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笃信“关系学”的,因为关系在哪里都重要。
其实,中国人讲关系,加拿大人也讲关系,比如加拿大私校就特别讲究校友关系。有朋友从中国来加拿大找工作时,原有公司的加拿大同事就写了好几份公司介绍信,帮她迅速地打开了局面。
但是,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关系学”,不一样!
简单来说,中国的“关系学”是under the table,是暗中进行的,制度和规则是可以随着关系的亲疏而改变的;
加拿大的“关系学”是on the table,是明面上的、是透明的,是建立在规则和制度基础上的关系,比如一定级别人的推荐信,是有分量的,但如果候选人不合格,并不会因为推荐人的关系的亲密而改变录取规则。
这里讲3个真实故事。(主人公已同意故事可公开发表。)
第一个故事来自Pat女士,原CAIS(加拿大认证独立学校联盟)的全国主席,在多伦多私校圈工作了二十多年,根深叶茂,曾任著名女校St. Clement’s School的校长,原UCC校长的女儿和其他顶私高管的女儿都曾在St. Clement’s读书。
多年前,她为儿子申请S私校,失败了。
尽管她和S校的校长私交非常好,尽管她是CAIS的全国主席(某种程度还监管着S校),尽管她在多伦多私校圈的深厚人脉远非一般家长能望向其背。
但是,S校的校长依旧拒绝了她:“对不起,你的儿子刚来加拿大,我们学校目前还不适合他。”
Pat女士分享会上讲过这个故事,她说:“我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被S校拒绝后哭得非常伤心。但事实上,S校校长做的是对的,他坚持原则,坚持选择适合S校的孩子。对于不适合的孩子,即使是我的儿子,也依然拒绝。
“事实上,后来我把孩子送进了另一所学校,儿子非常高兴,我也觉得这所学校更适合他。再后来,经过几年的成长,儿子又顺利被另一所C私校所录取,目前非常享受校园时光。”
这样的故事无独有偶。
我的一位新邻居告诉我,他的儿子申请U校失败了。他是加拿大一家非常著名大公司的董事长,经常上电视报纸等媒体,绝对的“大人物”,用“富可敌国”形容他家算不上太夸张。
“U校认为我的儿子还没准备好。”他略带沮丧地说,“我托了很多关系,包括U校的校董,但招生官非常坚持原则,不过我认为他做的是对的。我很欣赏他。”
第二个故事还是来自Pat女士,发生在她担任St. Clement’s校长期间。
她有位十几年的闺蜜想送自己的女儿进St. Clement’s,经过考察,Pat女士没有录取这个女孩儿。
闺蜜气得差点要和她绝交。
过了好几年,闺蜜重新又来拜访Pat女士:“谢谢你,谢谢你拒绝我的女儿。如果不是你当初坚持拒绝,我女儿不会去现在的学校,而现在这个学校的确比St. Clement’s更适合她,她非常快乐。拒绝错的,才能迎来对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作者刚做私校顾问的时候,碰到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但因为种种原因被耽误了,需要立马和招生官取得联系。
因为电话一直打不通,邮件没得到及时回复,事情又比较十万火急,作者就直接冲到学校里,在招生办外干等 – 因为没有预约是不可以见招生官的。
前台告诉作者,招生官正在和一位多年的好友聊天,时间不容易控制,让作者耐心等待。
好不容易等招生官出来,彼此素昧平生,又没预约,对方见作者这样来硬推学生,非常意外,但还是很有礼貌地愿意给作者“2分钟”。
结果,这2分钟变成了15分钟,因为学生真的非常出色,作者才介绍了1分钟,招生官的眼睛就亮了,拉着作者走到一边要“好好聊聊。“
最后,孩子被顺利快速录取。
而很后来,作者才知道,那天招生官的多年好友也给对方推荐了一名学生,和作者推荐的学生是同年级、同性别、还都是国际生,但招生官觉得不合适,婉言谢绝了。
因为那个学生真的特别优秀、但却境遇特别坎坷,而且招生官心有恩慈、又坚持原则,把最后剩余的一个名额给了一个陌生的推荐人,而不是多年的好友。
故事讲完了,家长们可自行去回味。
对招生官而言,原则大于人情,为学校招到最适合的学生是招生官们的使命。
(不过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多伦多,温哥华的私校市场会稍有不同。)
最后,再补充其他两个在申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关系”:家庭关系,家庭和顾问之间的关系。
-私校申请凝聚了多年家庭教育的结果
一直反复强调,申请私校是一个检验家庭教育成果的一面镜子。
加拿大顶级私校一般8-9月份开放次年申请,到第二年2-3月揭榜,7-8个月左右的申请时间。
但谁进顶级私校,其实不是这8个月时间决定的,是孩子前面十年、十几年时间决定的,尤其是申请中学的孩子。
而这个决定因素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教育,而家庭关系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孩子的成长,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夫妻关系不好,孩子内心会不安宁,他的能量就会分散,很难全部聚焦到学习上;亲子关系不好,妈妈说的话,孩子不爱听,那说得再多说得再好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们常常说的,先把关系理顺,做事情效果自然好。
没有完美的个体,但可以有完美的团队
私校顾问和家庭的关系,也非常重要。每个私校顾问都有自己的不同优势,无论选择哪个顾问,家庭如果能够信任对方,信任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作为一个顾问,家长想到的,没想到的,你都替他们想到了,你真正地替孩子和家庭着想了,家长就会特别信任和理解,而因为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反过来说,又让顾问可以放开手脚去做更大的事情。而且因为信任,我们整个团队的能量就不用纠结于选这选那,而是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最后的最后,有不少家长询问各校招生官出行中国的行程表。
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学校的官网都有。
一般招生官在中国的讲座往往是当地顾问组织协办的,
但参加招生官的当地面试,学生自己申请就可以,并不需要顾问的帮忙。当然,如果需要顾问帮忙,也可以咨询摘星或者其他私校顾问。
自己申请面试的DIY流程是:
1:有问题打学校电话或者招生办的电话,咨询招生官的出行时间。
2. 提交网申
3. 等待学校联系你。如果等了一段时间没人联系你,可以再和学校沟通。
有时因为网申人数较多,招生官到一个地方后,时间有限,忙不过来,并不会所有人都约面试,所以自己申请的家庭最好能写信或打电话咨询一下。如果这时有比较出色的标化成绩,会有很好的脱颖而出的作用。
下面是2017-2018年 St Andrews的招生官的访华面试计划。
https://www.sac.on.ca/page/admission/on-the-road
下面是2017-2018年 Appleby的招生官的访华面试计划。
https://www.appleby.on.ca/admissions/apply
Branksome Hall等也都有公布自己招生官的访华计划。
2018-2019年的全年计划各学校都还没出,因为都还在拟定中。等出来后,我们会整理给家长们。
本文来自作者孙颖康(Rebecca)的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