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KiwiBuild Unit正式向公众开放意愿登记。
“当天10点为止,收到了1000个意愿登记。午餐时间时,数字攀升至2800;到下午4:45,达到了5950个。在某个节点,KiwiBuild Unit一分钟内收到了15个登记。”新西兰住房及城市发展部部长Phil Twyford出席昨日BuildNZ KiwiBuild Summit时表示。
前述部长指出,“对于我们的儿女这一代来说,房价可负担难度翻了三倍,这确实对于年轻一代是非常不公平的。”
他回忆,1989年时,20多岁的他在奥克兰买了第一套房。那时候的住房可负担性还可以接受。当年的奥克兰房价和澳洲的布里斯班差不多,那么二十多年之后呢?对比其他体量相当的城市,奥克兰的房价远远甩出了同级别的城市。
让年轻一代买得起房,这就是他计划KiwiBuild的初衷。虽然是比较主观的“一厢情愿”。那究竟市场会不会为此买单呢?
在BuildNZ KiwiBuild Summit论坛上,云集了新西兰各大政府机构、主流协会CEO和知名公司董事。
部长Phil Twyford十分自信地认为,KiwiBuild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住宅领域的形势。
然而,当问及,为了实现KiwiBuild计划,建筑业内有没有适当的协同协作?在场80%的听众都觉得没有。
笔者认为,取消奥克兰城市发展边界、放开城区密度限制、禁止开发商囤地,这些都是说的简单。
政府没钱,基础设施跟不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论坛现场当场互相推卸责任。中央政府怪地方政府审批效率太低,地方政府怪中央政府不给拨款。
在论坛上,地方政府建议,对于KiwiBuild项目可以减少开发赞助费。笔者对此说法高度质疑。简单来说,KiwiBuild计划就是政府不会减少土地出售价格,更不会白送土地。他们提出一些基本要求,给一些建议,然后甩给开发商自己去想办法。
这说明了政府也没招,最后把唯一的希望放在了整个峰会出现的最高频词汇“Off-Site Manufacturing”,也就是预制建筑。但目前也就是嚷嚷,没有实质性政策上的改变和行动上的支持。
笔者质疑,政府此前在鼓励预制建筑技术方面的各种不作为。
此外,部长去年就说要更改建筑规范,到现在也没动静。年初就说要建筑审批制度转型,到现在也没着落。新西兰建筑及建设部部长Jenny Salesa表示,目前正在重新审视地方政府和建筑方责任制。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结论,因为同样的事情7年前也提过。
中央政府也意识到,地方政府由于制度造成的官僚和低效。
部长Phil Twyford提到,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管理法的一则“国家需求方向性”条例来强行改变地方规划审批要求,以至让地方市议会快速放开对KiwiBuild项目审批上的限制和拖沓。同时中央政府还会创建一个和地方市议会平行的“可负担性住房权力机构”,去“抗衡”地方市议会对项目开发的制约。
现场四分之三的听众表示,这将加快KiwiBuild的进程。
广告
在什么政策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现有的预制建筑产业链远远不成熟,大规模采购整体住宅的可能性为零。就算偶尔有一两个“成功”案例也是在不同的地方市议会的侥幸通过,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部长Phil Twyford指出,目前政府没有向海外预制房公司下任何订单。
KiwiBuild项目中对预制公司的选择,新西兰本地公司是否具有优先权?
对外开放还是地方保护主义,这是围绕着预制建筑技术的产生的争议。论坛现场有观众要求,至少在首批政府的合作名单中要排除海外预制建筑供应商。 部长Phil Twyford明确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不能”。
这也是笔者在内的许多华人从业者最想听到的回答。从这个提问也可以看出,当地kiwi群众对海外公司以及地方保护的典型心态。
现场观众担心KiwiBuild给大公司,尤其是海外公司提供了在新西兰发展的机会,会使建筑业的利润流向境外,无法给当地小型建筑公司带来特别的机会。部长Phil Twyford给出了客观的回答:海外的技术比新西兰先进很多,经验也相对成熟。海外公司可以帮助新西兰当地的企业,同时新西兰当地的小企业也需要竞争。
广告
峰会中第二个高频词汇是“标准化”。众所周知,住宅的个性化设计是新西兰的一大特点,但这也是新西兰人给自己挖的坑。个性化造成了人工消耗严重,也造成了工人短缺。
BCITO的CEO说工人紧缺一个原因是因为新西兰很少公司愿意培训学徒,政府应该对培训学徒的公司进行补助。Jenny部长却说之前施行过类似的补助,花了相当一大笔钱,但到最后没什么实际效果。所以建设部在考虑换一套方案。
但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之一是住宅个性化,一些当地业主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抱怨设计师做标准化套图。套图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套垃圾图,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图,没有考虑到格局采光结构维护乃至用户全生命周期体验的图。这样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在东边FlatBush某片区和在西边Hobsonville某片区。
Master Builder的CEO也提到,同样是一套三房的房子,从GJ Gardner或Mike Greer Homes这样的公司图库中选则建造,可能只有60万,别人建可能就会80万。但你让这两家公司做差不多的自定化的设计,那成本也可能也达到80万了。这样的自定化真的那么有必要吗,会不会是得不偿失?如果多出来这些钱花在让房子更干燥、更保暖和更节能会不会更好?
Green Building Council的CEO表示,新西兰节能保温方面的建筑规范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为什么在新西兰儿童哮喘患病接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还不思进取?不管是借鉴Home Star标准也好,Passive House被动式建筑标准也好,新西兰的建筑规范是时候要改了。节能保温和气密性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标准,外墙屋面防水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标准。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是时候该有所改变了。不用一步到位,全部都改。这方面可以学习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做个计划逐步的改变,一年达到什么程度,三年达到什么程度,五年达到最终的程度。
市场上担心最多的就是一旦标准变化会对造价成本雪上加霜。
现场有个投票表示,70%的人认为KiwiBuild鼓励舒适并可持续性的房屋,需要对市场因素妥协。但笔者持有相反的意见,真正好的设计加上合适的材料和革新的建筑方式做出来的舒适节能的房子,并不一定需要增加造价。相反,长期节省能源消耗会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成本。最重要是KiwiBuild的初衷是造福,而我认为能给下一代建出干燥温暖的房屋是积德。
峰会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是否有信心政府能够实现十年十万套可负担性住宅的许诺?” 结果是各占一半。笔者的答案是没信心的,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这10年间政府换届的可能造成政策不连贯性,以至于达不到这个数量。
作者介绍
黄海鑫Dylan,奥克 兰大学建筑学硕士(预 制建筑研究方向)。新西兰建设部注册 建筑设计师、新西兰建 筑设计师协会考官、新西 兰华人建筑业协会秘书 长,新西兰预制建筑协会 资深会员。Archiland奥 克兰建筑设计院创始人 兼董事、TinyHouse公司 创始人兼董事、NZBIM 公司创始人兼董事和 CodeMark专供建材公司 合伙人等。
特约撰稿 Dylan Huang
编辑 Abby Chen
广告
更多原创精选
大客户咨询
Pauline Gao
Jenny Chang
新闻中心
Abby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