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我的群(五八九)幸福空间的故事

2018年07月23日 新西兰生活


我的朋友我的群(五八九)

幸福空间的故事

在婚恋选择中,是否存在“万里挑一”的婚恋对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存在,而在于单身朋友婚恋挑选的要求或标准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如果单身朋友婚恋选择的要求或者标准,脱离实际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那么,”万里挑一”的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


有一位女士,身材高挑,来新西兰的时间比较早,与其他人相比,人生顺遂,但是,唯独在婚恋问题上,不如意的居多。她入群的时候对我说:“我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能找一位与我们的身高相匹配的人,至少让我家人觉得,我们很般配吧。你看,我的婚恋要求,不算高吧”?


按道理来说,她的婚恋要求的确不高,无非是希望找一位高个子的男士而已。随着我们不断为她推荐一些高个子男士,她又有了其他的一些想法,比如,希望对方生活稳定、职业层次、学识文化等等。


一段时候后,她没有婚恋结果,我们对她说:“你的婚恋要求看似是只有身高,但是,你附带的细节太多了。而且这些细节,你都无法割舍的话,这就很容易成为婚恋挑剔了”。


她是一位坦诚的女士,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询问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挑剔呢?


我们告诉她说,婚恋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婚恋环境和条件,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谁的婚恋生活是高居于隔离现实社会的地方。但是,做婚恋选择,不是选择十全十美的婚恋环境和条件,而是选择适合长久稳定的幸福生活的人。


其次,每一个人有各种各样的婚恋要求,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些婚恋要求不分主次轻重缓急的排列,就是不了解自己的表现。要为每一种婚恋要求或者标准确定一个重要程度,专业地说法,就是确立“权重”。


为了更好的说明“权重”,我们举例说,一般的权重就是用数字1来表示。如果只有一个婚恋要求,那么,这个婚恋要求的权重就是1。如果有两个婚恋要求,就要对比两种婚恋要求的主次程度,赋予的权重值之和不能超过1。比如,身高的权重是0.8,那么,生活稳定的权重只能是0.2。三种或以上的要求,以此类推。把这些权重都赋值完毕后,我们能帮助你找到量化的婚恋对象。


这位女士经过思考,试了一种权重系列:身高:职业:地域。其权重比分别是:0.6:0.3:0.1。


我们以这位女士的身高、职业和地域为标准,女士的身高是1.68米,从事办公室管理工作,出生于吉林。那么,对应赋予的权重值,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符合这种权重系列的男士基本类型:


1、男士的身高是:1.73米

2、男士的职业是:入职3年

3、男士出生于中国北方即可。


如果按照她提供的权重系列,符合以上三个标准的男士,都是她可以接受的范围。


女士说,她倒吸了一口气,觉得我们给出的量值,并不符合她的预期。我们告诉她说:你可以重新赋值,我们可以继续帮你计算,努力达成你的预期。


事实上,这种赋值量化的方法,是心理学量化理论中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科学描述方式:一个人的婚恋要求越多,从量化分析的角度来说,实际上符合现实要求的这个人的特征就会越普通,而不是越突出。


再举例说,有的女士说:“我喜欢高个子男士”,那就意味着,这位女士为了高个子的男士条件,需要接受这位男士其他方面的不突出。类似的,比如群友A说:“我找男朋友就一条,我觉得帅就行”。表面上看,群友A只提了一个婚恋要求,实际上,她提了两个婚恋要求:


1、我们要以群友A在女士群体中的“颜值”为标准,衡量这位男士的“颜值”的适用范围。


2、群友A要求的“我觉得他帅”。这两个婚恋要求之间是有关联的。


或者说,如果群友A的颜值在一般女性群体中属于中等,那么,男士的颜值达到略高于男士群体中的中等就可以符合要求了。以此类推,如果群友A的颜值是中上,那么,男士的颜值范围应该达到超过中上。


所有的量值,都是以当事人为基准设置的,计算方法很简单:以权重的0.5为等量标准,高于0.5的要求是在当事人基础上的增加,低于0.5的要求是在当事人的基础上的减少。


推而广之,如果女士说:“我希望男朋友的颜值能达到吴彦祖”,那么,前提条件就是:这位女士需要生活在周边都是“吴彦祖”们的范围内才具有现实性。这就是婚恋选择的潜在条件:我们选择的任何一种条件,可以高或低,但是,一定要在“触手可及”的备选空间范围中。超越现实范围的婚恋选择,与“幻想”或“臆想”类似,属于“诗和远方”的范畴中,低于5%的小概率的事件。按照现代统计学的定义,低于5%的概率,就是“不会发生的事件”。


人世间所有的万里挑一,都是基于你首先可以接触和了解的“万”,然后才是从“万”的群体中选择其“一”。或者说,与“万”人保持善意和爱念的沟通和接触,才能真正得到属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一”。


所以,我们经常说,婚恋选择,无论怎么选,到最后,都是在选择婚恋当事人自己。这是很多单身朋友在确定自己婚恋要求的时候,都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换句话说,如果单身朋友把诸多的婚恋要求,按照主观的方式做定义后,这个臆想的中婚恋对象,或者不符合单身朋友的预期,或者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


这就是科学婚恋和主观婚恋之间,最大的不同。


我们通过对她婚恋要求的量化分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她回归婚恋现实做选择,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婚恋臆想做判断。


最后,经过多次的自我衡量,她确定了一种类型的男士,经过了与几位男士的接触,通过对比,最后婚恋成功了。


婚恋成功后,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感谢,她约值班服务员出来喝早茶。她说,虽然两人确立了婚恋关系,但是,她很好奇,如果她继续等下去,可能会遇到什么样适合的男士?


我们理解她这话的潜台词:她很想知道,在未来的选择中,是否有更好的男士出现。


很多单身朋友都会有类似的好奇:驻群的单身朋友来来往往,谁又能保证下一秒入群的单身朋友,不会是更适合自己的呢?


理论上,未来应该会出现更好、更适合的婚恋对象。正如我们经常对单身朋友说:每一个年龄,都会有属于这个年龄的婚恋精彩。这是我们对年龄与婚恋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解。但是,我们只说了这种关系的前半句。


年龄和婚恋幸福之间的关系,还有后半句:并不是每一个年龄都会有相同、相似或更好的婚恋选择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在回复一位群友在“新西兰生活”微信平台上的留言时说:一位诗人说过:“坐地日行八万里”。人这辈子,最容易忽视的都是悄无声息流逝的东西,比如岁月、比如感情、比如亲人等等。我们最容易产生的一个错觉就是“人生的错位”。比如,18岁时,想着30岁离自己很远。但是,在30岁的时候,又会怀着一颗18岁的心绪做婚恋选择。对于单身朋友来说,深层次的婚恋风险不在于年龄,因为每一个年龄都会有属于这个年龄的精彩,而在于我们放不下或割舍不掉的类似于18岁的婚恋心绪或心结。


或者说,能让某一个人婚恋幸福的婚恋对象,一定不是唯一的。但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条件下,能让单身朋友遇到并抓住的婚恋幸福,一定是有限的。在某一时空背景和条件下,我们放弃的人,未必不能让我们幸福,而是这种幸福不是我们期待的。我们争取的人,未必就能给我们长久的婚恋幸福,仅仅是我们愿意选择的婚恋期待。


婚恋成功,犹如双方构建了一处看不见的幸福空间。跨出这个空间,婚恋幸福就会减少,甚至会荡然无存。珍惜婚恋成功或者婚恋幸福,本质上都是珍惜两人创造的婚恋空间,而不是对比前后可能的婚恋幸福。因为每一个幸福的婚恋空间,都是等值的,仅仅是幸福形式的差异而已。


祝福每一位单身朋友!
祝福新西兰婚恋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