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站的下一站?记录一个新移民的困惑

2014年07月07日 新西兰旅游地产



转自:Apple妈咪要移民

简介:我是一个刚通过技术移民,移居新西兰的上海妈咪,面对新鲜而陌生的一切,请允许我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下来,呈现您真实的新移民生活。

作家刘瑜女士在打算离开美国、回中国定居时,曾经有这样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她说,她站在美国康州的一个郊区,突然意识到了“历史的终结”:“我看到的景象其实很简单。延绵不绝的草坪,随着大地的弧度起伏,路边有一些槐树,树干挺拔,树冠盛开,站在春天的阳光下,绿意盎然,标致得简直就是树中的西施。

在草坪和绿树的掩映下,露出一栋栋独立的小楼,楼门口一般都有一块草坪,草坪周围,是一道道低矮的栅栏,精致,平和,一点不象防范外人的样子,似乎建造它,只是为了让院子里的樱花、桃花、梨花有一种“探”出来的效果。

这样的祥和美好,简直令人心碎。但是,站在那里,莫名地,我想到了福山那本《历史的终结》。我想到历史这个“老人”风尘仆仆地赶了成千上万年的路,就是为了赶到这里,打开铺盖卷,定居下来,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劈柴喂马。

这历史的终点处的风景,似乎就是一个海外中国人愿意留在美国的充分理由,奇妙的是,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海外中国人愿意离开美国的充分理由。”

她所不能忍受的,是“历史的终结”,是那种生活的“尽头感”,是曾经奔涌向前的时间突然慢下来、停下来、无处可去,在她家那美丽的院子里,渐渐化为一潭寂静的死水。窗外的草坪,那么绿,绿得那么持之以恒,那么兢兢业业,那么克尽职守,那么几十年如一日,简直就象是……死亡。

这所谓“历史终点处”的风景,是多少人的“终极梦想”。可所谓的“终极梦想”实现了以后,怎么竟然不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就如同任何一个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

故事写到王子公主最终生活在一起,可以划上句号;但人生还要继续前行。可该往哪儿走呢?

南半球的冬季并不太冷,特别是在奥克兰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即便是在清晨,孩子们也只穿了件小马甲就着急跑了出去。在屋子门口的草坪上,一群摇摇摆摆的野鸭子已恭候多时,它们来自500米开外那片树林里的池塘,每天清晨这个点,都要散步过来向孩子们讨面包吃,养成了习惯。

天空蓝得耀眼,空气里洋溢着泥草的清香,还有花园、草坪、一点不怕人的小动物、以及快乐的孩子们——这大约就是一年前,我梦寐以求的情节。梦想变成了现实,艰辛的旅途到达了终点站,然后呢?然后要做什么?会不会忽然失去了追求、失去了重心?就如同3年前Apple妈咪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职场,回家带孩子一样,最初的兴奋过后,是一阵茫然。

有一个正在办理移民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先生40多岁,在国内是投行的高管,不但收入不菲,而且在国内握有大量的资源和人脉,当然,代价是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她告诉我,他们打算再过23年定居新西兰,现在尽量多赚些,出国以后就好退休了,从此过上令人艳羡的神仙生活。对此,我不置可否。这就像童话故事般美丽,也像童话故事般虚幻。

每个终点站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甚至,也许也包括“死亡”这个终点站,我猜想。

王子公主结合之后要面对生活的琐碎和艰难;移居海外那神秘的面纱揭开之后,您需要面对的是,reset(重设)过去所有的经验、学识,去适应这个新世界,为这个新世界创造价值。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见到:

咖啡店的老板是上海知名高校的物理教授;

浙江著名学府的博士毕业生在集市里设摊卖鱼丸;

国内手里握有几千人的外企HR培训经理,在这里全职做起了代购生意;

新西兰四大的审计师,转行去做了房产中介;

在这彻底洗牌的过程中,有些人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用武之地而留了下来,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因为无法获得预期的社会位置和认同感,而选择了离开,里面甚至不乏有已经拿到绿卡的人。

在这里,新移民面对的是彻头彻尾全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你原有的经验和学识很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您是做人力资源的么?我要告诉您,澳新两国80%的公司都是5个员工以下的小公司,看到底有几个公司设有人力资源部?

您是有职业规划和发展野心的么?我要告诉您,这里的公司虽然轻松,收入用来过日子绝对不愁,但是入职几乎就能一眼望到头,决不可能有国内那么多的上升管道。这也是为什么在本地混迹多年的职业经理人最后都决定自雇做生意的原因。

打一个比方,您是一个精于造型的美发大师,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但是很有可能,移民对你来说是去到了一个和尚庙,这里压根没有美发的需求,于是你本事再大也无用武之地,最后你要么选择离开,要么就放下大师的架子,潜心从头学习新技能,改行适应这里的需求。

这个痛苦的蜕变不光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新移民逃不掉,即便您移民之前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是个不必非得靠工作维持生活的“有钱人”,也同样需要面对这个挑战。

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哪里?

不是有吃有用,有漂亮的大房子住,天天看美丽的风景,有无虞的物质生活就够了的。我们还需要社会舞台。

我们需要持续创造价值,同时获得族群的认同和尊重——这才是让人类持久快乐的本源。

如果您接触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点。那些生活体面、心态良好的老者几乎都还在社会中创造些价值,还在发光发热。我自己接触过的有:每天义务给3个病人诊脉的老中医;仍在大学讲堂上讲解“线性代数”的老教授;给小孩子们补习英语的退休老教师等等。他们总是看起来神采飞扬,不管年龄多大,总是乐于去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并且永远打扮得体。

而更多更多的老者,却在退休以后,变得越来越孤僻、暴躁、抑郁、甚至邋遢,这与他们是否富有毫无关系。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早早脱离了社会舞台,放弃了所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可能性,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押注在了早已成年、独立的子女身上,最后终于失去了自我。

如果说80岁的老人都还需要承担些社会角色来获得喜乐,更何况年轻人呢?

恕不见,有多少留学、辛苦拼搏、好不容易争取到绿卡的同僚又回流中国?

恕不见,有多少不会英文的家属移民,诸如配偶、父母,在海外生活久了,反而成抑郁症?

作为一个外来者,如果您在这个新国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终恐怕都不得不离开,这与您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无关,甚至跟您是否有绿卡也无关。

那怎么找位置呢?原有的技能不是大都失去了用武之地么?答案可能是——您是否愿意放下身架,重新学习,终身学习?

如果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移民去一个全新的国度生活,那么你就要从现在开始学习适应这个全新的社会逻辑,而不是坐等着到海外去享受生活,除非您的目标只是为了拿一张绿卡继续回中国生活。

学些什么呢?

把自己设想成白纸,用彻底开放的心态,重新去接受和学习新事物,重新给自己定位。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甚至比做移民的决定更艰难。但是如果您没有这个准备,宁愿不要大费周折去折腾移民,因为很有可能,您会兜了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位,就如同无数回流的移民一样。

周末的集市里,我们喜欢和那些有些年纪的老移民攀谈,有每天去学英语、周末去坐义工的华人老太太;有在华人超市收银的热情阿姨;有每周来集市设摊,卖自种蔬果的老伯伯⋯⋯无一例外,他们都安居乐业,非常适应和喜欢这里。

常有人问我,父母在海外如何适应?

我想说的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有开放的心态,是否愿意去接受新事物新社会?如果永远蜷缩在家庭里面,恐怕确实不太可能适应;但是如果他们愿意去学些英语,不管是否学得会;愿意走向社会,不管做些什么兼职,那么他们还是有可能渐渐适应并喜欢海外生活的。毕竟这里的华人为数非常众多,一定可以找到那么些自己的位置。

终点站的下一站,一定是重新学习、重新启航。


欢迎转发

新西兰旅游︱签证︱地产︱咨询

订阅号:新西兰旅游、地产

微信 ID: NZLYDC

金诚信:010-62612826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