二三十岁,要懂得年轻时的取舍。


二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计较父母的职业。如果到了“弱冠”之年,还无自立之志,那就会一辈子都没出息。三十岁时,已成家立业,大丈夫就该不再计较妻子的容貌,要深知贤惠比美貌更重要;老婆就该不再计较老公的身高,明白能力比身高更有作用。



四五十岁,要懂得中年时的取舍。


四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别人的议论,谁爱说啥就说啥,自己想咋过就咋过,不会再轻易被别人议论左右。五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无处不在的不平之事,不再计较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不再眼红他人的财富,不再当仇富的“愤青”。


六七十岁时,要懂得年老时的取舍。


六十岁时,上班族不再计较职位高低,经商的不再计较利大利小,当官的不再计较官大官小。七十岁时,人到古稀,不再计较的东西要更多,年轻时争得你死我活的东西现在只会淡然一笑,中年时费尽心机计较的东西如今看来已无关紧要。


此时心头只重三样事: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和良好的名声。


03

三种年龄,正是生命的三重进境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的正是年轻、中年和年老时,人生所应有的三重进境。


年轻时,要完成人生的第一重进境。


所谓“三十而立”,就是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包括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



中年时,要完成人生的第二重进境。


四十岁的人,对外,他明白了社会。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对内,他明白了自己。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


所谓“五十而知天命”,是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再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年老时,要完成人生的第三重进境。


“六十耳顺”,是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是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


“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不违反规矩。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都能坦然面对。



在自己的年龄段做好份内的事,就是本分;本分地走过一生,就是境界。


最好的人生,是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能够看远、看宽、看淡。这就是人生的真谛,这便是人生的觉悟。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