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蔷薇的葬礼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或繁华喧嚣,或孤独疏离,或贫穷苟且,或宁静安逸......不同的主题,构筑起来的,永远都是沉甸甸的两个字——人生。影片本身只不过是赛璐珞胶片而已,可是,当它记录了所谓的“存在”之后,胶片便成了艺术。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看一部电影会非常疲惫,就好像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不知道从何时起,电影对于我来说,成了一个理解世界的通道,如何在影像中看见自身存在的意义?单纯的影像之下隐藏了哪种情感?这些问题都成为我思考的内容,我知道,并不是一个称职的思考者,好在,我还有这样的耐心,愿意去思考。
蔡明亮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恒久的孤独之感,这是一种与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构筑起联系的孤独,一种个体和主流世界的分离。在《爱情万岁》这部电影中,观众看不出三个角色之间有任何联系,情人亦或是朋友,有的只是情欲。情欲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真实的,真实的可怖,而情欲之后的空虚确实更久的,空虚的情欲经过肉体的打磨之后,只会留下更巨大的感伤。
关于孤独的根源,一定要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曾经阅读过一些书籍,在古希腊时代,神性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十七十八实际各种启蒙运动的进行,理性主义将神性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理性的歌颂,对理性的赞扬,对理性绝对地位的歌颂。当理性变成信仰之后,狂热出现了,在狂热的信仰中,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理性,有从中角度来说,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当理性占据上风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将褪去原本存在的幻想和浪漫。黯然失色的情感,势不可挡的欲念。起初,理性的崛起,会让人以为整个世界别有洞天,最终,却依然沦落为一场俗套的闹剧。人类的信仰在理性的面前发生了异化,个体最终成为理性的奴隶。所以,在这个日渐热闹的世界中,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类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依然没有本质上的提高,孤独,便成为理性社会的诟病,现代性带来的危机逐渐侵蚀了整个人类社会。
整部电影并没有讲述角色的背景,只是对他们的身份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售楼小姐,街头小贩,推销员,这样的角色并不是台北的特例,在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群体。蔡明亮将普通的角色,放在台湾那样一个热闹的地方,与之格格不入的是,流离失所的孤独,恒久的孤独。电影看起来像一场情绪的宣泄,可是,却给人一种格外真实的感觉,现实,永远不可能是充满诗意的。蔡明亮在电影中传达出了,在台湾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如何的扭曲和隔阂,其实,这恰恰是当下很多学者最关注的问题,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矛盾的形态。这种矛盾的表现就好像是旺盛的生理需求,其实,更深层的是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充满现代化的建筑,荒芜空虚的内心,无所归依的灵魂......这一切都表现出了个体在现代性社会中的沮丧和挫败。《爱情万岁》并没有针对任何情感,任何角色,因为电影中的角色和社会的关系都是极其缺乏的,重点在于,蔡明亮镜头底下人物的生活。电影始终将焦点放在社会边缘上,这样的设计,让空虚和孤独,挣扎和苦痛表现的更为明显。
他们没有信仰和理想,没有希望和期待,对家庭,对社会,对彼此流露出冷漠麻木的情绪,唯一的安慰,便是旺盛的情欲。摆地摊的阿荣,售楼的林美美,卖灵骨塔的小康......这些角色并没有固定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完善的社会关系,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摆脱不了的空虚和孤独。
断断续续的看过几部蔡明亮的电影,个人风格极其明显,完全不理会艺术创作中所为的雅俗共享的要求。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他的表达,完全不过分。在国内那些号称前卫的导演所表现出来的,放在蔡明亮这里,青涩至极。《爱情万岁》曾获得过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个人化作品。林美美在结尾的哭泣缱绻哀怨,正好表达出了都市人内心的无奈,空虚和疏离。我曾试图将蔡明亮和王家卫进行对比,其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却也各有千秋。王家卫到底还是有一些温存和良善之心的,与之相比,蔡明亮更加凌烈,直指人心。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在所处的时代中不合时宜,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任务,所以,不合时宜,也要在当下的时代中完善自己。试图去改造,捉襟见肘,试图去迎合,画地为牢,试图随波逐流,终将孤老。其实,人的个性总是有源头的,源头决定了生命的走向,如若想在这个世界摆脱孤独,最好的办法便是享受孤独。蔡明亮用他的电影告诉我,人的孤独就在于,不停的经历,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努力或者,却依然找不到答案和出路,除了悲伤和孤独之外,我们的一生都将无所依傍。
文章转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点击屏幕右上方的按钮【...】【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