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辣妈团V一键关注
最近妈妈群里爆料,一位奶奶因为孙子脸色不好看,经常给宝宝熬红枣稀饭,红枣被煮的融烂,但小小的坚硬枣核还留在稀饭里。奶奶眼神不好,枣核经常跟稀饭一起勺着喂给宝宝。幸运的是宝宝自己经常能吐出枣核,但最后一次当奶奶勺着一汤匙藏着枣核的稀饭,因为吞得过急就被宝宝吞下去了。 糊涂的奶奶还毫不知情。
第二天宝宝开始说肚子痛,家人还以为孩子肠胃不好。当宝宝因疼痛致休克才被送到了医院,医生发现红枣核已经划破了宝宝的肠子,可怜宝宝腹腔内都是粪便和脓水。
接诊的医生说,吞枣核的事故时有发生,大多数是3岁以下的宝宝,多是由于家长的粗心大意所致。幼儿教育专家小编建议,3岁内的孩子只能吃枣泥,枣皮和枣核都要剔除干净才给宝宝食用,因枣皮可能会黏住喉咙,枣核不容易被宝宝消化。如果宝宝吞食了枣核,一旦发现是两头尖的枣核一定要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取出,如果是钝圆的枣核可以先观察。
枣核穿肠并不是特例:
四川一岁半男孩吞食枣核后发烧、肚子疼,医生发现大量积液和粪便堆积在腹腔;
睢县4岁男孩连续半月持续反复高热和哭闹,医生发现了又尖又长的枣核,竟然刺穿了小孩的小肠;
麻城1岁8个月的孩子突然吐血,送医后发现孩子腹腔里已全是黄色脓液,小肠有一处穿孔,粪汁由此流向腹腔,穿孔处嵌着一枚尖锐的枣核。
所以,对于宝宝的喂食要千万小心。除此之外,小宝宝喂食有禁忌,新手爸妈一定要注意。因为小宝宝的消化道黏膜非常薄嫩,容易受到损害。
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宝宝的消化系统还不能处理奶水之外的其他食物。因为唾液淀粉酶在每个宝宝出生的时候就有,但是一种名叫胰腺淀粉酶,和唾液淀粉酶一起,负责消化淀粉类物质的酶,却至少得在六个月以后才充足形成。所以稍微不留神给宝宝喂食了不适当的食物,可能会导致宝宝消化紊乱、损害消化系统甚至威胁到宝宝的生命健康。
所以对于小宝宝的饮食,新手爸妈一定要谨慎,下面是宝宝饮食的十个禁忌:
1岁前不建议吃海鲜
海鲜是指来自海洋的鱼、虾、蟹、贝壳类等动物性食物。海鲜大多性属寒凉,小宝宝吃了容易过敏、腹泻;另外海鲜属于高蛋白食物,内含的脂肪容易引起小宝宝消化不良,出现腹痛、拉肚子症状。所以建议小宝宝在一岁后才适量食用海鲜,但也不能一次食用过多。
3岁内不要喝非配方的牛奶或羊奶
新鲜的牛奶或羊奶,非配方的儿童奶或成人奶都不适合宝宝喝,鲜奶中含磷影响钙的吸收,酪蛋白遇胃酸会凝结影响消化,内含的乳糖还会抑制双歧杆菌,导致肠道感染。并且这些奶含的营养和矿物质不是宝宝需要的,还可能损害到宝宝的肾脏。3岁内宝宝请选择母乳或配方奶。
小麦粥和小麦制品谨慎吃
小宝宝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平衡,肠道发育未够成熟,对小麦里面的麦麸会产生过敏症状,比如长湿疹或红疹等,1岁内的宝宝最好避免吃小麦粥。尤其是有过敏症状的,以小麦、黑麦、大麦为原料的食品都避免给宝宝吃。
柑橘类水果不能大量食用
柑橘含有叶红素,6个月前不建议喂食,6个月后给宝宝喝也必须少量,因为过多的胡萝卜素积累会让宝宝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睡眠不踏实,还可能导致宝宝夜惊、啼哭、说梦话等。如果是过酸的柑橘,还会刺激宝宝娇嫩的食道,让宝宝变得不爱吃饭。
食用粘性食品需要大人照看
3岁内的宝宝,由于咀嚼吞咽的能力尚未健全,在食用某些不容易咀嚼烂的食物时,比如质地软绵粘性大的汤丸,还包括qq糖、花生酱等食物,容易黏住宝宝的喉咙,吐不出来又吞不下去,很容易卡喉或者进入气管引致窒息。吃这类食物最好有大人在旁。
巧克力和茶影响神经系统
3岁内的宝宝,最好避免食用茶和巧克力。巧克力中含有可可碱、咖啡因和溴化物等成分,影响宝宝的神经系统,导致婴幼儿不易入睡和哭闹不安。茶含有茶碱物质,会影响铁的吸收,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1岁前饮用豆浆会腹胀腹泻
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喝豆浆,2周岁以内的宝宝也要慎喝豆浆,因为宝宝的肠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胃内还没有分解豆类的消化酶,容易导致腹胀腹泻。另外,豆浆的营养也比不上母乳以及同母乳营养含量相似的奶粉,所以不应该用豆浆替代母乳或配方奶。
宝宝避免食用新鲜竹笋
新鲜竹笋中含有难溶性草酸,容易和钙结合生成草酸钙,对宝宝的泌尿系统和肾脏不利,还会影响宝宝的骨骼发育,尤其是春笋还会引起过敏和消化道疾病。菠菜与卷心菜也同样因含草酸不应给宝宝过多食用。
盐会危害肾脏和心脏
宝宝1岁以内时不应该在他的辅食里放盐,因宝宝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善,不能排除滞留在体内多余的钠,会导致肾脏和心脏功能受损,会为今后诱发肾病和高血压埋下祸根。研究表明,宝宝吃盐过多还会影响锌的吸收,还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过早吃糖影响味觉
小婴儿对于糖类食物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不可以过多的添加的,糖不仅会损坏宝宝的牙齿, 还因为宝宝有非常敏感的味蕾,会影响孩子味觉发育的过程。很多家长喜欢给小宝宝喝葡萄糖水也是错误的,如果浓度不合适可能会引起坏死性小肠炎。另外1岁内也不建议给宝宝吃葱姜蒜等调料。
来源:幼儿教育专家(bb-edu)
●●END●●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作者的辛苦创作。因无法联系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
点击公众号下方菜单中的辣妈圈,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与小伙伴们互动