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老移民在中国探亲 刚下出租车惊出一身汗!你可能也遇过

2018年07月27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7月23日下午5时50分左右(北京时间),中国西安北站四位来自美国的华裔乘客搭乘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朱雀大街的酒店,到目的地后,其中一位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刘先生用微信支付后就下车走了。但他不知道由于自己不熟练国内的各类在线支付系统,错将65元,输入成了6500元,事后竟然浑然不知。



好在这个错误被这位好心的司机及时发现。当天晚上36岁出租车司机张鹏在吃饭时查看自己的转账记录,猛然被这一大笔收入吓呆了。他马上联系公司,最终在这家酒店内找到了这位“粗心”的乘客。

张鹏说“这笔钱不属于我,我拿着心里不舒坦,失主肯定也很着急,要赶快退回去。”


见到张鹏,刘先生非常感激,他坦言微信和支付宝对于在美生活20多年的他来说很陌生。听朋友说回国都用这两种线上付款,于是自己也学着下载了app,谁曾想美国支付时,通常打出来的数字后面是自动的小数点,所以刘先生输入65后看没有出来.00,就自己又多打了两个零,结果就变成了6500元。这位刘先生一定要拿出部分小费感谢张司机,不过张司机坚持把多付的钱都还给了刘先生。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暖心,出门旅游特别是回到阔别了多年的故土,能够碰到好心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第二天,刘先生又通过微信给张鹏发了封感谢信。



不过刘先生犯的“错误”让不少久居海外的华裔看到也难免尴尬一笑。回国不习惯用国内的付款方式几乎成为了每个长期居住海外华裔的想法。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都回想起了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




说到国内的支付方式很多人都有话说,有人认为十分方便,不用带现金出门,舍去了带钱不够找一堆零钱的麻烦。






但对于在美国使用信用卡已经十分习惯的华裔来说,电子付款方式同样有其劣势。



美国信用卡消费模式和中国手机支付模式谁更好?
▲▲▲


从网友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电子支付已经成为了中国时下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在美国的华裔也早已经体会到了信用卡支付是美国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些研究者愿意将电子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放在一起对比,于是网上会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跳过信用卡阶段,直接快速进入电子支付阶段。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国迅速铺开移动支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后发优势。中国没有牢固的信用卡文化,所以反而更容易直接从现金支付阶段跳跃至移动支付阶段


这样的比较或者从一开始就是不准确的。首先不论是信用卡支付还是电子支付的两种消费模式在美中两国都是同时存在的。美国一直有apple pay,google pay等电子付款方式;同样在中国各家银行依旧有几十种信用卡供客户挑选,两种付款方式不存在哪种方式更优先一级的说法。


事实上,从风险角度讲两种付款方式都存在被盗用的风险,电子付款还会出现像今天这位华裔刘先生遇到的转多转错的可能性;一旦钱包丢失或者手机丢失,两种方式都会造成财务损失甚至信用损失。从使用方便的角度讲,笔者每年都回国,并不认为两者有太大区别,一张信用卡在美国可以从街头餐车一直买到顶级品牌,一部手机在中国也可以从早点铺买到高端商店。所以两者在不同的国情下都很方便,消费者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才是决定了两者不同消费模式的根本。


大量的文章分析两国为何在支付领域有如此大的不同,甚至把同样习惯电子支付的欧洲国家,以及一直保留现金支付习惯的日本都一起进行比对,在这些分析的文章中,多数指出这是由于国家信用体制建立的早晚,智能手机及网络的普及,消费环境的安全性,甚至政府政策扶植等诸多原因形成的适合各国的支付模式。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说法能够证明几种消费模式中,哪个更先进。可见,各个国家都选择了适合本国特色的付款方式,并不关乎谁更先进,如果生搬硬套反而会产生水土不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竞争正在不断的使我们的交易体验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所以这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或许两者都是过渡产品?
▲▲▲



美国市场主流是信用卡支付,但是多年来付款支付领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而这其中生物特质识别支付技术一直是发展的主力。2016年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开启“实用化”的元年,金融机构开始向用户大规模投放智能识别应用。先是美国银行和大通银行实施“指纹认证”功能,用户用支付登陆移动终端。富国银行则推出了"瞳孔生物特质识别“,依然可以用手机来认证个人身份。花旗银行采用的声音识别系统几乎已经覆盖了亚太地区12个零售银行市场的语音认证服务。



除了以上这些识别手段,万事达开始了心跳识别,微笑识别,刷脸识别等多种支付方式完善其生物特征验证系统。一项名为Selfie Pay的支付方式,只要对着摄像头自拍即可完成付款。万事达和其他竞争对手一样,都在寻找一项可以安全替代传统数字密码的衍生方式,而生物特征识别被普遍看好,认为将是未来完美的替代品。




生物特征识别有多强?
▲▲▲


如果看好莱坞大片看多了,人们可能会对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产生疑问,比如指纹检测如果不敏感,或许很容易被伪造或者盗用。但是生物特征的优势也在于此,因为人体特征的特殊性,让一个人身上几乎任何一处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身份认证标志。瑞典一家高科技公司已经在当地一所学校进行试验,当学生们付账时,只需让该系统扫描一下他们手掌内的血管结构即可,因为血管结构比指纹更可靠,既然容易盗用指纹,那么改变一些扫描的位置就轻松解决。正因为计算机、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今日的不断完善,让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应用在效果和效率上今天都变得更加便捷和实用。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以前海关或者其他政府机构高大上的生物特征识别已经越来越接地气,在大众市场推广也具备足够的条件,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它的优势都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说未来生物特征识别支付将取代手机支付和信用卡支付,这可能毫不过分。




当然,生物识别技术最终用在商业中,还需要继续等待。首先要克服自身技术上的壁垒,比如随着年龄增长,时下流行的整容后如何提高准确的识别能力。其次生物特征识别的变革势必会再次带来道德上的一场争论。在结合了金融支付等技术后,生物特征数据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早在8年前伊利诺伊州曾经退出《伊利诺伊州生物特征信息隐私法》从主体资格及法律程序角度规定了生物数据的保留、采集、披露、销毁,此外还规定了相应的救济手段。后来Facebook遭到网友起诉认为其的人脸识别系统违规,这也是关于生物特征数据立法的一次讨论,这期间不仅涉及个人隐私,还涉及到伦理、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然而对于提供支付服务的科技巨头来说,消费者的数据如同一座待开采的金山,如何让这部分数据受到保护,谁来监管都将是未来讨论的问题。未来一定要建立和明确责任制和第三方信任机构,这也是任何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虽然很多中美消费者今天依旧喜欢争论哪一种转账或者支付更加便捷,但是看到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应用和前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生物识别系统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你可以用的素材很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驱动下,以电子支付为载体的零售支付必然会选择更加安全可靠的生物识别付款方式。总有一天,支付流程会自动化,手机和信用卡不再是必需品,一切支付需要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你来完成。老刘如果那时再去中国,是不是犯错误的机会就减少了?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