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的海外游学效益最大化?

2017年12月05日 美高留学早知道


美国优秀私立中学访问(家庭定制)PSFT项目

现已开始报名!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了解更多信息


游学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方式。区别于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学,老师决定学多少,用多快速度,用什么方式考核。游学的方式,主体也是参加者自己,孩子本人。


提供了这么多的资源、安排了这么多节目或者课程,孩子从哪个活动中吸取到最多的东西?或者他最喜欢哪个活动?或者他跟哪个活动有最强烈的情感的连接,那是取决于孩子自己。


那么如何使游学的收获更大呢? 今天推荐华东师大严文华老师的文章《做好心理管理,让孩子的海外游学效益最大化》,素材源自外滩教育。




很多家长一面送孩子去夏令营,一面全程电话追踪孩子的行动,包括吃饭、睡觉之类的基本活动。有家长问我,六年级的孩子,男孩,说直接送到国外寄宿家庭读中学是不是好事情?我说,这不是简单的回答yes或no,取决于你孩子的人格特征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有足够的开放性,很外向,对新环境适应力很快,之前的亲子关系怎么样,家庭结构怎么样,对东道国的语言的掌握程度怎么样,自己的动机跟意愿怎么样,还有当地接待家庭怎么样。所有因素都要考虑。


家长说,我的孩子我们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还要忍受不能见到他的痛苦,就是希望有好结果。那我问一个问题,付出的代价,是说孩子不能跟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在一起,得到的,可能是父母眼中的教育能不能提高。那什么是学到的东西?什么是可以学到的?什么是家长设计的?留学部分家长看重的,可能是单一智力方面。如果夏令营或游学,应该时间更短,可能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期待,家长有家长的期待,孩子有孩子的期待。那我的问题就是,您期待的,到底是什么?学到什么?


所以一个夏令营或游学活动中,比如有5个课程,10个活动,每个孩子讲出来的,可能都不一样。所以他更多是强调孩子自己是主体,然后孩子决定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他学的角度是什么。这个部分,如果从夏令营或游学的性质,他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是一种从做中学、体验中来学,以及孩子是学习主体这方面讲。


我觉得这跟多元智力的关系更加接近。因为多元智力涉及到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能力、身体运动等等,这些能力在游学中其实都是有一些体现的。对家长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有意识地让孩子把体验部分转化为能力提高的部分。


我们学习,大多数时候是来自眼睛,视觉是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一个通道,还有听。夏令营或游学中我们有全方位的一个学习,我们会触摸一些东西,我们会闻一些东西,会听不同的一些音乐节奏等等。是一个全方位感官的调动。如果游学机构不设计好这个项目,家长不帮孩子做一些总结和深化,孩子看到的东西,并不能自然的转换成能力。


接下来讲家长可以做哪些事情,我分为三个阶段。就是夏令营或游学之前可以做什么,当中可以做什么,之后可以做什么。


游学之前


孩子会有一个情绪的变化图,如果孩子自愿出去,会在很高的起点上开始,因为他很好奇,跟同伴说我要到哪里去。但是可能在游学过程中,可能有些活动会遇到挫折,是让他兴趣越来越降低,还是提前告诉他,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本身就是游学项目的一部分?挫折也是很好的学习和体验。


家长可以帮孩子做一些心理上的准备,可能有些好的方面,比如拓宽了眼界,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部分。这些是孩子可以预期的。家长可以帮他做一些准备、预期。是他自己没有想到的困难。还有就是需要家长跟孩子一起准备的,去的地方的文化、历史、经济发展,关于一些知识层面的储备。


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我更建议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可以作为协助者。孩子自己做的时候,他的意愿性也会增强,对整个游学项目也会有更高的承诺感。还有走之前,要跟家长约定一下联系的频率。这部分,有助于约束双方,既约束孩子,也约束家长。


对那种过于恋家的孩子来说,依恋可能是一个天性,家长需要提前就告诉他,那边是没有爸爸妈妈的时间、空间,你要学会怎么样处理这样一个时间。对离不开孩子的爸爸妈妈,当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焦虑的爸爸妈妈来说,这也是对他们的一个约定。你不要过度地关注孩子,不要用过度地关注打搅他。所以对双方来说这都是重要的。



游学过程中


如果您的孩子跟他通电话、微信也好,比如孩子打电话跟你聊,说我今天都没有吃饱,家长一般会怎么说呢?(家长:买点小饼干)。就是给他一个建议。(家长:有没有和寄宿家庭说)。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很多游学机构碰到的情况是这样:妈妈放下和孩子的电话,就马上拨机构电话,说你们组织的什么项目,都不让我孩子吃饭。项目组赶快沟通,就会找到这个孩子说是不是今天没有吃饱,然后孩子非常惊讶地说,你们怎么知道?然后主办方会说,你妈妈跟我们说了,我们问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就很不高兴。妈妈怎么可以这样说呢?其实妈妈可以多问一句话,为什么没有吃饱?你总得知道原因,到底发生了什么。


孩子可能告诉你说,我起来晚了,桌上没有早餐了,然后什么都没有吃就走了。妈妈可以再多问一句,按照约定,寄宿家庭应该提供早餐,为什么没有早餐?他们怎么跟你解释呢?孩子说,他们说早餐在冰箱里。那有提供早餐吗?有。只是孩子习惯了早餐放在桌上才可以吃,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从冰箱里拿。


这个时候妈妈就变得容易工作了,你要吃什么,从冰箱里拿。这个就变成简单、直接。孩子也不焦虑了。刚才那个爸爸说,让他买小饼干,也很好,但是孩子开始焦虑了,哪里有卖小饼干呢?所以那是给他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不知道现场会发生什么。所以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比我们告诉他怎么做可能更好。


还有就是出国孩子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去欧美国家、北欧。早餐很多时候是冰的。英式早餐是有热的,但是其他国家早餐很多都是冰的。孩子就说,不好吃,不想吃。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怎么做呢?


买热汉堡。(家长:微波炉里转一下)。这也是让他自己想办法,爱吃真正自己弄。如果都没有条件,也可以鼓励孩子,你可以试一试。大多数孩子都会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


如果他脑子里认为,吃冰的汉堡、喝冰的牛奶没有什么,他就有可能身体真的没有什么。但如果妈妈接到这个电话说只有冰牛奶、汉堡,赶快问你吃了吗,他说我吃了,没有办法。然后妈妈赶紧问,你肚子有没有痛?孩子说,哦,真的有点痛。家长往往怎么说,孩子就有怎么样的反应。你打那么远的越洋电话,你说肚子痛,他就会真的肚子痛。所以家长的思维,是一个积极思维还是一个消极思维,焦虑的爸爸妈妈还是完全信任孩子的,你自己情绪非常稳定,处理事情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建议,爸爸妈妈在游学时,不要把所有眼睛、耳朵放在孩子上,比如5点50,这个时候应该回到宾馆了,但是打到房间居然没有人接电话,打手机也没有人接,到底到哪里去了啊?你每时每刻关注孩子,你的焦虑一定会通过电话影响到孩子。


所以我们希望爸爸妈妈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重心,也有你关注的事物。孩子不是你的一部分,你也不是孩子生活中必须的一部分。你们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时空。


有家长说孩子叛逆期,太讨厌了,赶快过去吧。但我学心理学的,我要说一句,如果孩子从来不叛逆,那你才要真的担心了。他从来不会对你的话说“不”,说什么就听什么,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青少年的危机,会到中老年时爆发,那个阶段会在其他时间出现。


所以在他生命中,应该发生的事情在那个阶段该出现的,就在那个阶段出现。父母给更多的理解、支持。那个阶段不是那么可怕。所以我们说,父母也要能够处理好自己的焦虑,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怎么样管理情绪。相信孩子自己能处理好。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的力量来到这个世界上。只不过他一直待在我们身边时,没有机会给到他让他很好的独立发展。所以当他有机会到外面游学或者做其他的活动的时候,你要相信他是能够处理好的。哪怕他没有处理好,犯了错误,只要不致命,都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跟锻炼。哪怕他没有吃饱,哪怕可能肠胃真的坏了一两次,都没有太大关系。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所以当父母带着很稳定的一种情绪、乐观态度跟孩子说,你看,你这次生病了,受到那么多照顾,甚至都到美国体验了一把他的医疗体系,比别的孩子多经历一些。当父母这样看事物、总结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稳定、就不焦虑了,就没有那么多负面的抱怨了。所以我觉得这是夏令营或游学期间家长可以跟孩子做沟通的。


孩子回来之后


孩子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并不能自然而然的上升到能力的这个层面。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很强的反思能力,那那些看到的,只是看到的,如果父母问一些很好的问题或者有机会、有平台让孩子做一些反思,那孩子的体验跟经验,就会上升到一个能力的层面。


哪些问题家长可以问呢?可能问最多的就是你听到了、看到了什么,这个只是他观察到的现象的表面,然后会再问,因为听和看有被动的,他们进入到你的视野,进入到你的耳朵。还有更加主动的一面是说你观察到什么。这后面就有一些探索,有一个主动权,有一个自我把控在里面。


再深一点,就是你想到了什么。可能对你来说启发是什么。这个部分,可能对孩子来说他反思的部分更强。所以如果父母的问题很好,父母有比较强的感知能力,可以让孩子收获更多。


比如说问孩子,你观察到什么,孩子说,我在英国餐厅里就餐时他们通常都比较安静。这是他观察到的,就很好。没有人告诉他,他自己体验到、看到。那你想到了什么?比如孩子可能会说,我觉得中国人真是没礼貌。我们那帮学生进去之后,整个餐厅的分贝一下子高了50分贝,每个人都高兴、开心,大喊大叫。


然后妈妈可以再多问一句,当你说中国人不礼貌的时候,你是指中国人在英国人餐厅里不礼貌,还是说中国人在中国人的餐厅里这样做,也是不礼貌的?


孩子就会开始思考了,如果在英国餐厅里大声喧哗,真的不礼貌,但是如果在中国餐厅里用这个音量说话,是不礼貌的吗?好像不一定。那妈妈可以再问一个问题,怎么样做,才是礼貌的?到底应该像英国餐厅里的人一样,声音很低的说话,还是跟中国一样,很开心、大声说话?


孩子就开始为难了,就开始想一些东西。可能他第一次意识到,对错不是绝对的。我们说餐厅里要低声说话才礼貌,这个标准是英国人的标准,英国人的标准,就是唯一标准吗,有应该按照这个标准要求中国人在中国餐厅就餐这样吗?这个问题一直问下去,帮助孩子建立的是开放的心态。世界上不只有一把尺子。在中国,是用中国的尺子,衡量周围的人的对错。当我去英国、美国,用的是那些国家的尺子,去看我的行为是否得体、得当。


所以多元智力中,自然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生发展八阶段,自我同一性,自主性等等,就会变得多元化,变得更加开阔,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这是父母可以帮孩子做的,帮孩子搭建一个分享的平台,让他做一些夏令营或游学的总结,让他拥有更开放的心和视野。


刚才讲的餐厅的例子,也是在帮孩子提高一个文化敏感性。他第一次知道,用不同的参照对象的时候,文化不一样的群体当中的时间,我的做法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这是文化敏感性。


游学项目经常是短时间里要换环境,所以就可以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另外夏令营或游学项目很多东西在孩子后面成长中他会慢慢领域到、慢慢吸收。然后成为他今后成长的养分。家长不必太着急,有些养分是后面才发生作用的。



视频参考:本平台编辑李老师作客旅游卫视,看看《海外游学究竟是不是乱象》。最新录制的《最长寒假来了,我们如何游学》将于旅游卫视黄金档-看今天栏目播出,欢迎关注。




本文转载自:“世青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号



美国留学早知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