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有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驾也被列入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
酒驾的危害性,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交际应酬的座右铭,还有各种宣传警示标语也频繁着警示我们,远离酒驾。
可是有时候,我们明明没有喝酒驾驶,为什么到警察叔叔的仪器里,我们就成酒驾,甚至醉酒驾驶了呢?
原来是跟我们吃的某些东西有关
这些东西看起来跟酒分明不沾边,却是误判为酒驾的罪魁祸首:荔枝、漱口水、口气清新剂等等。同时交警提醒:醉蟹(螺、虾)、糟鸡(肉)、啤酒鸭、酒酿圆子等食物,由于本身在制作过程中就有酒,或者可能产生酒精,所以食用后,很可能被查出真的酒驾。
这不前一阵子,有报道称一名司机因为吃荔枝,被查出酒驾也是哭笑不得。经过试验显示:吃一颗荔枝吹气检,酒精含量28mg/100ml;吃三颗荔枝吹气检,酒精含量54mg/100ml。一时贪嘴多吃几颗就变成醉驾了。
这原理呢?
原来是荔枝里边的“糖”在作祟。由于荔枝含糖量比较高(最高可达到17%),为了在运输过程中保鲜,会加入冰块并密封保存。
在密封的环境下,荔枝发生无氧呼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发酵”,内部的糖分会完全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吃的越多,酒精测试仪的酒精浓度也就越高。除了荔枝,葡萄等很多水果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不过不用担心,通常吃几颗荔枝产生的酒精主要在口腔,在体内停留时间较短,随着人的呼吸和说话,酒精就会挥发掉。几分钟之后就不会测出来了。
某些药物也会让你被查出酒驾
例如藿香正气水、正骨水、十滴水、止咳糖浆等;注射类: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尼麦角林注射液,多西他赛等也有备查出酒驾的风险。
服用有些药物可能会被查酒驾事小,服用过某些药物后的不良反应仍然驾驶的话也是很危险的。
比如:解热镇痛药物,少数人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耳鸣、辨色困难;某些感冒药,服用过后可能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疲倦嗜睡等;镇静催眠药物,会抑制中区神经,诱使睡眠等。
如何避免“药驾”
在看病买药过程中主动向医生说明:“我是驾驶员,在什么期间内有驾驶行为”请医生尽量避免开出对驾驶安全有明显危害的药物。
自身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品成分及用量和不良反应,切记超剂量服用。尽量避免药物在身体浓度巅峰时间内驾驶。
服药后驾驶时,应时刻注意自身状况,出现不适时应停车休息,严重时,应静养休息不要开车。
无论是“酒驾”还是“药驾”,只要是危害驾驶安全的都是不可取的。珍爱生命,远离危险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