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成年人遇到这样的困扰:什么大道理都知道,就是不摆脱不了自己的心理困境。这种心结起因于6岁之前父母家教过程中,侧重于说教,讲大道理,忽略小孩子在这个时候的真正心理需要是感性沟通,而不是理性说教。
当孩子刚刚能够用语言跟父母交流时,父母们非常兴奋,终于等来这一天,告别对牛弹琴式的交流,可以说教了。而且,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迷恋说教,给孩子讲道理,希望孩子能够按照正确的道理,完美地成长,顺利地成长。姑且不说父母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道理百之百正确,即使正确,孩子也听不懂,因为6岁之前,小孩子的心理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自由理解抽象的道理。
讲理,只是父母们的拿手好戏,因为大人的思辨能力远远超过孩子,小孩子说不过大人。
我经常看到一些成年人,苦口婆心地跟小孩子说道理,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说得小孩子一脸茫然。即使说不过孩子,也可以训斥孩子,取消他的话语权。可是,这样以来,逆反的情绪在孩子心中慢慢积累下来。随着孩子思辨能力不断提高,亲子间的冲突会越来越多。
世间很多事,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换言之,跟孩子讲道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是掌握话语权的父母向孩子灌输自认为正确的道理,阻止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亲子沟通。
那么,面对言行失当的孩子,不讲理又能做些什么呢?关注孩子的情绪!跟孩子的情绪沟通,不仅对改善亲子关系有好处,而且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在上小学之前,跟孩子沟通时,注重孩子的情绪反应,比讲大道理更有用。
可是,没有多少家长愿意跟孩子的情绪对话,觉得那样没有用,讲道理才有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每个人说话时,除了话语中叙述的事情之外,还隐含着情绪,并且情绪里隐含的意思,才是说话者真正的意图。比如,孩子说:
“我不想去幼儿园了!”这句话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事情:去幼儿园,二是情绪:不想、不情愿。
“去幼儿园可以和小朋友玩,在家里不能啊”,这是父母对事情的反应,意思是家里没有幼儿园好玩儿,变相讲道理。可是,如果孩子恰恰是因为在幼儿园里受到其他小朋友欺负呢?无论父母如何劝说,他都不会去幼儿园,除非强制,那样会伤害孩子的脆弱的心理。
“你不想去幼儿园,感到不舒服,是吗?”这是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反应。
“是害怕吗?担心什么呢?是不是遇到一个坏蛋?”这也是情绪反应,帮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
“我猜你一定在幼儿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这也是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反应。
“谁谁谁就喜欢去幼儿园,你要向他学习!”这也是变相地对事情做反应,这种对比让孩子内心的不良情绪会更激烈。
有些家长倒是注意到孩子的不良情绪:“勇敢些!你是一个男子汉!”,这种反应觉察到孩子内心的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但没有做出积极应对,不仅没有减轻孩子内心的压力,反而更加紧张。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变化要能够感同身受,不能高高在上,以成人心态渺视孩子的困扰。
我记得有一个爸爸向我诉苦:“为什么别的孩子在幼儿园不受欺负,偏偏他在幼儿园挨打,别人能还击,他为什么不能?”孩子在幼儿园受别人欺负,回到家里又受到爸爸的责难,得不到任何心理支持,情绪糟糕之极。
这个爸爸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根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尤其没有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他的孩子最后出现了一个问题,一说去幼儿园,马上呕吐,在家里就没事,这是典型的不良情绪躯体化,也就是说,心理压力以生理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生理上并没有什么病,是焦虑、恐惧、不安、紧张等不良情绪引起的。
在孩子沟通时,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做出合适的反应,操作起来并不难,难在很多父母认为这种交流方式没有用,跟没说话一样,不会有任何效果,这个错误理念导致情绪沟通经常被忽略。
无论如何,开始学习跟孩子的情绪对话吧,那样的沟通既轻松、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