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蒙特利尔三大美食全攻略~

2015年09月11日 加拿大美食美酒


巴黎是全世界最多人说法语的城市,这事实毋庸置疑。那么,全球第二大的法语城市是哪一个?不是在法国,甚至不在欧洲大陆境內….. 蒙特利尔(Montreal,香港人称为“满地可”),这个位于加拿大东岸魁北克省(Quebec)南部的城市,四百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操着一口法文,是法国境外最大的法语城市。


虽然是在加拿大境內,走在蒙特利尔街头,举目所见、耳中听闻,卻让你错一位置身欧陆国家。随处可见的尖塔教堂;街角露天咖啡座咖啡香阵阵飘香;低矮的房舍或蓝或粉,每幢都精细地雕琢过;扭开收音机,轻柔的香颂音乐(chanson)在高亢嘶吼美国的流行歌曲间显得温柔雅致。


就算是饮食,这城市人们的味蕾也带点法兰西人的挑剔。就连街边百姓每天造访的食肆也各具特色。海马老爸为你寻访蒙特利尔三大平民美食,请听我一一道来

蒙特利尔熏肉


什么样餐馆里的食物之美味,让知名歌手席琳·狄翁(Celine Dion)喜爱到必须拥有它?原本就拥有餐饮连锁店Nickels的席琳·狄翁,在2012年入股这家号称蒙特利尔第一餐馆的Schwartz Deli,终结了其八十年来家族经营的模式。




由犹太人创立于1928年的Schwartz Deli其实只卖一种食物:烟熏肉。遵循八十年的古法秘方,天天新鲜烹制,让这家餐馆永远川流不息,随时处于客满排队状态。菜单上虽然有牛肉、鸡肉、欧式肉肠以及火鸡口味,80%的顾客都是冲着烟熏牛肉而来。放眼望去,每个人桌上盘中都是清一色的白吐司对切,中间夹着红通通的牛肉片。可別小看这肉片 – 经过十个小时腌制烟熏后,切成2mm的薄片,层层堆叠,搭配些微的芥末醬,入口既松软又绵密,独特的肉汁风味伴随吐司在齿缝间起舞…… 如果再来根又咸又酸的醃黄瓜或是醃甜椒,味道的纷呈以及口感的多样一次性被满足。



这也解释了虽然装潢颇为平实,但餐馆里长长的墙壁上挂满各国媒体的报道,名人签名以及各时期画家以这家餐厅为主角的画作,就可以看出这绝对是一家可以跻身名人堂等级的餐厅。


百吉饼


蒙特利尔人一直以来都为自己城市里的百吉饼(Bagel)感到自豪,认为世界上除了纽约之外,沒有任何地方百吉饼的味道能和蒙特利尔的平起平坐。如果你真的吃到了这里的百吉饼,一定会同意这样骄傲的论点。一样的圈状面包,外观略显崩塌,虽然不若欧美烘焙店里出品的百吉饼那样浑圆饱满,但张嘴咬下,外层稍微硬脆,内层面包柔软却嚼劲十足,多嚼几口,甜味自然渗出,令人欲罢不能。




Fairmont Bagel是蒙特利尔百吉饼的代表。创立于1919年,创办人Isadore Shlafman落腳这个城市,手工揉制,并用炭火烤制面团,同样的制作流程一转眼就坚持了近100年,目前是家族第三代经营,店面坐落在 Avenue Fairmont Ouest上,两层楼的砖造建筑仍然是70年前从旧址搬过来的模样。




从外观看,落地窗堆满一袋袋,一层层的百吉饼,被误以为是个百吉饼工厂也一点都不冤枉。推门入店,只能用“百吉饼墙”来形容,整间屋子都堆满了包好的百吉饼,沿着百吉饼墙的小道转个弯,柜台就躲在墙的尽头。 柜台后面就是糅制面团和烤制百吉饼的大炉。 柜台小姐扬着阳光般的笑颜 “ 今天想吃点什么口味的?罂粟花籽和芝麻是我们的招牌;想吃甜的不妨来个巧克力或者是肉桂口味,大蒜或者是洋葱口味更适合想吃咸味的人”。




虽然Fairmont Bagel是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但是可惜的是这家百吉饼店并没有。如果想坐下來悠闲地享用蒙特利尔有的百吉饼,那就得前往另一家与Fairmont Bagel齐名的St-Viateur Bagel啦。



来自波兰的移民Mr. Myer Lewkowicz 在1957年开立了第一家St-Viateur Bagel。50多年一路走来,目前已有4家百吉饼烘焙店,以及3家附设座位的餐厅(Café)。




海马老爸这天来到Mont-Royal路上的St-Viateur Bagel & Café,餐厅外墙上大大的卡通百吉饼浮雕远远向我招手。进入餐厅,熙熙攘攘的人声伴随隐隐的百吉饼香气。柜台后方就是烘焙坊,年轻师傅在一端揉着面团,另一头的烘烤师傅手持长长木杆,一边翻弄炉火中的百吉饼,一边将烤好的百吉饼拨至一旁的存放槽,热腾腾的百吉饼咕噜噜顺着滑梯滚下,再有另一位师傅收拾装袋或上架贩卖。





因为是餐厅,菜单上除了百吉饼三明治,还另有沙拉、甜品以及各式冷热饮,选择颇为多样。点了三明治套餐,附餐可选择汤或沙拉。传统三明治(Traditionel)上桌了,百吉饼上涂了一公分厚的奶油起司酱(cream cheese),紫洋葱少许,层层放了好几片厚实的烟熏鲑鱼片,上面再淋上酸豆 -- 独特的百吉饼口感,烟熏鲑鱼大海的咸味再混入浓厚的起司奶为,舌尖的触感既柔顺又Q弹,味道既奔放又淳朴,才咬一口,就忍不住叫好。




另一份是欧姆蛋三明治(A La Coque Deluxe)。风格虽然不如鲑鱼三明治那般澎湃,但走的是田园风 – 近3公分厚的欧姆蛋搭配烤火腿片,夹入番茄和生菜,再淋上意大利青酱... 所有的食材在口中相遇,味道清新的仿佛赤脚走在两旁长满橄榄树的意大利乡间小路。



吃完主食,如果你的胃里尚有空间,不妨点份水果杯(Fruit Salad),眼睛享受玻璃杯內黄绿红的混搭色泽,口中咀嚼着微酸的水果,为这顿百吉饼大餐画下完美的句点。



普丁


提到“普丁”(Poutine),也许你不知道这是何方神圣,但是说到“肉汁芝士薯条”你应该不会陌生。上世纪50年代,普丁在加拿大东岸的魁北克省诞生。到底哪一个地方才是其真正发源地,众说纷纭,已经无法考证;但绝对可以确认的是普汀已经成为加拿大的名小吃,走到北美国家任一個角落,甚至在麦当劳,都可以享用到这种吃时热腾腾、吃后肥滋滋的“暗黑系”小吃。



说是暗黑小吃一点也不为过 – 炸得酥脆的金黄色薯条,小指头大小的干酪块(cheese curds),淋上牛肉酱汁(brown gravy),这三位一体已经是热量满载;近年来的普丁更是加上各式配料,比如鸡肉、鲑鱼、火腿、香肠、甚至牛肝酱或是松露,口味之丰富、热量之破表,百家争鸣已不足以形容这道加拿大“国菜”。



到蒙特利尔吃普丁,全市90%的居民一定不约而同的指向Poutine La Banquise。成立于1968年,原本只是家售卖热狗和薯条的小吃店,80年代一个改为专卖普丁的念头扭转了这家餐厅的命运。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出超过30种口味,将La Banquise和蒙特利尔的普汀画上等号,一点也不为过。




从外观来看,亮黄色的墙壁、橘蓝两色的窗棚,让 La Banquise 显得青春洋溢。走进餐馆,墙壁上的涂鸦、落地玻璃上满满的手写字跡,红砖墙和天花板狰狞的树枝混搭得很是和谐。




即便是下午四点钟,餐厅里依然高朋满座。座中大多是年轻人,也有独自前来的中年夫妇,或携带幼儿的一家子。




菜单在手,口味多样实在难以选择,只好求救于服务生。略为丰满的辣妹推荐了La T-Rex以及L’Asterix – 前者果然是肉食主义者的天堂,薯条间散落着意式腊肠,培根,牛肉和热狗;后者则堆叠了蘑菇,熏肉,胡椒酱,最后再淋上酸奶。两盘椭圆形普丁端上桌,倒吸了一口凉气,这还只是小份,隔壁邻桌年轻男孩面前则是大份餐点,食物高高堆叠,小山版隆起。




深呼一口气,举起叉子向食物进攻。薯条香脆、乳酪Q软,酱汁把所有配料融为一体,口中彷彿交响乐团演奏这进行曲:这会儿蘑菇的香气冲出,那会儿香肠的肉汁喷射......马铃薯和奶酪如定锤音鼓,在所有出色的配料背后源源不绝触动停不下的食欲......热量的罪恶感和大啖美食带来的愉悦感此起彼落,是感官和理智交战不停的一顿飨宴。


你问我喜欢蒙特利尔么?这样的美食诱人入彀,如此发胖于无形,让人又爱又恨,只能向美食举手投降!

本文转自加拿大旅游局,原作者:温市笑应-海马老爸(www.myvanlife.com)。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