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人际关系

2015年09月10日 Mira美国生活馆


来美之前,我问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回归的留学生,美国的特点是什么?他说,与美国人交往不深。现在看来,这话抓住了特点,但没有讲出原因。


来美不久,我在一个小公司工作。一位美国同事问我,来美有什么感想?我说,人与人之间感情不深。不像中国,我的老同学,老同事,过多少年,都有感情。他说,你说的情况,在小城镇有。小城镇人员流动少,大家都熟悉。


美国是个流动的社会,这是与中国非常不同的特点。影响到思想,习惯,心理,各个方面。流动性,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美国工作不是终身制。工作经常变动。你可能跳槽,公司可能裁员。甚至公司可能倒闭。所以公司不是你的“单位”,老板不是你的“领导”。你被警察拘留,不会找你老板或主管领回去。你与公司只是雇用关系。你给它干活,它给你发工资,买保险,没有其它。美国也没有工作证。你可以有名片,但没有法律含义。你的最重要证件是汽车驾照。即使你在一个公司几年不动,但公司其它员工进进出出,包括你的领导,同事,下属。所以,没有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概念。即使有的领导,有的同事,有的部下长期共事,由于居住分散,加上强调个人隐私,所以相互了解也有限。


工作流动,居住地也流动。所以没有老邻居概念。


由于居住地的流动,加上交通和通讯发达,美国各地没有方言,也没有由于闭塞而形成地方独特的风俗习惯,所以也没有老乡的概念。美国没有什么德州同乡会,加州同乡会。出差旅行回来,也不需要带什么土特产。


那么,老同学概念总有吧?大学一年级就有选修课。“同班同学”的概念也没有了。只有某些课程的“同学”。而且,学校一般也不管衣食住行,除了上课,其它时间不在一起。所以,也不同于中国的同学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同学多年,同事多年,住房也是单位分配,又是邻居。加上,生活上有很多事情需要互相帮助,不是用钱能解决的,相互之间了解非常深,关系非常密切。单位就象一个大“家”,领导就象家长。而美国,完全不是这样。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美国,人都很自私,冷酷?也不是。还是很文明,很礼貌。你问路,人都热情耐心告诉你。甚至不等你问,主动问你要不要帮助。有一次,我在一个路口看自己带的地图。知道我在找路,一个美国人主动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助。这与人情淡并不矛盾。在中国,人际关系密切,是指你熟悉的人。你对你的老朋友,老领导,老部下,老邻居,老乡亲,老同学,有感情,而对一些一面之交的朋友,就只能“客客气气”相处了,这不等于你对这些朋友冷酷无情。所以,不妨想像在美国,你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就比较好理解了。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所以,在美国,好处是没人管你,坏处也是没有人管你。你买什么样房子,开新车还是旧车,你富裕还是贫穷,你当经理还是打工,你结婚,离婚,不必担心别人来议论你。人们见面也不问年龄、工资、婚烟等等私事,个人隐私是很少外露的。人们之间来往少。要交往,经过正式聚会。如公司举行圣诞派对,或个人在家庭举行生日派对。大家喝点饮料,吃点食品,聊一阵,也就完了。很少私人串门。报纸上也时有报导,有的老人,死了好几天,也没有人知道。我在一个公司做过合同工。有一个美国同事泰里,也是合同工。后来他得了胃癌,动手术住院。我去看过他几次,公司其它同事似乎没有去过。有一次,我看见他病房有一个花篮,署名是公司领导。我问他,他们来过了?他说,不,是花店送来的。也就是他们打电话给花店,让花店送来。


所以,在美国,许多中国的概念不适用了。如把兄弟,铁哥们,知心朋友,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等。一些个性喜欢热闹,喜欢交往的人,到美国会感到孤单,冷清,不习惯。


孙中山先生当年说,中国人如一盘散沙,所以遭列强欺侮。这是从宏观来说的,即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解放后,这个情况改变了。但从微观上看,这个说法不一定确切。中国人不像一盘散沙,而像许多胶泥团块。家庭、亲属、同事、同学、同乡、战友等等,就是这些团块。在团块内部,关系非常密切,团块与团块之间关系不密切。在这些团块之内,人情、面子起着重要作用。它的积极方面,是相互帮助,困难时感到人情的温暖。它的消极方面,使得法律制度难以建立。而在美国,从微观上,反倒象一盘散沙,每粒沙子都独立性强,谁与谁都没有强的联系。宏观来说,整个社会通过经济法律制度规定每粒沙子的活动规则。从这点上,整个美国,像一个晶体结构。物理学上,晶体是最坚硬的。这也许是美国的力量所在吧。


扫一扫,更多精彩好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