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活动 | 为什么我们总是沉溺在热点事件中?从今天开始拒绝随波逐流!

2017年12月07日 樊墨文创


关注樊墨书会  每年读50本书



每当我因为热点而激动,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发泄一番时,我都会翻开一则旧闻,提醒自己。你还记得几个月前的那个热点事件吗?

曾经,在西部的一个小城,有一对平凡的小夫妻,媳妇做销售,老公干物业,靠着自己打拼和家里支持,在小城全款买了车买了房,老家也有窑有地,日子过得不慌不忙。这样的生活,在一些精英眼里或许不值什么,可在小城当地,夫妻二人自己还算满意。况且,结婚不久媳妇还怀孕了,夫妻二人都快三十,对孩子的到来充满希望。即将分娩时,一家人隆重地全体总动员,老公、妈妈、婆婆,还叫上了婆婆家二姑,一起护送着媳妇去医院生产。没人能想到,短短三天之后,生日变成忌日,妻子死了,未出世的孩子死了,自己变成了渣男、恶毒婆婆随之而来的是万千辱骂诅咒。

是的,我说的就是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事情发生在2017年8月31日,舆论发酵在9月上中旬,离现在并不算太久,可在热点快速更迭的时代,这件事已经是十足的旧闻了。那一天,宫口已经全开,即将生产的孕妇,从医院五楼的备用产室坠楼,抢救无效,一尸两命。三日后,医院发布情况声明,指医院多次建议剖宫产,均被家属拒绝,产妇情绪失控跳楼。4日某媒体发布带有“家属拒绝”关键字的报道,多家媒体转发,微博全网推送,引起第一轮舆论热潮。

9月5日,北京青年报等传统媒体跟进,孕妇家属发声,否认医院的说法,指责医院根本没有多次建议剖宫产,反而是拒绝了自己剖宫产提议。医院针对家属的说法,6日再次发布情况说明,高调建议家属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次还附带了“如山铁证”,截了家属签字的知情书,还提供了监控视频中孕妇跪地图,标注孕妇两次下跪请求,家属仍拒绝剖宫产字样。

媒体传播时,把医院发布的说明,归纳为“孕妇两次下跪请求,家属三次拒绝”。这下,舆论彻底沸腾起来。自媒体大号纷纷跟进热点,写出了一篇篇极具煽动性和流传度的爆文,“不到怀孕生孩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嫁的是人是狗”、“我把你当老公,你把我当子宫”、“生育和死亡,最能看清人性”……人们绘声绘色地描述,医生如何三次强烈建议剖宫产,孕妇如何挺着大肚不顾尊严跪下相求,家属又是如何在明知人命关天,仍一次次冷酷拒绝,毫无人性地写下谅解意外。

人们归纳出了渣男、恶婆婆、重男轻女、想生二胎、想省钱各种靶子,有人着眼于其中一个批判,有人则对准全部火力全开。这些爆文在描述新闻事件后,往往接着论述丧偶式婚姻、婆媳矛盾、生育恐惧、两性对立,以自己有一个朋友、有一个病人、听一个谁说的相关虐心经历为例,最后以金句结尾,点明讨伐的主题,每一个点都能瞬间挑起大众的沸点。相关的微博微信下针对家属的评论更是句句诛心,充斥着人身攻击、恶毒诅咒和谩骂。

孕妇的老公、婆婆就这样,以渣男和恶婆婆的形象,被舆论打成筛子,绑在耻辱柱上游街,每天收到无数骚扰攻击电话、信息。

后来,传统严肃媒体再次介入,采访了事件各方,医院的主治医生、产房里的助产士、孕妇的老公、婆婆,还有开始不为人关注,其实也在现场的孕妇亲妈。同时,被标注为孕妇跪求家属同意剖宫产的监控视频也得以公开。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人们突然发现,孕妇根本不是下跪恳求,而是阵痛发作,绵软在地,孕妇老公整个身体前倾仍然没有扶住她,医院故意截取了角度独特的瞬间,标注下跪字样。

主治医生说孕妇产程进展顺利,没有硬性剖宫产指征,可以顺产。如果家属同意,还是倾向于让她顺产。

助产士说,她隔着病房听到家属跟孕妇表示先听医生的顺产试试,于是她整理成医学术语“家属拒绝剖宫产”,记录在护理记录上。

孕妇老公说,最早医生说顺产、剖宫产都行,他们问清了顺产中间也可以改剖宫产,所以优先选择顺产,并按医生的要求,签下了知情、谅解说明。后来,媳妇说疼受不了,想要改剖宫产,他同意了,去找医生接洽,医生表示一切正常。最后一次,他直接转述媳妇的话,要改,医生表示宫口全开,马上就要生了,改不了剖宫产了。后来孕妇再次进入产室,医生还拿走了婴儿用品。

在外等待的他们,中途见到好几个孩子推出来,可是都不是他家的。他忍不住去问医生自己媳妇是什么情况,医生居然表示孕妇不见了。他们冲进产房去找,无果,再后来,他就接到了孕妇和孩子死亡的通知,瘫倒在急救室外。

后来,很多产科大夫表示,那份被认为泯灭良知的知情书签字,不过是医院的例行公事。家属如果真的坚持己见,医院通常会让另签一份后果自负的声明。如果你曾经去过医院,就会明白病患和医生之间那种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谅解意外这种词,自然是医生怎么要求,病人怎么写。

孕妇妈妈说,当时,她也在场。亲家经济条件不差,不缺剖宫产的钱,现在谁家生孩子不带几千块钱。就算男方不舍得钱,难道自己会不掏钱,活活看女儿痛死吗。而且,他们其实已经悄悄查了,女儿怀的是个男孩,婆婆一心想抱上孙子,又怎么可能为了所谓的生二胎硬坚持顺产。她说,直到女儿最后一次出来,他们还跟医生说,实在不行就剖。

最终,卫计委也发布了最终调查结果,主要指出了医院存在的工作失误。

至此,有人继续根据新披露内容,批评孕妇家属搀扶不及时,听到孕妇妈妈说孕妇还有个弟弟,就指控她肯定和婆家一起撒谎,讹钱给弟弟买房子。有人据此继续讨伐,“原生家庭害死人!榆林孕妇坠楼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有人在医生和护士的证言也指向相反的方向时,冷冷表示,“记者太坏了,诱导人”、“新京报,呵呵!”卫计委调查结果发布,有人说,是国家维稳的无奈妥协,只能拿医院开刀。在他们看来,国家权威机关的调查结论,不可信,媒体视频调查不可信,只有公号充满情绪和脑补细节的文章,因为占据了时间轴上的先机,才是可信的。

当然,绝大部分曾经愤慨不已的人,只是悄悄沉默了。当真相呈现在眼前,他们不知不觉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甚至忘掉了自己此前的声讨的立场,比如我。

一个轰动全国,盘踞舆论场数十天的热点,就这样诞生,又这样被渐渐淡忘。参与其中的人,除了医院凭借资源优势,刻意带动、利用舆论,其心可诛之外,其他普通人,大多只是秉承着朴素的正义观,在事实不明的情况下,被思维局限所困,好心办了坏事而已。

而这个事件,之所以会成为热点,是因为媒体最初偏颇的报道,激起了人们普遍的激愤和焦虑,而公众的这种情绪又被媒体捕捉、迎合,炮制出更多的报道,进而引发更广泛的焦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说,这是大脑对风险天然偏见导致的效用层叠。

报道的源头,广大自媒体们,在只获得一点点信息的情况下,就不由自主地去处理手头有限的信息,把那当成事实的全部,并据此构建一个故事,除了蹭热点、收割流量的动机外,在卡尼曼的分析里,也部分因为无意识地受到情绪启发效应的影响。

而我们呢,广大的阅读者、吃瓜群众,比起严谨枯燥的调查报告,更容易被充满细节的公号文影响,为之摇旗呐喊,也因为大脑天生具有以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的特点。而不知不觉的立场转变,也有着充分的实验例证。

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而不完美,大脑也存在种种局限。恐惧和焦虑直接与直觉对话,让我们抛弃理性,走向错误的方向。但人也生而能知,只要觉察到自己的局限,类似的热点出现时,我们就有了选择的余地,拥有更多理性的可能,不是吗?

本周日,咱们一起听樊老师解读丹尼尔·卡尼曼经典之作《思考,快与慢》,了解、学习大脑的局限与误区,向更理性的自己走去。

《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创建性地把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活动内容



星期天,即是一周的结束也是一周的开始。有什么能比在周日下午参加一场惬意的海景读书会更能舒缓你积压已久的疲劳呢?


伴着午后慵懒的阳光和眼前碧蓝的海湾,让书中的精髓与知识顺利地流淌进了每一位书友的心中。


而之后讨论环节,不论你是内向的聆听者,还是外向的倾诉者,这里都有你的一席之地。用你的故事,用你倾听的力量让这周日的下午变得不那么的平凡。


报名参加



地点

Dockland Library


时间

12月10日(周日)14:00-17:00


人数

20人


报名费

$10


报名渠道

在樊墨书会微信公众平台后回复:


“报名”


马上报名参加本周活动吧!


加入我们


樊登读书会通过线上APP,与丰富的线下活动来满足大家对知识和自我提升的需求。不论是学生,白领,还是成功人士,都能通过我们樊墨书会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建立起高质量的生活与社交圈。快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吧,与全球350万人:


每年一起读50本书

Keep Learning~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