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孩子的“自由”是有“边界”的

2015年07月07日 美国高中留学



美国高中留学公众号:USA_school

35823家庭的共同选择,低龄留学服务高端品牌。

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国际化教育全解决方案,为孩子定制专业、个性的背景提升规划,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上精英之路。


来源:微信公众号我是家长


欧美的“素质教育”就是放手给孩子自由?如果你这样理解,那么便陷入了教育理念上的误区。曾经一篇热传的《你误会了欧美的素质教育》一文撰写的正是中国家长对于欧美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作者及时进行了“拨乱反正”,有理有据的观点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同:孩子的“放养”与“民主”不能完全画上等号。记者也采访了多位有过欧美交流经历的学生及专家,他们也表示,欧美孩子的“自由”,其实是有“边界”的。


  博士对比中外家长如何“管孩子”


  中国13岁孩子聚会都是父母“在伺候”


  《你误会了欧美素质教育》的作者魏蔻蔻是一位生物科学博士,曾任职多家国际知名机构。在文章中,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了例子。“每次回国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都会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规矩,多点个性!’”甚至是大一些的孩子,也被父母用自认为是正确的“不干涉”在骄纵着,“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在聚会场合,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自己玩手机。


  为此,作者产生了困惑,“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谈何‘素质’呢?”


  国外不少家庭聚会,孩子没有家长允许不能自己玩


  家长们将欧美的素质教育理解为“多给空间和自由,少干涉”“少点规矩,多点个性”。但在魏蔻蔻眼里,真正的欧美教育,其实并不是国人想象的那样“骄纵”。


  作者在文章中写下了海外生活中的真实“欧美教育”,“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少则三十几号人,多则六十几号人,总要包个度假村或是大餐厅来搞活动。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在绝大多数时间(比如吃饭、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孩子们都必须参与和亲人的互动。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和大人没有允许之前,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这仅仅是欧美教育中的一个小小片段。作者表示,欧美人的教育理念里,“自由放养”其实是有边界的。“上次我先生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夫家的聚会因为人多,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换个位子,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也能聊到天。为此,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十四岁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没挨着父母坐,让他们自己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


  有游学经历的中国学生感叹 国外素质教育“更严厉”


  “自由”不等于“放纵”


  袁媛(化名)是金陵中学的高三学生,高二期间,她参加了一个交流项目,到德国北威州的一所高中学习了整整一年。“德国的家庭教育都是有‘章法’的,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自由’。”袁媛的寄宿的家庭是德国的一个三口之家,“家里还有一个哥哥比我大一岁。”十六七岁的中国高中生,应该有着充分的“自主权”了。但在袁媛寄宿的德国家庭里,十七岁的哥哥衣食住行的很多方面,依然还“听命”于家人。


 “德国家庭做事讲究‘报备’,想要在家里开派对,或是想要出去吃饭不在家里吃,这些都得提前和父母打招呼,不能一声不吭的就走人,晚上回来再告诉父母你的行踪。”袁媛认为,这是德国的教育和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同,“德国的父母给孩子的是适度的自由,但并不等于放纵。”孩子长大了,但父母依然会拽着孩子成长的“风筝线”,不让孩子“跑偏”。


  “举个例子,德国的家庭很重视餐饮礼节,只有全家人都到齐了才开始吃饭。”袁媛对德国人的“餐饮之礼”影响深刻,“父母不会对孩子说,‘饿了就先吃’之类的话。不仅如此,孩子还得帮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如用餐之前的餐具摆放,就是我和寄宿家庭的哥哥轮流‘值日’的,在德国父母眼中,这完全是孩子应该做的。”


  “天性”不等于“任性”


  在张茜(化名)看来,美国教育的“天性解放”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完全的“任性”。“我是高一时去美国交流的,按照中国教育的思维,学校里安排的课程一定是围绕着高考来‘转’的,但在美国,他们可不这么想。”张茜就读的交流学校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美国高考的SAT,其实考察的内容就数学和英语而已,但学校排课时,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占的比重却照样很高。”虽然是和高考“无关”的科目,但美国学生在学习时却不能“任性”的懈怠,因为这些科目的GPA成绩,以及平时参加志愿服务的相关记录,都会成为申请大学时参考凭据,少了哪一科其实都“瘸腿”。


  最让张茜感叹的,是美国高中的“体育意识”。“我的美国同学们对于篮球和橄榄球的热爱让我惊讶,每天下午,我们都会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女生打排球,男生打篮球。甚至在申请大学时,美国同学们都会将‘大学的球队是否出色’作为是否申请这所大学的衡量标准之一。”回国后,张茜发现,自己竟然对国内的教学模式不大适应了。“放学后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周末有各种辅导班,和美国学生的天性释放相比,国内的教育要‘改良’的有很多。”


  如何才能真正理解欧美的“素质教育”


  “放养”的前提是有原则的教养


  很多人将欧美家庭的“育儿经”和“放养”画上等号。但《你误会了欧美的素质教育》的作者认为,“放养”应该建立在有原则的教养之上。“其实我们中国家庭也有很多有原则的教养方式,我自己就是从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出来的,所以我的教养和荷兰的这些规矩不谋而合。这种教养,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魏蔻蔻表示,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恰恰是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这种能力是从一点一滴、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学到的。


  为此,作者建议,“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欧美肯定会被边缘化,无法受到欢迎。素质不是欧美才有,一些价值观和素养是全球共通的。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中国的家长应“洋为中用”


  南京市教研室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永和曾经到访过美国等国家,对当地的教育有过较为深入的了解。他表示,中国和欧美的教育理念,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因此,便自然展现出了不同的特性。中国教育历来主张“苦读”,希望能够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西方则讲求个性解放,家长充分尊重孩子,这样有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


  刘永和认为,西方的“放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弊端。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在“碰撞”时,各有优劣之处,刘永和建议,家长们若要学习西方的“放养”,应该坚持一定的限度,在一定的规矩内给孩子自由。“小学阶段应该是愉快教育,初中阶段是刻苦教育,到了高中,则需要给孩子拼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会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美国高中留学微论坛“美高之家”开通了!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分享、吐槽 ~


【粉丝福利】:感谢关注美国高中留学公众服务号,为了回馈大家对平台的支持,送书活动依然火热进行。加入“美高之家”微社区参与互动讨论,分享孩子和家庭在留学路上的点点滴滴,每周获赞数最高的家长,即可获得亚马逊低龄留学畅销书榜第一名---《我在美国当老师》林杰老师亲笔签名书1本,每周仅限一名!!苦于准备美高申请的你还不快来加入我们,获得更多资讯和帮助!


【免费咨询:我们免费解答家长关于教育和留学申请的疑惑,欢迎直接通过微信向我们提问,或者直接拨打免费电话:18610285677,我们承诺24小时内及时回复


快来"美高之家",发现与你志同道合的伙伴!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