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昆街九楼 80后理工男,毕业后一脚误入媒体大坑至今已十年有余。人到中年,脱发发福,前半生唯一幸事即娶到一枚美娇妻。
2015年与妻抵达中土世界并一直定居至今,本想换个行业谋生,无奈现实所困只能继续在媒体坑里越陷越深。爱摄影,爱枪,爱自然科学与古生物化石。
转载自西洋参考(iwestworld)
这大概是出国以来,第一次写我自己的故事。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那些有计划出国的朋友一些借鉴和提醒。
1
13年组建家庭,希望5年内去新西兰
我和太太都是北方人,她在国内时是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的讲师,而我则在一家都市报做编辑工作。和大部分城市白领一样,处在一个“大钱没有,小钱不缺”的一个状态,有些小积蓄,但不敢生病,没钱投资。
大概是我们两个白羊座都比较不甘于稳定的现状,因此想出国的念头其实在我们刚刚认识后不久就开始萌发出来了。
新西兰尼尔森湖国家公园
2013年刚刚结婚的时候,我和新婚太太像模像样地定下了“第一个五年规划”——即在五年后的2018年,通过创业移民的方式远赴新西兰。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主要是当时对比了美加澳新四个移民国的政策后,发现新西兰的门槛最低(当然,国家发达程度跟前三者也没法比),而我们又比较向往田园牧歌的那种生活。
新西兰的海边/作者供图
而当时让我有出国的想法,主要是基于东北尴尬的现状——环境和经济。
2013年,雾霾问题已经是每到冬天大家都会吐槽的常态,开始的时候出门还戴着口罩,后来连口罩都不戴了。
京华时报记者站在北京第一高楼拍摄雾霾进京
而在经济方面,向来比南方发达省份慢半拍的东北还没有看出太明显的颓势。
在东北,几个本地网红依然活跃在论坛和微博上。我所供职的那家报社当时盈利还算可观,没人会相信自媒体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将纸媒打得底裤都不剩。
但是改变早就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开始了。
2
移民政策变化,我们选择先留学再移民
当年我们突然得知,新西兰的创业移民政策有所改动,因此这条路可能不太能行得通了——此前我们一直天真地认为努力工作攒几年钱,去国外开间小超市就可以移民了。
政策的变动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五年计划”,几乎是没有太多犹豫,我和太太先后辞去工作,专心在家学习,准备尝试先留学再技术移民。
我们的移民路径比较清晰,整体就是以下两个步骤:
1.由太太做主申请人申请留学,我作为陪读家属一起出国,这期间我持有的开放工签可以在新西兰无限制工作;
2.无论我和太太谁在当地找到对口工作,都可以申请雇主担保工签,进而在申请PR(永久居留权)的时候担保对方。
看似简单的步骤,实际过程也十分复杂。整个2014年,我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中度过的。
辞职之后两个人都没了稳定收入来源,太太在备考之余开家教班教英语,而我则充当“总后勤”照顾她的起居——说得再直白一点,2014年一整年,我都在吃软饭。
奥克兰王子码头/作者供图
对于东北这种传统观念很重的地方来讲,这种无形的压力是可以让人崩溃的。来自身边的闲言碎语和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让我和太太两个人许多次怀疑我们的选择。
由于工作关系,我此前所有的工作经验都与媒体有关,因此最理想的情况下,就是出国之后进入一家媒体继续我的本行工作。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英语怎么办?
皇后镇,有火山有清湖的新西兰,成为了《指环王》与《霍比特人》大多数场景的取景地。
可能和大多数朋友一样,英语这门课程一毕业就忘光了。虽然太太本身就是英语老师,但这种情况基本没法教——就像很多人说的一样,两口子之间没法教开车,因为会吵起来。
英语也是同理。因此出国之前的那一年,我就只好用自己的方法:看BBC、纽约时报、华尔街这类英文媒体的新闻报道。遇到不会的就用翻译软件,看美剧也会找东西把字幕挡上。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笨方法有效,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笨方法。
总之,在经历诸多挑战之后,2015年2月,我们踏上这个未知的国家。
说起新西兰的玛塔玛塔,也许会有点儿陌生,但是如果说到霍比屯,那真是影迷们再熟悉不过的拍摄地了,而这个屯儿就在玛塔玛塔。
3
为什么要出国?我有一个自己的理论
计划出国的朋友们,理由可能都差不多。新鲜空气、子女教育、换个环境生活等等,但有一个原因可能大家没有留意到,但却是潜意识当中都很重视的。
我称之为“逃离垃圾人”。
在国内大家可能都遇到过开车不守规矩、路怒症等现象,顺便自黑一下我们东北人:如果你去了东北,的确会有一种“遍地是大哥”的错觉。在许多公共场合,想“好好说话”几乎就是奢望——而这些恼人事情的概率在国外会大大降低。
新西兰海边的飞鸟/作者供图
我有一个观点:移民就像是一道“闸口”,闸的这一边是鱼龙混杂,但一旦你越了过去,你会发现“垃圾人”无论从比例上还是数量上都大大降低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移民的确是有门槛的。无论是教育背景还是资金背景,它决定了那些选择移民的人在整体素质上的确处于国民整体素质的中上游水平。
当然,国外也不是不存在人渣,只是由于我们占据了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多了,各种奇葩自然也就多了。
新西兰的狂欢节/作者供图
至于许多朋友比较担心的是否能“融入主流社会”,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西方国家当中对于多元文化非常包容,而“多元文化共存”这个理念对于新西兰人来说,就像中国人理解九年义务教育一样理所当然。所以如果我们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社区看做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社会”,实际上反而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就我目前的直观感受来看,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居民最喜欢过的节日大概是中国的“正月十五”。每年的花灯展会吸引各个族裔的人来参加,规模应该是最大的。
奥克兰街头/作者供图
如今,我和太太已经在奥克兰定居三年多,一切也已经尘埃落定。前几天太太和我讲,如果我们按照当初的出国计划来执行的话,现在可能才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错失了许多机遇,同时承担了许多痛苦。
我深以为然。
太太说的很有道理。如果你是关注新西兰移民的朋友,肯定会听说新西兰这几年相关政策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其实加拿大澳洲的移民政策也一直在变动)。因为在几大传统移民国家中,新西兰的政策制定是相对落后的,所以美、加、澳这些国家的进度,新西兰也在慢慢追赶。
新西兰星空/图片来源于穷游论坛,摄影师DeryckY
而如果我们今年刚刚出国,那么也就错过了此前三年所有有利政策的变动。
而国内这边,就在我出国不久之后,开始听到前同事们陆续谈起报社裁员的事情。同时,微信朋友圈里关于“逃离东北”、以及“东北经济怎么了”这类反思及分析类文章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了“逃离东北”大军的一员,而东北经济的寒冬,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4
新移民承受的第一个冲击是什么?
给即将或计划出国的朋友们一点建议,精神要强大。
如果你的意志不够坚定,那么有钱的你也可以选择用钱去买安全感。只是像我们这种典型的80后工薪家庭的独生子女,没有背景、没有很多的钱,就只能靠意志力去抵御独自在外的无助了。
奥克兰的公园绿地/作者供图
与20出头的年轻人不同,人到中年的这一波新移民大多已经成家立业,许多还带着孩子。而这类人当中,能有出国念头的这一部分你们,在国内基本上也处在小康线之上的——至少房子车子这类资产多少总是会有。
但恰恰就是这个群体,在出国之后心理落差是最大的。语言不通、居无定所、工作无着、作客异乡,出国时带着的钱在乘以汇率之后以几倍的速度花出去,却还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
看着许多比自己年纪小、但早自己出国的同胞已经安定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再想想自己三十多岁一切从零开始、前路迷茫不知何时是结束的迷茫感;回忆自己国内高档小区的大房子和此刻租住的一室蜗居——许多人会动摇,甚至会质疑自己的选择。
尼尔森湖国家公园
这些我都经历过。
飞机落地新西兰第二天,太太便开始忙着办入学手续;而我则开始将提前准备好的简历四处发放。一连半个月,杳无音信。傍晚,我和太太坐在奥克兰海港码头,看着一群海鸥在争夺人们扔在地上的面包时,太太压抑了许久的眼泪终于爆发出来。
“我想回家,我想妈妈。”
而我只能抚摸她的肩膀安慰她:妈妈不在,但是你还有我。
其实,当时的我也是茫然无措,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熬出头。
新西兰星空/图片来源于穷游论坛,摄影师DeryckY
5
跳出舒适区永远都不算晚
如今偶尔提起这段经历她还会十分不好意思,但我们都认同一点:这三年的海外生活,让我们成长了太多太多。
我从到超市买东西都不敢开口说英语到今天在媒体发布会上跟洋人记者抢提问、抢机位毫无惧色,用了差不多三年多的时间,有太太指点,也有同事包容,但我知道最重要的是因为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作者本人在新西兰从事媒体工作场景
说来神奇,我觉得,两个人一起出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如我上面所说,出国在外最大的困难,是那种精神上的无助感。而两个人一起出国,确实有利于坚定目标和信心。
很多朋友觉得结了婚,这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因此也就失去了斗志,更不要说出国。实际上,我恰恰觉得好的婚姻是让两个人可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
举个例子,太太上学期间,我已经在本地媒体找到了稳定的全职工作(此前死啃英文报道的功夫没白费),日常收支基本能够达到平衡。从2014年我“吃软饭”,到出国后开始赚钱,是一个不小的逆转——并且关键的一步是,我在2015年当年晚些时候拿到了雇主担保的三年工作签证,反过来以主申请人的身份担保太太,这让她毕业后也有足够短时间来调整和适应,为我们下一步拿到永久居留权做准备。
奥克兰海港玩水的人们/作者供图
不过,太太从上学时起就是一个极其好强和刻苦的人,因此即便是在夫妻之间,我也会乐于让她“略胜一筹”——未必人人适用,但这是我们和谐相处的模式。所以她毕业之后迅速找到工作,并且由于带着国内职场那种高压工作模式下的拼劲儿,涨薪速度很快就超过了我。
当固守在家乡的同龄人每天算计着如何讨好领导、讨好孩子班主任、讨好重点医院的主任医师时,我们有精力去看另一个世界,学新的技能,并且可以去重构已有的旧价值体系,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奥克兰的蓝天/作者供图
许多媒体和个人对移民生活给出的定义是“好山好水好寂寞”,相信想出国的朋友都听过这句话。
好山好水的确是有的,但从我个人经验来看,一点都没有感到“寂寞”。因为对于我们这种中年才选择出国、没有背景只能靠自己的工薪族而言,生活不允许我矫情,也没有时间寂寞。
我坚信所有的付出都不是毫无价值的,也建议现在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并有了目标,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越是往后,你撇不下的东西就越多。
移不移民跟钱没关系,主要看决心。“移民教主”贾葭老师带你看海外,美国加拿大澳洲大学高中留学必看。欢迎关注我们公众号:西洋参考(iwestworl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