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2015年07月20日 加拿大第一生活


中国有句俗语“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对于子女来说,父母就是家,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然而,身在海外的子女们却往往很无奈,叹息着那个有父母的家已经越来越遥远,为此,很多移民把父母接到了身边,所以,这些跟着子女在海外生活的老人也有了一句新的人生总结语“孩子在哪,家就在哪”。可是,他们在这个家里开心吗?其实,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最近,全加华人协进会(平权会)多伦多分会就公布了一项相关调查的报告,结果显示,与老人同住的华裔家庭中,很多存在着紧张关系,华裔老人常常感到其心理需求被子女忽略,或者因沟通不良而产生矛盾。有老人在调查中说,“加拿大环境好,吃得好,但就是心情不好”。



同住故事:丈母娘与女婿的“战争”


那么,华裔老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主要会有哪些方面的困扰呢?为了进一步了解,记者采访了一位来自山西省的张阿姨,她今年60岁了,几年前和老伴成功申请到家庭团聚移民,在多伦多一直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照顾外孙。


张阿姨现在面临的局面,显然是她无法接受的。她告诉记者,当女儿在前几天委婉提出另在外面给她和老伴租房住的时候,她简直要气炸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肯定是女婿的主意,因为女儿一向都比较孝顺。于是,她去找他质问,一场在双方心里发酵很久的战争终于爆发了。最后,女婿冲着女儿大吼了一声:她不走我走!就甩门而去……


到底是怎么样的矛盾,竟让这“in-law”的母子俩如此水火不容呢?


“我这个女婿,一开始我就不满意。但他和女儿是在加拿大相识、恋爱、结婚的,而那时身在国内的我有些鞭长莫及。”,张阿姨说。


为了让记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张阿姨表示,首先要从女儿坎坷的感情事说起,“我女儿是2006年自己申请技术移民到加拿大的,当时27岁,来了不久就找到一份很不错的专业工作,一直到现在没换过,非常稳定,工资也每年在涨。因为年轻漂亮,追求女儿的人很多,有中国人也有‘老外’。不久,她就有了一个男朋友,是一个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香港男孩,比女儿还小了1岁。那年夏天,女儿带他回国,我和老伴都对他比较满意,很有家教,形象也好。亲戚朋友也都说不错,他对我们老人也挺有耐心的,和很多年轻人不太一样。”


但是,张阿姨说,当时她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孩子在经济方面出手不够大方。比如说,在国内那段时间,他在家吃现成的,出去玩是由我女儿掏钱的,他几乎没花一分钱。女儿还替他找借口,说换人民币比较麻烦,还强调,其实在多伦多的时候,他还是经常请她吃饭、娱乐什么的。我想想也就算了,没再跟女儿多埋怨。可没想到的是,两人谈恋爱不到1年就分手了,女儿说是因为两人的价值观不同而经常吵架,她实在受不了。这个时候她才说了实话,原来这个男孩在花钱的问题上果然是斤斤计较的,做什么都要求AA制,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女儿掏腰包。因为这个,女儿没少被朋友开玩笑说她‘倒贴’。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还提到将来结婚后也要各自负担生活费,连小孩的托儿费他都不想出全份……我听了这些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只想说:分了好,分了好。我女儿这么好的条件,何至于沦落到‘倒贴’的地步了!”


张阿姨接着说,“又过了几个月,女儿再次进入热恋。那是一个德国裔的后代,长得又高又帅,对女儿很体贴很绅士,在一起的时候也肯多出钱。可我总觉得‘老外’不可靠,所以一再叮嘱女儿不准未婚同居。女儿那时候还算听话,而且她自己也觉得同居不太好,可‘老外’觉得这很正常,甚至认为不同居才不正常,所以一再地提出这个要求,女儿都一次次地拒绝了,只是在周末的时候两人会住在一起。但这似乎也没影响到两人的感情,‘老外’还是很喜欢她。女儿告诉我,他经常会畅想将来怎样怎样,说希望买一栋在湖边的房子,两人生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然后再养一只狗……虽说想得有点远,但至少说明他是想结婚的。我听了就安心了点。”


不过,张阿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1年半以后,两人还是分手了,这次是对方提出来的,理由是女儿太过保守,没有情趣,这使得他的热情也一点点减退了。我安慰女儿:这说明这个人的感情不长久,幸好没有结婚。”


这个时候,张阿姨的女儿已经30岁了。本来自信满满的她计划要在30岁之前结婚,那时就有些心灰意冷了。她一直对男朋友的要求很高,注重能力也在意外表,“可由于急于求嫁,后来就有些‘饥不择食’了”,张阿姨苦笑着说,“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尤其是见到女婿第一眼的时候,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女婿是东北人,比女儿大3岁,也是技术移民过来的。一开始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待遇不错,所以不几年就买了一栋半独立屋。能力方面我本来是不质疑的,起初我不满意的是他的外表和性格。他个子挺高,但就是胖,那肚子比我老伴的还大,一看就是不修边幅、不喜欢运动的人。脾气很倔,不太喜欢笑,我常听人说很多东北男人打老婆,我就很担心这一点。每次听女儿说和他吵架,我都心惊胆战的。他俩交往不到1年就要结婚,那时我还没见过他,但在电脑上视频过。他说没有假期,先不回国见我们了,女儿也提出先在多伦多注册结婚,等以后再回国补办酒席什么的。我和老伴心里不乐意,可女儿很坚持,也就默许了。结果,结婚不到两个月,女儿就怀孕了,这婚礼一直拖到现在也没办成,女儿嫁得这么仓促,这么悄无声息,我一想到心里就难受,觉得女婿委屈了女儿。”


张阿姨越说越难过,“在我女儿生产前一个月,我和老伴过来探亲,这才见到了女婿,第一印象很不好,跟我们说话也不叫爸妈,就算后来在一起生活那么久了,也没听到他叫过几次。过来之后才发现,他什么家务都不做,每天还要女儿挺着大肚子给他做饭、洗衣。我就忍不住数落了他几句,他给我蹦出一句:那我请个保姆好了!”


“你说哪有这样堵老人话的,我当时自然就更气了。女儿着急地给我们两头说和,这才暂时把火压住了。从那以后,为了让女儿轻松点,我几乎包办了所有家务活,女婿继续做他的甩手大爷。其实,这些我也就忍了,毕竟他对女儿还挺好,工资全部上交,下班就回家,也疼孩子……后来,女儿想给我们办移民,他不同意,两个人争执的时候,被我老伴听到了。老伴就去跟他说,不用为难,我们还是喜欢呆在国内,但要把孩子带回去照顾到3岁,因为我们不放心让你俩带。其实,我怎么能不知道老伴的潜台词:不是不放心,是担心女儿自己带孩子太辛苦了,她还要上班,女婿又帮不了半点忙。说实话,女婿对老丈人还算尊重的。当下就改了口,同意帮我们办移民了。但我心里又结下了一个大疙瘩:整天像个老妈子似的侍候着他,他不知道感激也就罢了,居然还嫌弃我们。如果不是为了女儿、外孙子,我早回国享福去了。”,张阿姨说到这里就开始落泪了。


她说,“去年底,‘不可一世’的女婿居然失业了。本来我也能理解,经济形势不好嘛,下岗也挺常见的。一开始,我和老伴还安慰他,不要气馁,肯定会找到机会的。可是,时间长了,看他整天窝在家里上网、玩游戏,也不见他着急。问他呢,他说已经发了一些简历,但都没有回音。可我就是觉得他对找工作这事不够上心!几个月过去了,这么一个青壮力什么都不干养在家里,让人越看越有气。我是觉得他哪怕出去做个半天的体力工也行啊,这话一提,他就急了:我怎么能干那个!我再说多点,他就开吼了:我还领着EI呢,还不用你女儿养!”

“到最后,就到了要‘请’我们出家门的地步了。那天,他摔门走了之后就没再回来,女儿很为难,老伴也劝我,其实分开住也不错。可我就是顺不了这口气,越想越生气。”,看得出来,张阿姨真是气的不轻。




子女和老人同住的相处之道

在记者的印象里,婆媳之争是自古就有的,但丈母娘和女婿之间应该是比较好相处的吧,不是有句俗话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吗?可不少朋友都告诉记者,其实丈母娘看女婿不顺眼的案例在现实中很常见,尤其在国外的移民家庭里。记者认为,激化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同一屋檐下的朝夕相处,无形中将对彼此的不满扩大化。所谓距离产生美,记者是赞同有些移民家庭的做法的:另外租或买房给来长期探亲或已经移民的父母住,当然,前提是老人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但是,大部分老人还是很依赖子女的,毕竟在海外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行,而子女也多半出于孝顺而不愿让父母单独生活。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项“华人长者赡养研究”的首席调查员之一、约克大学在读博士生张晗所阐述的,西人长者退休后一般自立门户,有很强的生活独立性,而华裔老人却具有很大的不同特点,作为第一代移民的老人也相对较为独立,而子女移民后才来到加拿大生活的老人则比较依赖子女,希望能依附子女过上儿孙同堂的家庭生活。当他们来到新环境,脱离原来的生活圈后,会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可是子女往往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很多老人感觉自己从“长辈”变成“外人”,自尊心受挫。


该研究采用讲述故事及访谈的形式,对大多伦多地区12名65岁以上与子女同住老人以及12名至少与一位老人同住的成年子女展开调查。调查发现,老人和成年子女将他们的关系形容为相互照顾,老人会帮助子女做基本家务,如清洁、烹饪、洗衣和照顾小孩等。同时,子女愿意陪伴老人,如驾车送他们去看医生以及参加社区活动。大部分成年子女认为自己有义务照顾年老的父母,但同时因为缺乏自主性或工作与照顾发生冲突等原因而忽视了父母的心理需求。张晗表示,调查还发现华裔老人本身也不愿意开口向外界寻求帮助,所以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往往都得不到满足。


但是,这种不满足的情绪在体内积攒的时间久了,很容易就会爆发出来。就像上面故事的主人公张阿姨一样,她对女婿的不满日积月累,而女儿也不善于从中疏导和缓解矛盾,所以她的愤懑无处宣泄,就连在给记者讲述的时候,都按耐不住情绪显得很激动。当时,记者不知道如果把一番类似“换位思考”的建议说出来,能不能起到熄灭怒火的作用,就怕万一适得其反,那还真控制不了局面。毕竟,她是比较强势的长辈,处事态度和脾气秉性已经根深蒂固了几十年。


好在,其实大部分的老人并不是想听什么建议,他们只是想把内心的郁闷“倾倒”出来,所以,社区服务机构的确应该加强关注与子女同住老人的心理诉求,解开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苦闷,从而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


当然,相关专业人士也强调,老人与子女同住也需要互相体谅,子女要多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但老人们也要多站在子女们的角度上替他们想想,要知道他们在异国他乡打拚,本身的压力也很大,他们可能更多考虑的是生存问题,所以往往就忽略了身边人的心理问题,造成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充分。同住一屋檐下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彼此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家就还是那个让人眷恋的温馨港湾。


加拿大
第一生活
微信号:ca-1canada1
正经事 亚文化
看遍加拿大
www.1canada1.com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