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之后,你有“留学病”吗?

2018年07月04日 英国留学中英网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你留学之后,好像变得不一样了。留学是一个能让人走向更高起点的途径,也是一场充满意外与未知的冒险。你可能在这场旅途中发现自己,找到人生的价值;也可能在冒险中迎面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还有可能,在国外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养成了一些奇怪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妙……这些习惯会被称为“留学病”,即留学生在留学时,养成的一些“毛病”。

知乎上有很多人在探讨这样一个话题:“留学之后,容易养成什么坏习惯?”留学生们都在考虑自己的留学轨迹,做出相应的调整,他们对于留学之后的坏习惯有什么看法?

@匿名用户

看着周围人出手阔绰、不为金钱所累的生活,常误以为自己也有这样选择的权利。对于不挣钱的学生来说,消费水平、或者说渴望达到的消费水平超出了自己、或自己家庭能负担的地步,算是个坏毛病。

        这里消费水平可解释为两方面。一层,是指吃穿用度。一次和朋友聚餐,AA后人均六十刀,吓了一大跳。还记得一回到家,我就颤颤巍巍地给爹娘发微信忏悔、自我批评。父母开着玩笑说你不要太奢侈浪费,我知道他们没有什么批评的意思,但我依然内疚良久。这个例子算不得妥帖,可当时看到账单时的“晴天霹雳”和之后持续良久的“不好意思”,真是至今记忆犹新。

        另一层,则是指生活方式、人生选择上。那些不用顾忌学费,想读多少年书就读、想读几个专业就读的人,最是让我羡慕。还有那些可以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想去探索哪儿就去探索哪儿的人。

        最让我感到抱歉的是,常常会不自知地与父母的沟通中流露出对于那些高消费的向往,而这常让父母感觉到压力。“爸爸妈妈的能力有限,只能给你提供这样的条件了。”听到这样的话时,更是会自责,自责自己自以为然地认为家庭理应提供这样的条件,自责自己常常不知 感恩只知索取,自责自己让爱的人伤心。

       这真是个坏毛病。至于这是否可以激励自己真地努力学习、赚钱之类的,那又是另一说了。


@Elodin

在美国,留学病主要有两个不同类别。

一个常见于博士生、博士后等大龄留学群体,常见症状就是变得抠抠缩缩,鸡毛蒜皮的小事喜欢说个没完没了。当然,我们芸芸众生的生活就是蝇营狗苟,苟且偷安,也不是说就不能计较生活的细节;但是许多人在锱铢必较的琐碎生活里,丧失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乐趣和追求,作为谈话对象更是如同复读机,让人心生厌烦。此病症还间或伴发极端种族主义症状,我一般把此症状视为长期疏于思考复杂问题导致大脑退化,把两党政治视为白人黑人站队的结果。

另一种留学病常见于本科留学生以及部分MBA以及高中留学生,常见症状就是无法正视和承认自己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为自己带来的巨大优势,把自己所享受到的优质生活和教育视作中国的常态,总觉得自己“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自己起点比别人高是别人太蠢太懒。这类患者通常会以精英自诩,面对条件不及自己的同龄人时喜欢想当然地鄙视人家,在审视大众的苦难时往往缺乏同情心,偶尔还会嘲讽后者本身不够努力不够聪明。

写完之后反省自己,发现我两种病都有,惭愧惭愧,与诸君共勉吧。

@FH李

自我感动。

我从初中毕业就在美国了,这么多年听过最烦的就是有人说:“留学的最大意义就是我知道以后把我丢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都可以自己独立生活”, 这鬼话纯属无知幼稚的盲目自信。你所谓的世界是北欧小镇,美国乡村这种貌似荒郊但是人性水平特别高的地方吧?你的无知自大是建立在自习的过程中自以为攻克的那些分数的困难吧?你以为所谓的孤独就是国内看春晚的时候你看不到吧?你所谓的独立就是自己会把零钱换成钢镚丢到洗衣机里转动开关的把手吧?

怎么样,你见过战火硝烟饱受炸弹袭击的巴格达城吗?那里的大多数人已经见惯了杀戮和别离,只讲本事和信念,如果是放一位国内的普通建筑工人和你去,过5年看谁能所谓的更独立?我觉得很多留学的人特别喜欢利用留学这事儿给自己披上一件悲怆而华贵的外衣,好像自己经历了大风大浪从此就理应享受高人一等的生活。我只能说,别感动自己了,大多数人在国内的生活一样经历过极度的孤独,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适应新生活的过程。

@匿名用户

       生活在London,慢慢的越来越没正常的金钱观念。吃顿饭10英镑很正常,买杯奶茶4英镑,以至于回国后爸妈带我去吃当地最贵的油条1块一根,脱口而出,好便宜啊。我们当地平均工资也就是2000块钱。在东欧旅游五星级酒店60英镑一晚会觉得便宜。一顿饭没有超过30英镑都不会心痛。买衣服价格越来越高。对不起老爸老妈。估计我要用三辈子才能还给他们养我的钱。

你呢?

你有没有在留学中养成坏习惯?

或者见过其他人的坏习惯?

欢迎添加offer2963和我们分享~


@offer2963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