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关键时刻胜出者更多
【本文原标题:人生,一路领先到底是少数,关键时刻胜出者更多。】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点?教养的迷思与迷失?
一位新西兰的华人妈妈问我:「儿子五岁半,刚刚入读小学半年。就读的学校较重视学习,有些小学一年级的华人孩子已经开始上校外的辅导班,一星期加了两堂课后的数学辅导。这么小的孩子有必要补课吗?我的理解是,孩子不补习就会落后,他在班上可能因而失去了自信心。我仍然认为这么小没必要补习,究竟我该如何做呢?」
我回复这位妈妈,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如果学校的教学正常,孩子本身也热爱学习,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确实没什么好补习的,很多这样的课不过是让孩子超前学习、加速学习罢了。我建议她,如果不放心就去学校请教任课老师,听听老师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一定得理解孩子的想法,探讨孩子是否真正遇到了困难。或许家长是一厢情愿地自个儿担心呢!
见过了学校老师,这位妈妈对老师很有信心,得知儿子目前在班上达到整体的平均水平,老师对于她儿子的表现很满意,她心目中的儿子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很强。这样的学习起步已经不错了,家长何需自己制造紧张、太早担心呢?
我建议这位妈妈经常陪孩子上图书馆,广泛地选些书和孩子一起「共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语文基础打好了,学习的后劲较强。我也提醒这位妈妈,孩子的主动学习意愿、自学能力才真正可贵,别担心数学!数理化只要找对老师、找到学习的症结,孩子一下子就开窍了,但语文能力则必须一步一脚印地培养,那才是真功夫!这位妈妈终于不再那么纠结了。
有些「赢在起跑点」的孩子,或许是偷跑、抢跑而已。很多输在起跑点的孩子,因为务实的学习功底和后劲,最终赢在了关键的转折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点?值得吾人三思!
为了父母的荣耀?裨益孩子的成长?
在中国的教育咨询之旅中,一对年轻夫妇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引起争执,请我评评理。爸爸坚持让四岁的儿子背诵唐诗、三字经和弟子规,妈妈认为孩子对这个项目的学习不感兴趣、有困难且不开心。爸爸以为这是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只要是对的,父母就应该要坚持;妈妈则认为这不过是某些父母在朋友面前炫耀、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做法而已。
妈妈反对的理由似乎和爸爸不对盘,因为这位爸爸为人处事低调而不爱张扬,应该不是为了炫耀才让儿子背诵诗词。过去几年,「素质教育」几乎变成了中国教育的显学,林林总总的论述百家争鸣,我个人无意加入这场论战,仅从「儿童心智科」的医学角度看待这一对夫妇的争执点。
人体脑部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又称为「情绪脑」,零到三岁之间是它非常重要的发育阶段,这个时期是以建立健康的社会性连结、安定的情绪为优先。「读书的脑」指的是大脑,它让我们拥有语言、思考、储存长期记忆、表达情感的能力。人脑各部分的发育通常遵循一个既定的优先顺序,边缘系统基底核(Amygdaloid)良好发展的孩子,大脑前额叶必定能依序完成本身的角色任务,父母就用不着担心「读书」这一件事情。
「儿童心智科」的临床研究指出,「读书的脑」在满四岁时才开始逐渐发达,有意识的学习功能开始形成,此时却也是好奇心开始快速增强的时期,背诵等强迫性学习将伤害「好奇心的发展」和「提问问题的能力」。我建议这一对爸爸妈妈,与其让儿子背诵唐诗、三字经和弟子规,不如直接带他去户外进行刺激感官的体验活动。四岁的孩子,唐诗、三字经和弟子规岂只是天书而已,那简直是噩梦。毕竟,人类要等到10或11岁之后,高度的抽象思考能力才会逐步发展出来。
为了让孩子胜出,所谓的「专家」们不断地推销各种奇招。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新来过,家长朋友们切忌陷入「拔苗助长」的误区!
人生何需胜出?「渐入佳境」更符合生命美学!
2012年竞选连任的奥巴马总统和对手在电视上激辩「如何才能使美国更强大」,政论评论家Kristof建议他们两人「应该向老鼠学习」,请看看下面这则老鼠育儿的故事。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的神经学教授Michael Meeney观察研究两群行为模式不同的老鼠,「实验组」老鼠妈妈会花很多时间舔舐小老鼠、为他们梳理毛发,「对照组」老鼠妈妈则对小老鼠儿女不理不睬。研究小组在小鼠长大之后,针对两组老鼠做行为分析,实验组老鼠在迷宫中能够更快速地找到出路,也比较喜欢社交、活泼、好奇心强,甚至寿命更长。再对两组老鼠解剖并比较其大脑,结论是,老鼠妈妈抚爱舔舐小老鼠儿女,小鼠长大之后的大脑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个发现令人惊奇不已。
实验组的小老鼠因妈妈的抚爱形成了「品格」的力量,因而变得更强大。孩子考第一名、上名校、进入热门专业,这些都不过是人生中的局部优势而已,单单凭着这些就能变得强大吗?我不信!智慧型父母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他们更关注孩子品格的发展。人生,一路领先到底的人是少数,关键时刻胜出者更多,品格的力量就展现在这个关键时刻。
如果说,人生如马拉松,那只是「漫长」和「有勇气和毅力跑完全程」这两个意涵的类比而已。马拉松赛跑最终有一位冠军会胜出,人生呢?谁是冠军?这个问题无解,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全面领先,人生没有冠军!
人生,少一些攀比,或许会多一点幸福感。走笔至此,顿悟到「人生何需胜出」。人生如果能够渐入佳境,当年华老去时优雅退场,这就是「生命美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