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德国电影总有佳作出现,让人佩服,2003年的《再见列宁》,2004年的《帝国陷落》,2006年的《窃听风暴》,都带有极强的摄心心魄的独特魅力。这部出现在2008年的《浪潮》,继承了以上电影的优秀品质,而且还有全新的批判意识及警示风格,更让人看过之后,难以释怀。
当然,仅从表面来看,这部片子也可以被当做青春片来看,因为故事是讲述高中课堂的事。一门选修课,一周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去悬在教师,来接受一种带有体验性质的课程。科目可以是“无政府主义”,也可以是“独裁统治”。当然这样的课程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也有过军训或者体育课之类的东东。当苍颜白发时,想一想当年的课程,也是很好玩的事。
不过,《浪潮》可不仅仅是为了让人用来怀旧的,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以及在之后的一系列采访中都没有谈过青春片这个概念。而且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来面对我们当下的世界语社会。他用电影的方式来昭告我们一个真实的理论,那就是,看似不可能的恶,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然后迅速将我们每一个人吞噬进去。
《浪潮》的主题在于纳粹会不会在今天这样的和平时期重演,或者用中国的语境,文革会不会重演呢?我们相当多的人会对这个话题嗤之以鼻,不屑回答。因为大家都深受其苦,而且时代变了,绝对不会开历史倒车,让纳粹与文革在的历史重演。但《浪潮》却告诉我们,这种来自自然的理性是错误的,科学的理性却显示了纳粹或者文革的种子就在我们几乎每个人的心中,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发作。历史唯物主义已经被充分证明了是一种误导人的错误的学科,而且历史也并非完全的上升式前进,而是由着它的共性,昨天的事情能够发生,那么在今天也能够发生。
这部电影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罗奥多城,一位名叫荣·琼斯的高中历史老师鼓励自己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希特勒青年的班级团体,以此来向学生们阐述什么才是真实的法西斯主义。不过随着试验的发展,结果出人意料地引起混乱和严重后果。这个故事后来被写成了一部小说和一个舞台剧。在过了40年之后,生活在网联网时代的人民,是否还会有纳粹复辟的危险呢?德国新锐导演丹尼尔·甘塞尔奖发生在美国的故事转移到了眼下的德国,而且用超越性的编导,将这个故事演绎的不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而且片中所思考的问题,不仅在1960年底啊有效,在当今仍然有效。这正是片子大获成功的要件,而且几乎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引起深深的思考,从而能够再次打量我们的社会。
《浪潮》的故事,是讲述一个教师,本来不喜欢给学生们上“独裁主义”课,他更喜欢“无政府主义”课,但作为年轻的老师,他没得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给学生们去上这门课程,时间为一个星期。但他想用一点手段,好让那些本打算蹭学分的学生真正地去学习到一点知识。于是他以体验式的教课法,将所有的学生都纳入到了课程之中。他让同学们组成一个集体主义团体,名字被命名为“浪潮”。在“浪潮”中,所有人必须绝对服从权威,而且保持着强烈的团队意识,个性被摒弃并被剔除。随着时间的发展,所有的参与者都发现“浪潮”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东东,让人为之癫狂,并带动着更多的人卷入其中。纳粹的影子,仅仅在7天之内就迅速地被浓缩着上演了。
具体的情节可以到片子里去看。说些题外的话,纳粹或者文革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被演绎到登峰造极的荒唐地步,真实的历史需要我们去反思,难道德国人与中国都是劣等民族吗?为何所有人都在短时间给把自己的思想交给了伟大领袖,完全放弃了自我。如果说毛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就罢了。但希特勒的上台则是在民主选举中合法就任的,为何民主社会可以在短时间内演变为了独裁主义政府呢?对于这个话题越说越长了,可以写一个论文出来了。其实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里对这样的话题有所解答。当民众成为群氓的时候,总会有个人魅力比较突出的人脱颖而出,来掌控整个局势,如果这个人有强烈的独裁倾向,那么独裁就会迅速被发展起来。当它达到一定的声势之后,即便是那些不愿意的服从的人,也会被迫接受,不然他就会被整体社会所抛弃。也就是说,浪潮会席卷一切。
其实,德国对于纳粹的反思与清算,一向比较深刻,这部《浪潮》本身也是对于纳粹的清算。但对20世纪里两外一场人类的劫难,中国的文革,到了现在,还是不能够被充分的清算,国家政权在这个问题上设置了深厚的禁区,禁止去彻底反思,更不要说清算,这一点来说,日本人不如德国人,而中国人脸日本人都不如。悲矣夫!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点击屏幕右上方的按钮【...】【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