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对印度和印度人的印象

2018年07月27日 澳洲新足迹中文网站


本文不代表新足迹论坛观点


在澳洲工作的日子里认识了不少的印度人。其中即有知心相交的亲密同事,也有讨厌至极的狭隘同僚。工作几年下来,有了很多心得与感触。觉得自己早年对印度与印度人的印象是非常片面与无知的。比如:
1. 印度人喜欢抱团排挤其他国家的人
2. 印度人做事情很马虎,会把项目做糟糕。
3. 印度人比中国人会表现,拍马屁,所以职场升职比中国人快。
4. 应该尽量远离印度同事,避免被他们陷害。
5. 中国比印度发达的多,所以中国人的工作方式比印度人有效率。

以上种种印象是我早年在国内受媒体影响对印度的看法。(话说足迹上也有不少类似观点的帖子)。
后来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了很多印度同事,从而有机会深入了解了这个国家,才明白印度人是非常多样化的,也交到了非常铁的印度朋友。所以有了以下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学会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长大的印度人的性格。印度和中国最大的差别是,印度更像是一个联盟,而中国则是统一的国家。印度类似欧盟一样,拥有众多的民族和语言,所以如果用印度人来简单概括印度人,就像用欧洲人来概括欧洲一样,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误区。比如如果问你:
欧盟,印度,中国,这三个地方,哪里的贫富差距最大。直观的印象会觉得,印度最大,中国次之,欧盟最富裕平均。其实正确的答案是,欧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地方,按照2017年统计,欧盟成员国人均GDP最高的爱尔兰(70,638 USD)是最低的保加利亚 (8,064  USD)的8.7 倍。(如果比较欧洲最富的卢森堡和最穷的摩尔瓦多,则是惊人的46倍)。 印度次之,最富的邦Goa  (6800 USD)是最低的邦Bihar (920  USD)的 7.3倍。 中国是贫富差距最小的,北京人均GDP (19,095 USD) 是甘肃 (4,343 USD)的4.3倍。 所以如果想理解印度人,就要像理解欧洲人一样,分清楚他是来自哪个地区的,。比如北方孟买人商业头脑比较强,等级观念也重,德里人爱玩弄政治,南方的班加罗尔人聪明,容易出各种行业专家。再具体一些,最好了解他成长的背景,如果是贫民区长大的印度人,有可能缺少足够的教育,会有很多小毛病,大部分中国人对印度的片面看法也主要是来自这群人。但是如果是中产或者上流社会长大的印度人,从小经历正宗的西方贵族教育,比大多数中国人更懂得处理协调不同民族的矛盾,也更容易在西方企业获得晋升。

第二点,做好区分不同印度人的背景后,可以有针对性的打交道。对很多优秀的印度同事,可以多学习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思辨能力。要知道印度有哲学思辨历史传统,这点和欧洲人很契合。而中国的哲学多注重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和日本韩国很契合,与欧美文化不同。所以如果要更好的与印度同事合作,要多学会思辨,多沟通,不要埋头干活。

第三点,印度人很擅长处理不同民族的矛盾,也比东亚文化有耐心倾听别人。所以如果遇到好的印度同事,尽量主动接触他们,比如一起吃午饭,一起聊宝莱坞电影,一起聊聊澳洲生活的不易。如果自己努力融入印度人的小圈子(印度很大,民族很多,很多印度人是有自己特定的小圈子的),其实可以学会很多印度人的优点,比如注重协调沟通,关注工作流程,敢于质疑提问。扯远一点,这些优点有可能被我们误解成,工作慢,话多,偷懒。其实欧美文化和印度这点是类似的,先思考清楚,找到方法,再执行。东亚的文化则是,上面的人制定方法,底下的人快速准确执行。(所以东亚文化适合大规模集体生产制造,创造辉煌物质文明)。


总体上讲,中国和印度虽然在物质文明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文化是其实并无高下之分,都是当地特殊国情的产物。在澳大利亚,生活工作中不可避免要与印度人打交道,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的感受只是我自己几年来的心得,很可能也比较片面。但是如果能少一些纷争,多一些朋友,对工作和生活都会有更多的帮助,也会让我们更热爱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再补充一点,印度人爱打小报告,这是他们的特点,其实欧美人也很喜欢玩政治斗争。我在工作中认识了印度朋友,成为死党,他就经常在别的经理面前帮我说好话,争取加薪机会。也有白人同事背后打小报告说我坏话,被他反驳回去。所以小报告用的好,绝对是职场利器。和印度人做朋友比较难,但是如果选对了优秀的人,好处很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