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穿补丁袜子住出租屋,这位老人捐了10个亿为中国修了300所学校!

2018年07月12日 发现澳洲


发现澳洲
带你看见不一样的远方
一键关注👉


一个伟大的老人安享辞世,而他的名字将会闪耀千秋万代。


相信每一个上过学的中国人,都很熟悉两个名字:邵逸夫、田家炳。

在中国,有许多学校,和许多学校的教学楼都以他们的名字冠名。原因也很简单,这两个伟大的中国企业家,穷尽他们一生的力量,为中国薄弱的教育夯实基础,添砖加瓦。

而就在7月10日,田家炳先生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许多读过“田家炳XX学校”的学生们纷纷怀念这个将自己资产80%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的慈善家。

01

中国百校之父

7月10日,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这位几乎被所有中国人知晓的“中国百校之父”于7月10日安详辞世,享年99岁。

田先生安详地走了,但是他留给整个社会的东西,足以闪耀千秋万代。

打开百度地图,搜索“田家炳”三个字,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坐标点——这些都是田先生生前捐款修建的学校。

166所中学、93所大学、41所小学、20多所幼儿园……在中国,有300多所学校的名字被冠以他的名字。

也许就捐款总数上来说,田家炳先生并不是最多的人,但是能把自己总资产80%都用作了教育慈善事业的人,在中国只有他一个。

1984年,田博士65岁时,将公司交给子女打理,其他的物业收益和个人财产80%以上拨予基金会作慈善捐资用途,自己全力肩负基金会的工作,并视为第二事业。

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并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

在众多项目投资当中,田博士特别重视教育,资金多投放在经济较差、地处偏远、全无地缘、经济和特别关系的地区。

他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更是强国富民,提高人民素质的百年树人大业,故多年来他一直竭尽全力,不分畛域,不图回报地资助教育项目。

迄今为止,田家炳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百校之父”。

02

幼年辍学苦心经营生意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广东大埔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虽以经商为业,创办“广泰兴”商号经营砖瓦窑生意,却极其重视孩子的文化修养。

“那时我家乡穷人多,父亲总是体恤他们,关心他们的温饱。牢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古训,让大众都生活得好。”

父亲的言传身教,田家炳从小铭记,不敢忘本。他也自然而然养成了勤俭诚朴、克己待人的品质。母亲教授的稳重行事、为人处世之道,则奠定了他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935年,田家炳父亲就去世了,当时他还不到16岁。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刚刚读到初二的他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成为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这个“此生最大的遗憾”一直萦绕在田家炳先生心头,正是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重要原因。

十来岁正是一个少年无忧无虑的时候,而那时的田家炳却开始为家族的生意忙碌。

老主顾们念及田家炳小小年纪就出来独当一面,在生意上常常照顾他。田家炳也勤勤恳恳苦心经营,父亲留下的生意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州正处于风雨飘摇之时,经济不景气,田家的生意受挫受阻,田家炳毅然决然勇敢地转往远赴越南推销家乡瓷土。那一年,他才18岁。

在越南的生意刚刚稳定下来,有了起色。怎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事波及越南,田家炳再度抉择远赴南洋,去那里寻求家人的帮助。

由于印尼被日军占领,田家在当地的资产被强行霸占,顷刻间田家一无所有。客家人出生的田先生,正如那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爱拼才会赢》歌曲唱的那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的战败,一切恢复到了平静。战后的百废待兴让敏锐的田先生察觉到了这是创业的机会,于是他又做起了橡胶树生意。从“超伦橡胶厂”到“南洋橡胶有限公司”,短短几年,田先生的生意一步步做大做强。

为了让儿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于1959年毅然举家迁到香港,在新界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

之后,田家炳又借着早年实业积累的资本,进军房地产行业,先后建成了多座现代化的工业大厦,他将一部分用于工厂总部,一部分出租,光是租金每年就在6000万元以上。

03

投身慈善造福万千人

和田先生拥有的财富比起来,令人吃惊的是他简朴,甚至可以说艰苦的生活方式。

田博士一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不事应酬,处事低调。

出行从不坐豪车,坚持地铁上下班,出差住宾馆自带肥皂,一双袜子穿10年,补了又补……

连家人都说他“吝啬”,可他始终认为钱要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他说,每一样东西都是社会物资,来之不易,花钱多的时候、物品浪费的时候,自己心里都会很不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古训一直回荡着田先生的心中,他不仅将工厂开回了家乡,还将慈善的种子播撒在了中国的大地。

1984年,他将自己名下的所有企业全部交给下一代打理,并规定将这些企业每年利润的10%用于公益事业。

幼年辍学是田先生最大的遗憾,结合自己走访许多发达国家的所见所闻,田先生认为读书能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更是对国家的兴旺发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慈善的主要方向,就放在了教育事业上。

和其他企业家相比,田家炳的捐献更多是面向中小学。用他的话说,这种捐赠“投资回报率比较高”。所谓回报,并不是金钱,而是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捐给基础教育,更能实现这一点。

在捐赠给大学的时候,他选择的大都是师范大学,几乎每一所省级以上的师范大学,都有一座田家炳楼。让走出师范大门的老师教授学生,正是助力教育事业的体现。

几十年来,田家炳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建了1000多个项目,捐资数目高达10多亿元,站到他全部财产的80%以上。

对每一项工程,他都会躬亲审理申请手续,关心施工图纸设计,有时表现得比申请单位更为着紧和认真。每年天气和暖时,田博士都亲自参加全国各项工程的奠基、竣工庆典,并要求庆典不要铺张、婉辞送礼、不入住高级宾馆,为接待单位节省费用。

他常称,自己珍惜上天赋予难得的晚年岁月、健康和艰苦累积的财富,故不顾高龄,万里长途跋涉,为勉励大家重视慈善公益工作,多做好事。

2001年,经历过金融危机后的香港经济出现疲软,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大大减少。田先生担心慈善事业不能继续下去,毅然出售居住了37年的九龙塘大宅,得款5600万港元全数拨作捐资教育用途。

实际上,这套房子本估价为1.2亿元,正是为了更快的换成现金,田先生主动将价格降到了5600万元促成的交易。而他自己带着妻子住进了租住的面积约130平方米公寓楼,年逾80的老人毫不介意由有产变成无产,由豪宅搬入小公寓。

田先生认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奉献。过去还有人要推荐他做全国政协委员,他总是拒绝:

“我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用不着大张旗鼓吧。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

他还珍惜与青年学子交流对话,以他的人生经验勉励年青人自强不息。在香港,每年他都会到两所田家炳中学与毕业班同学上“最后一课”,为即将离校参加高考的同学送上人生寄语。

在出席内地大学、中学庆典时,会与学生座谈并邀约会见获“田家炳基金会奖学金”的学生,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珍惜机会,立志成才,将来事业有成后。此外,也资助其他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继续传承捐助文化,造福他人。

把终生的精力和财富倾注于公益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从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更不求回报……

田家炳老人走了,但他为我们留下来的,不止是一栋栋教学楼和一座座校园。那些学校带来的,是丰泽我们整个民族的,促进国家进步的原动力!

田家炳部分捐助项目名单: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

缅怀田家炳先生!


- End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