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us Wei 魏睿昊
澳财网首席金融分析师
今天上午打开彭博社新闻网页,看到最有意思的一篇报道是这样的:
报道讲的是一艘从美国出发,满载大豆的货轮,在最后一刻以最高超过13节的航速在黄海上飞驰,以保证在北京时间周五上午进入大连港,并在当天完成所有的卸货和清关手续,从而避免遭受即将到来的25%惩罚性关税。
因为预计在美国时间周五上午、北京时间周五晚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会正式宣布,对价值约340亿美元的、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开始征收惩罚性关税。
对此,中国政府同样已经明确表态,届时将立刻采取同样的报复措施,对进口自美国的商品征收关税,其中就包括大豆。从而就导致了以上这一幕“飞翔的货轮”上演!
不少读者看到这条新闻可能都是会心一笑,但广大的中国股民可能就高兴不起来了。
由于中美两国的贸易战在五月份再次掀起热潮,并且从目前看来已经无法避免,直接导致了中国市场上“股汇两市双杀”——人民币汇率和股票市场同时大幅度下跌。
有意思的是,受到这一影响的暂时还只有最为敏感的中国市场,下图就显示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只有中国股市在过去三个月暴跌超过10%,而其他美国、欧洲和澳洲股市都出现了上涨,尤其是澳洲股市近期还屡创新高。
究其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所以贸易战一开始最受伤的一定是中国。但是,最终吞下恶果的绝对不仅仅是中国。
任何学习过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人都知道国际自由贸易——也就是商品的自由流动——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和生活水平;“比较优势”这个概念自从大卫李嘉图提出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时间。
全球经济乃至科技和社会水平,在20世纪以后的急速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商品更加快捷地流动和交流。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种贸易战,对于促进贸易平衡并没有什么帮助,也不大可能达成特朗普所期望的,减少美国贸易逆差的目标。
最好的例证就是在80年代一度达到高潮的美日贸易战:
二战后的日本,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黄金期,并且依靠着大量商品出口获取了巨额贸易盈余。和绝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日本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显著的外向型特色。其出口主力产品从五六十年代的纺织品,到七十年代的钢铁,再到八十年代的家电和汽车产业,层层升级,且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就是美国。
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达到最鼎盛,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多个经济层面与美国直接进行竞争,甚至声称要买下全美国。
是不是听起来有些熟悉呢?
美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从来没有间断过,特别是随着80年代日本经济达到顶峰时期,围绕着日本汽车的争斗也带动美日之间的贸易战达到最高潮。
在1989年,美国针对日本启动超级301条款,展开了全行业的贸易决战!而由于日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处处受制,不得不多次在贸易政策上接受让步,被迫开放本国市场并限制本国出口商品价格。
但即使是这样,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下降了吗?
事实是并没有。
时至今日,日本依然是仅次于中国的、对美贸易顺差第二大的国家。
从上面的这张历史图表中可以看出,所有一切的贸易制裁措施,虽然在80年代末,一度缩小了美国对日逆差,但比例非常小,而且很快逆差就恢复到继续增加的大趋势中去。
直到时间走到21世纪后,美日贸易逆差才停下了增加的脚步,而这与具体某项政府政策并没有太多关系,更多的是因为美国在半导体和信息产业上明显超越日本,且逐渐转变为全球主要的资源出口国之一(能源和农产品)。
那么,目前日本对美国出口最大的行业是什么呢?
对了,就是那个80年代受制裁最厉害的汽车行业!
历史现实的打脸来得如此直接,因为真正影响两国之间——或者多国之间长期贸易关系的因素多如牛毛,但最核心的永远是宏观经济结构和禀赋所决定的。而这并不会因一两个人的意志或一两届政府的几个产业政策而转移。
美国目前发行了全球最重要的硬通货——美元和美债,有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并且处于产业链的最顶端。高端服务业经济占比远超制造业和农业等因素,都决定了美国是一个天然的巨额贸易与财政赤字国家。
中国有着全球最多的、受过硬基础教育的人口,积累了非常全面的工业产业链,又有着全球最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网络,目前依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端(或中低端),这就决定了中国天然就是全球工厂以及最大制成品出口国。
这两者相结合,美国对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是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结果,并且也是在目前的经济禀赋和社会发展水平下,最符合两国经济地位和发展水平的定位。试图强行单方面打破这种平衡,显然并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注定不会成功。
抛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宏观经济系统不说,我们用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的博弈论来总结:这个世界不是静态的单机游戏。
A国对B国进行贸易制裁的时刻,也是B国对A国制裁的开始,在一轮轮的博弈和互相抬高关税过后,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双方同时在更高地关税的水平上,达成了新的“纳什平衡”。
直接经济后果是,过高的贸易成本使得贸易和商品往来变得更加低效,两国的经济产出在一个更低的水平上达到了平衡,政府的总税收甚至可能由于贸易总量的下跌而出现税率更高、但收到的税款更低的现象。
事实上,目前不少产品如果重新在美国本国生产的话,其成本将远超从中国进口产品数倍,因此惩罚性关税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只体现在物价上涨上,而非贸易逆差的下降。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些商品可以从一些价格高于中国产品、但低于惩罚性关税的其他第三国替代进口。但其间问题在于,这并不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甚至可能因为进口价格提高,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剧,同时消费者面对的商品价格也更高——最终的结果依旧是两败俱伤。
这和“美国优先”的口号背道而驰!
事实上,不少来自欧洲的经济学家已经出面警告美国“贸易战”的做法极度危险。一份来自牛津的经济学报告称,目前的中美贸易战将会导致美国2019年的GDP下降0.1%并减少10万个工作岗位;如果这一贸易战进一步扩散到全球——正如特朗普目前对欧洲、加拿大、墨西哥等国所做的那样,那么可能会导致全球贸易下跌多达4%。
全球其他地区领导人显然也并不会对美国示软,德国总理默克尔刚刚在昨天宣布,不会与美国就互相免除汽车进口税,进行任何实质性谈判,并明确表态称,任何类似的贸易谈判都应当在全球WTO的框架下进行。
不过目前为止,金融市场似乎暂时已经消化了对“贸易战”的恐惧,过去一天的欧美股市纷纷大涨,今天的澳洲股市更是再创10年新高,就连中国股市也止住了颓势,在今天明显收高。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依然不相信美国政府真的会愚蠢到展开全球范围的“贸易战”,认为这更多的只是特朗普为了出风头和争取选民支持的做法——因为这位现任美国总统,已经给全世界留下了“大嘴巴”和政策随时180度大转弯的印象。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全球“贸易战”不会有任何真正的赢家;目前市场的反应和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只会是一场广度和深度有限的、局限于中美之间的角力。
我们当然也希望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但如果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呢?
最后,我们以一个历史教训来结束这篇文章:
美国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针对全球范围全行业提高关税事件,发生在1930年,当时是为了应对1929年华尔街的股灾和随后而来的经济衰退与大面积失业。当时美国胡佛政府推出了史称“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法案,将几乎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全面提高50%以上。
至于结果嘛,根据剑桥大学对数百名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一份调查问卷(”Where Is There Consensus Among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ian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n Forty Propositions”),90%的调查者认为这条法案加深了“大萧条”。也难怪据说亨利福特(福特公司创始人)当时赶去华盛顿,劝阻胡佛总统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未果,把这一方案叫做“Economic Stupidity”!
希望各国领导人戒之慎之,让历史不会重蹈覆辙。
正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免责声明
本文中的分析,观点或其他资讯均为市场评述,不构成交易建议,仅供参考,投资时请谨慎决策,风险自担。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
欢迎转发和点赞支持澳财网
转载及合作事宜,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澳洲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