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人妈妈生到老三时才看明白的智慧…

2018年07月22日 新西兰天维网


文 | Apple妈咪

以一个家有仨娃的职业女性视角,

洞察育儿、家庭、事业、自我…和世界



周日的时候,带着仨娃还有朋友家的小孩子一块去游泳池。话说我该有多勇猛,才能带那么一群活蹦乱跳的猴子,在下雨的冬天,踏着我的高跟靴,背一车的大毛巾、游泳板、游泳棍、衣服、沐浴露、拖鞋……浩浩荡荡去高人口密度的池子里度周末。



胖胖先生说我疯了,他么最好家里一蹲,来再多的娃窜门子,他也只要紧守书房一隅,兴高采烈地上网看手机,每隔几小时蹦一次出来,跟娃哼哼哈哈刷两下纯在感。


只有为娘我会提前两天就盘算好了周末非去游泳池不可的理由:


嗯,下雨天也不能少了孩子们的运动量;


嗯,贝老二和胖小妹说要去游泳池好多次了,宝老大总投反对票,最近似乎有松动迹象。


嗯,西区游泳池边上有个儿童乐园,游完泳能让大人歇着,孩儿们继续燃烧能量。


嗯,最重要的,去了游泳池这样的所在,胖胖先生就没处躲了,深水区冲浪池必须是他带着哥哥们去,然后就轮到为娘我,舒舒服服呆在儿童温泉池里面跟胖小妹厮混了。



胖小妹喊:“妈妈妈妈,看我,要跳水咯。” 


“嗯嗯,看着呢。”我懒懒池子里一趴。


胖小妹又喊:“妈妈妈妈,陪我去那里滑滑梯嘛。”


“自己去吧,妈妈懒得动。”我肩膀往下沉,往水里埋更深了。我就想象自己是午睡的母老虎,任由你小老虎怎么捣蛋,就只管懒洋洋躺着。


胖小妹跟我来回磨了一会儿,见我雷打不动,只能怏怏地自个儿去滑滑梯,不料一玩就开心得停不下来,方才缠我的无奈一扫而空,连为娘上了岸拿出手机都没意识到。




这个画风,对于多年前只有一个孩子的我来讲,怕是逆天了。


还清楚记得宝老大三岁时的模样,以及那时候我和胖胖先生暗无天日的带娃生涯。


不要说宝老大那时候压根不会游泳还怕水,就是去个商场儿童乐园,都要前前后后拽着我的手,分分钟不放。


滑滑梯,那得我和宝老大一起爬上去滑下来;


蹦蹦床,那得我从那个小洞口钻进去坐在网罩里看着跳,对了,在网罩外观摩是不行的。


海洋球,那得我一块儿蹲里面扔球装死,上蹿下跳。


那时候,我和胖胖先生的周末,就是身心全副武装、轮流上“战场”陪娃,最盼望的则是宝老大下午睡觉的美好时光。所以,那时候宝老大下午非睡不可,不睡也得躺着,否则爹娘实在吃不消啊。



事实上,生完宝老大的月子里,我看的第一本育儿书,就是西尔斯的《亲密育儿百科》。书里的核心观点,就是及时响应孩子。比如,跟娃一起睡、按需母乳喂养、用背巾背孩子在身上、总是总是抱孩子……


应着这套理论,第一次当妈的我,可能走了点儿极端,比如,


大半夜一听见宝老大哼哼唧唧,马上凑上去给喂母乳;


婴儿小床从来没睡过,晚上睡我边上,午睡我或婆婆抱断手也不敢放下来,一放就醒;


手推车出门从来只能堆东西,常常是我一手抱着娃,一手推着车;


醒着的每一分钟宝老大都能被逗笑、被说话、被抱抱、被关注,生怕他无聊,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上阵呗,一点儿都不需要学习,光自己呆着,这件事儿。


于是,宝老大的幼年被我惯为举世最粘人宝宝,没有之一。两岁时还不睡整夜觉,一晚上醒十次找母乳的,除了宝老大,我还真没听说过谁。


更夸张的一次,有一年我们公司年会,在上海的欢乐谷包夜场,我和胖胖先生可开心把一岁的宝老大交给老人,让他们在游乐场外围晃悠。结果,七点一过,方圆几百米开外,我就听到宝老大鬼哭狼嚎,声音捅破云霄,非找妈妈不可。一到夜幕降临,神仙也哄不了宝老大的,我和胖胖先生晚饭也顾不上吃了,当即决定打道回府。



人说,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样,待到第三个孩子,那真是随便养养了,这话里面恐怕不光有经验,更有智慧。


待到胖小妹这会,我居然能够只陪玩一半时间,然后懒洋洋躺温水池子里休息和观摩,真是往日所无法想象的美好光景。更重要的是,我发现那个独立玩耍的胖小妹,其实比有人陪着,更加投入、专注。她开始学会,自我价值和快乐的获取,并不完全需要依赖他人。独自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儿,同样可以很开心。


带点小懒惰去带孩子,时不时往后退一步,是我生到老三时才看明白的智慧。



同样是喂奶、哄睡、陪玩那些事儿,胖小妹几乎没有让我困扰过。


正如西尔斯的《亲密育儿百科》,胖小妹小的时候,我其实也没少抱她,也跟她一起睡,也各种陪玩,也母乳到两岁。但是有个很核心的观念,跟当年养育哥哥不一样。


那就是,凡事有度。


哥哥那会儿,我的出发点是:只要这件事儿对孩子有利、是孩子喜欢的,就是对的,为娘舒不舒服,那是无关紧要的,永远抱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而到了胖小妹的年代,我的准则变为:在你的需求和妈妈舒服之间需要有个平衡,超过平衡的部分,恰巧是留给孩子自己去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所以,我总能在一段陪伴之后,轻而易举地跟孩子们说出“不”:


这会儿妈妈不能陪你了,自己睡吧、自己画吧、自己吃吧、自己玩吧……


而“不”的理由也不是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简单的妈妈累了、妈妈在做面膜、妈妈想看书了、妈妈要去做饭了……


虽然不是什么大道理,妈妈要去做自己的事儿的态度却依然坚决,不会因为娃娃们的无理取闹而动摇。



这样做,除了给爹娘自己松绑外,对孩子的好处,居然也超出了我想象。


就拿如今三岁的胖小妹来看,不但她身上透露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一点儿没少,因为实际上虽然关注少了一些,但她一点儿不缺爱。


胖小妹身上,还流露出几个哥哥当年所没有的特质。


一个是理解他人的需求,不那么自我中心。


相对而言,如今8岁的宝老大表面上谦谦君子、乐于助人、在学校里对老师同学多有礼遇。但是,作为妈妈,我清楚知道他其实骨子里不太能容忍和折衷。因为在家里,孩子往往才会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我常常能看到宝老大,


不愿意顾全他人是否舒服,而调轻他放音乐的音响;


不愿意折衷去他自己不怎么喜欢,但是弟弟妹妹钟爱的餐厅;


不愿意陪爸爸妈妈去置办纯粹大人的事情,除非期间能买些好吃好玩的;


不愿意吃一口自己不喜爱的食物,情愿浪费掉。



而胖小妹虽然年幼,却似乎更容易理解他人的需求和界限,虽然动不动也总说“不”,但试着和她商量,胖小妹似乎更容易理解他人的处境而折衷。


第二个就是,规则意识强,更能自得其乐。


胖小妹对于爸爸妈妈说“不”的事儿,不管是不能买玩具,不准看手机,不给喝饮料……都不会太纠结,虽然有时候也要磨一会儿,但若眼见爹娘态度坚决,她就会自觉放手,自己去找乐子,绝不会天荒地老地纠缠。


后来有一阵,我在读鲁道夫的儿童心理学的书,看到这样的解读:


孩子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想要有归属感。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他会不断地观察、也会从一次次的尝试和错误中学习。他会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受关注和孤独的行为。


而孩子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的观察和尝试,可能常常是错误的,或者不为父母所希望,这就构成了行为问题的来源。


比如孩子发现,只要表现出害羞或胆怯,爸妈就会焦虑地围着自己转,额外花时间在自己身上,时刻不离地陪自己在儿童乐园里玩,那么他很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害羞和胆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孩子的社交能力表现出信任并放手,“忽视”他一时的缺点,不作在意。



再比如孩子观察到,只要自己不好好吃饭,爸妈就会焦虑发火挫败大吼,进而让自己成为所有关注的焦点,借以加深自己的价值感,那么他也更可能潜意识地越吃越拖沓。


正确的做法,不只是要转移目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式来寻求自我价值和归属感,他们才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在错误的坑里。


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感觉应该来自于哪里?


一个是独处,一个是付出爱。


独处可以是狂欢的,因为唯有独处,我们才能真正专注于自己的乐趣、学习、或工作。所以,不要怕孩子无聊,他需要充分的无聊,才能学会在独处中自得其乐、在独处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


另一方面,关于付出爱,父母能给的最好的引导,就是示范。


爱这个词,在今天可能已经被用烂了,父母们觉得育儿理念可能各有不同,但是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哪个爹妈不是把孩子捧在掌心里爱?


可我想说的爱,绝不是指无度地、高频地关注和服务孩子,而更多的是要无条件地理解和接纳孩子。


虽然我可能不会分分钟陪着你在儿童乐园跳上蹦下,但是你喜爱的电子游戏,我可能也会时不时来观摩你新掌握的组合技,陪你一起通关,而不是分分钟惦记着你功课有没有写完。




让我们的爱里面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轻松。


把每一天跟孩子愉悦舒适地相处设为目标,而不是把改造他们设为目标。


若每一天陪着孩子的我们是舒心的,孩子他也是舒心的,有什么理由他的未来,会长成大家都不舒心的样子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